人与人之间真的不能相互理解吗?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到底是什么?


它是指对于同一段双方共同同意的文本表述,双方都表示自己已经处于一个自我满意且互相满意的无疑问状态,并且相信对方与自己的理解无异——即对这一预料的错误承担完全的自我责任。


当你们到达这个状态,你们就可以足够有效的自称相互理解。


注意这里面的要素:


1)同一文本


你会发现有很多自称相互理解的人,居然没有同一文本。事后复盘,甲说出来的文本和乙说出来的版本,连文字都根本就不一样——甚至连条目都不一样。


“你明明说xxx”


“我根本不知道有xxx这一条”


“我完全不记得你说过xxx”


于是这种所谓的“相互理解”,可以说完全没有逻辑有效的基础。它仅仅只是一种当时安全感十足的自信而已。


2)自我满意且无疑问


这一点极大的取决于人自我质疑和检验的能力。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关于这个自我怀疑的技巧和策略问题,我们另外单独做探讨。


但大体上,是将可以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提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思索、调查和与对方的沟通、切磋,找到令自己满意的解答。


有不少人在这里完全依赖直觉,只是在当时处在一个安全感十足的状态,相应的放松了自我质疑的力度和工作。


尤其是还不成熟的年轻人们,常常不自知的以为反正理解不对也可以指望对方不追究,就像父母老师一直拿自己没办法一样。所以在这里根本就不投入什么真实的智力资源——不是按照自己的疑问是否还存在来判定自己是否理解,而是按自恃后果是否可被追究来判定自己是否满意。


这一点,自然在人生中会有足够惨痛的教训来说明这样是不行的。


父母的误将宠溺视作宽容,在这里会有遗害。宠溺和宽容的界限在哪里,则同样另作独立讨论。


3)彼此满意且无疑问


首先要说明一条——一条条的复读文本,然后问对方“这有没有问题”,只是一种“签字的仪式”,和“理解”基本上是无关的。


就像老师在课堂上问“大家对刚才讲的东西理解了吗?”一样,这只是一种焦虑驱动的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得到异口同声的“理解了”几乎毫无实际意义。


当你提出“还有没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对于大部分还没从学校回过神来的人(这包括刚开始谈恋爱的年轻男女)而言,这都是一个类似“你的智商比别人低吗”的问题。ta们的大脑很少会真的去思考还有什么问题,而是会去思考“我不是白痴”。


——“没什么问题。”(“我不傻”)


确认对方是否理解一致,需要靠从当前理解进一步的提出推论来检验。


比如你说了一个牛顿定律,ta说理解了,那么你可以根据牛顿定律出一个假设场景,询问ta小球的末端速度是多少。


ta回答的答案与你设想的一致, 那么你会觉得比ta单纯的回答“理解了”有意义得多。


你应该准备了一系列这样的问题,你自己就没有问题可准备,那么“无疑问”这三字的实际含义不是理解到了问题都解决了,而是不理解到了根本提不出问题的程度。


那样你们只是蒙着眼睛走进了屠宰场的牛罢了。


甚至都可能不是同一个屠宰场。


4)相信对方与自己的理解无异——即对这一预料的错误承担完全的自我责任。


这一句特意写这么长,是因为这一句是“人理解人”这件事实际的核心本质。


所谓“我相信你理解了”,不是在指“我”决定册封一种描述,将它晋升为一种“客观事实”,而是指“我愿意为此认定承担完全的责任”。


这种责任,就是指如果你没理解,一定不只是是你理解的问题,而是也有我表达的问题;如果我理解错了,一定不只是你表达的问题,而是也有我理解的问题。


也就是这怪我。


人与人之间,做到对任何一个叙述的绝对无歧见的一致理解,在客观上至少是永远没有足够的逻辑工具去确认的。也就是说想要找到一种可靠的、理性的、其成本可以承受的“理解状态确认器”是无法实现的。


这基本上使得“A理解了B”永远无法被客观认证。


它只能被相信。


只能通过对这一事实的信仰,通过愿赌服输的精神原则,通过自己的“担保”,将它强行升格为一种事实。


这其实是一种信仰能力。


换句话来说,两个人彼此达成任何一种可以良性运转的相互理解,在本质上即是达成了一种相互的信仰。


我相信你理解了我,如果我错了,后果我愿意承担。


我弃绝认定“这是你表达问题”,“这是你的理解问题”的权利,因为这和你的表达无关,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考察满意,而决定接受这个表述的。


也是我根据我亲自对你的考察和询问,来决定相信你对我的意思有正确理解的。


对这两点,我都承担完全的责任。


不是因为我对“这意思你肯定正确理解了”有足够的把握,而是我对“如果这并非事实,我将竭尽全力与自己的愤恨战斗,并且我终将取胜”有决心,


所以我说“我理解”,


所以我说“我相信你也理解”。


这不是一种智慧的力量,而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相互理解的要害,从来就不在于在智力上是否可以达到足够的高度,以至于可以超越文本给你打的智力挑战。


你们错了——任何人都越不过任何文本的挑战。


没有人能真的理解任何文本。


只是因为其理解的误差被别人宽容,而将这种误解算为了理解。


理解的要害,不在于正确,而在于宽容。


当你思考对方是否理解了的时候,不要只去思考对方的智力状态是否达到了你要求的红线,而要去思考你对那必然会存在的误差是否能宽容。


你能容,那么理解就是可能的。


你能包容多少,理解就有多可能。


你不能容,那么永远也别说出理解两个字——因为你一定是在实行双重标准——即将你的误差绝对的置于ta人的误差之上。


而“如果这并非事实,我将竭尽全力与自己的愤恨战斗,并且我终将取胜”的决心是什么呢?


是爱。


理解,是爱的能力所绑定的一种福利。


没有爱,就没有理解可言。


没有对理解的信心和虔敬,你将寸步难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屠宰场   这一点   愤恨   误差   美文   智力   宽容   客观   文本   疑问   事实   满意   状态   自我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