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作者:路在何方


(2019.12.18.~12.24)友人传给我几张原培新厂正在被拆除的照片。

这一天虽然姗姗来迟,但还是不可避免地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要不了多长时间,组成培新厂旧址的所有建筑物都将永远从这块土地上被抹去。有形的培新厂正式落幕!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此时此刻,只有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我们才能体会这句话在情感上的份量。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了承载我们十七年难忘经历的这些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们还会时不时地结伴前来重温当年的艰辛与温情吗?

面对这个自问,此时,我似乎才有点意识到我留下的这些照片和文字的弥足珍贵。

望着这几张照片,我无法抑制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油然而生。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一)厂 区 现 状

(1)工厂大门

几个月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框架,没有门,没有警卫,任何人和车辆都可以随意进出。现在当地政府加强了管理,已安装了移动式伸缩栅栏,並配备了警卫。

厂区只供出租,现有十几家单位在承租经营。出现在大门上二条醒目的公司名称就是目前二家最大的承租公司。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2)工厂大门的演变

工厂大门的演变往往是工厂变化的缩影,照片的上图是2011年的容貌,下图是9个月前的样子。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3)厂门口的这条路

现叫"永佳大道”,早已今非昔比。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我沿路边走边向四处寻望,期盼能发现点什么当初的痕迹,可是,以我的记忆来比对,往日的踪影已荡然无存。

但是我仍无法忘记,当年常和同事借着月光在这条路上边散步边对那特殊年代“高谈阔论",一洒年轻人常有的“忧国忧民”之情 。路边的片片农田,当春季天气变暖时,田里青蛙的鸣叫声则会与我们一路相伴,如此祥和的氛围加上难得的无拘无束构成了我在那个年代的世外桃源。

现在,沿大街已鳞次栉比地开满了各种商店,马路上往来车辆川流不息,用当地的标准,称得上是热闹繁华。

这是通向歙县方向。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4)这是通向屯溪方向

看得出这条马路很宽,往来车辆很多,据说高峰时还会发生堵车。

培新厂所处的这种环境,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上海小三线厂的通常描述。这种颠覆对编写上海小三线的历史来说,会导致二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视角。一种会敏锐地察觉到深入挖掘这种特殊性的历史价值;另一种则会因太不像小三线厂的普遍模式而将之冷落一旁。令人宽慰的是培新厂在整个上海小三线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正在获得认可。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5)全厂平面示意图

本图展示了撤回上海前夕时的全厂布局,总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

在制作本集美篇时,一直想有一幅全厂平面示意图来配合有关培新厂照片的展示。这样效果会更好,它不但可以非常直观地使大家领略到,一家在地理位置上比较特殊的原上海小三线工厂,在总体布局上曾经是个怎么样的状况,而且也有助于加深对上海小三线历史的全面了解,这幅图不可或缺。  

目前,原厂区已明显被分化成"贫富差距"很大的二大块。在主干道二旁,由于车辆进出和停放的便利,已自然形成为以出租为主的区域,或直接租赁现成厂房,或拆旧建新。这块区域不说欣欣向荣,至少还能保持环境的整洁,象个厂样。

而那些位置不佳,损坏严重的厂房则完全被沦落为遗忘的角落,任凭风吹雨打。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配电房,座落在进工厂大门后的右侧。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6)原一车间放置龙门刨床的厂房

现被出租,仍在利用。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7)原六车间内况

从厂房结构上来说,除了门窗换过,其它还是老样子。以前这里排满了各种机床,这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当我拍下这张照片,往事瞬间涌上心头。

大家是否还能辨认出自己曾经工作过的位置;

是否还记得车床一转动,铁屑飞溅的场面;

是否还能想起调换四脚卡盘的繁重;

是否对在砂轮上磨刀时的灰尘飞扬还记忆犹新;

是否对下班后,在水笼头旁,女同胞们将沾滿油污的细嫰双手,用木屑和固本肥皂使劲搓洗的过程还历历在目。

我忘不掉与同事们在此共同相处的岁月!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8)这是原一车间的厂房

我对一车间素来印象最为深刻,工种相同,都是金加工,二个车间又比肩为邻。他们位居生产第一线,大批量生产,仼务重,七一牌汽车上所有零部件的金加工都由他们完成。从他们的车间大门朝里望去,车床排得密密麻麻,一上班,机床马达的轰鸣声可以一直传到我们车间。每台机床后面都有一张聚精会神的脸,在他们灵巧双手的操作下,随着卷曲的铁铇花不断地从车刀下吐出,一件件铮铮发亮的产品堆满了车床二侧。七一牌汽车能顺利诞生,他们功不可没。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9)医务室和小卖部

照片是原医务室的房子,小小医务室10来个医护工作人员,却要担负起全厂职工和家属的基本医疗服务,除了一般内外科常见病的防治,还引进人材,添置设备器械,设立了口腔科,这在上海小三线企业中极为少见。

我虽很少去医务室,但是医务人员们滿含微笑的脸还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医务室朝篮球场一边,原来还有一排房子。有一段时间,小卖部就开设在里面。

虽然每家上海小三线厂都有小卖部,但是我厂的小卖部以丰富的品种和充足的货源而独占鳌头。几十个大类,四、五百个细分品种,连热水瓶胆都供应,这很令我吃惊。

每星期有一车"上海货"运到厂里,向全厂职工供应产自上海的日常生活用品,主要以日用小百货、烟酒糖果饼干等为主,且售价与上海完全一致。因为有了一个这样的小卖部,使大家虽身在岩寺,却一下子拉近了与上海的距离。

至今,一提到小卖部,很多人还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当年能吃到产自上海牛轧糖的喜悦和夏天能喝上一杯冰镇啤酒的兴奋。

一个小卖部能办到这种程度,既离不开上海老资格采购员的丰富经验,也少不掉五位小卖部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10)原食堂所在区域

现已改建成车间,被出租。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11)这是在小会议室附近的二车间热炉间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12)上图是三车间铜工,下图左是三车间铁工,下图右是二车间,七一牌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的总成安装在此完成。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13)登高远望全厂容貌

这是从建造在单身宿舍区的当地"文峰社区"办公大楼最高层向厂区方向拍的全景照,加上编排在后面的从原办公大楼、后山水塔和目前全厂最高建筑(租赁单位自建7层大楼)上拍的全景照,都可点击放大细看。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14)被遗忘的角落

以下这三组照片就是反映了厂里被遗忘角落的现状,这里少有人光顾,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断墙残瓦,如此衰败,虽让人倍感叹息,但仍难掩一种无奈的凄凉之美。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15)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16)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17)厂俱乐部

随着形势的改变,曾经受批判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又卷土重来。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18)厂办公大楼

一改几个月前的冷落,大门已不再紧闭,人去楼也不空。新的主人一口气租下整幢办公楼和旁边的5000平米大车间,实力不俗。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19)(尽管现状已有所改变,我仍保留这张照片和文字,以作对比。)

大门紧闭的办公楼,人去楼空,想想当年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我不知道当年有资格在这幢楼里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看了后会有何感想。

尽管职工对领导的意见始终会有,但是,时至今日,我相信大家还是不会忘记你们为了管好这个厂而曾经付出过的日夜操劳。由于我们这类厂的特殊性,你们不但要为安全地完成生产任务而费心,还要为全厂职工的医、食、住、行、学而绞尽脑汁。不容易!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20)5000平米大车间内目前的状况

一踏进车间大门,眼前突然一亮,如此干净、整洁,甚至可以说是漂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21)原翻砂铸造车间

在一批能工巧匠们历经艰辛的努力下,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在这里铸造出了七一牌汽车的缸体和变速箱。在七十年代的上海,能铸造出汽车缸体,除了上海货车制造厂,就是我们培新厂了,说这是可载入相关史册的骄人成绩,一点不为过。

正因为有了这一非凡的突破,才使我们厂有可能实现从修配到制造的转变。根据当时培新厂的技术、设备及生产经验这些基础条件,我们最后基本靠一厂之力终于造出七一牌汽车,而且五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大樑和车身全部自己制造,极其不容易,非常了不起,这是全厂职工勤劳与智慧的成果。即使在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奋斗史,它仍足以令我们全体培新厂人引以为傲!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22)池塘

因无人管理,已成一潭死水。远处若隐若现的是热处理车间,全厂所有金属加工件的热处理都在此完成。想当初,我们车间的很多金加工产品就都要到此作金属热处理。我眼前,顿时浮现出了那时料工在厂道上来回往复推着运输小车的辛劳身影,尽显昔日热火朝天的繁忙。

如今:车间外,池塘边,荒草杂树一片。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23)红色小楼

从外观看,似乎仍不失当年的风貎,在厂区中显得一枝独秀。二楼在1975年之前是技术科的所在地,这里是当年技术员们施展各自才华的场所,生产的正常运转少不掉他们富有智慧的付出。

1975年以后,整幢楼就全部归供应科使用。供应科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说他特殊,首先当然是指他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指那些下属的科员们,总觉得他们在无形中享有一点特殊的"待遇",领导们一般对他们也要礼让三分,不过,这与他们承担的重任和所具有的能力基本还是相称的。

由于供应科与驾驶员紧密相连,这又使我想到驾驶班,厂区内原驾驶班的所在地早已被拆得无影无踪。但这不影响当我们在此重温培新厂历史的时候,对驾驶员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

他们不但要承担生产所需的繁重运输,还由于我们厂远离上海,但又紧密相连,大部分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靠上海供应,上海与岩寺之间的人员往来又特别频繁,这也要靠驾驶员的努力工作来确保完成。那时没有高速公路,一个行程要开十几个小时,汽车也没有空调,因此劳动强度特别大。为了行车安全,身负重任,精神必须高度集中,夏天要忍酷暑煎熬,冬天又怕下雪路滑。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大多数驾驶员离不开香烟、老酒和浓茶,生活没规律,饮食欠合理。72届之前的老一辈驾驶员中,很多人都过早离世,他们为了工作,不仅付出了辛劳,更付出了健康。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24)有色金属仓库和锯料间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25)四车间锻工间

看到这些如今已损坏得一片狼藉的车间,回想起当年上班时的汗水挥洒,谁都抑制不住由此引发的万千感慨。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26)后山单身宿舍。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27)晚霞

如果不是美丽的晚霞,我怎会在后山这条小路停留。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28)都是四车间的厂房

早期曾以军工产品为主,后来转为生产制作七一牌汽车的车身和大樑。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29)掩映在树丛中的后山水塔

位于厂区的最北端,是当时全厂最高点,现在,只有它仍一如既往静静地座落在那里,目睹了五十多年来这块土地的岁月沧桑。自圈地造厂以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记载了这块土地上人来人往的多彩演变和数千名职工及其家属各种难以忘却的喜怒哀乐。

站在那里,整个厂区尽收眼底,我凝视良久,索尽枯肠回顾往事,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但时过境迁,令人百感交集,瞬时有种莫名的惆怅:也许不会再有下一次了。

其实,我在这块土地上也不过生活了三、四年,不知为什么,我的内心总有一丝挥之不去的留恋。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30)以下二张是从厂办公大楼屋顶拍的全景照片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31)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32)从租赁单位自建房(办公大楼对面)顶拍的全景照片

站在这些高点,环顾全厂景象,看到的虽是现在的状况,但思绪却回到了过去,我仿佛看到,代表我厂当时最高生产水平的七一牌汽车正一辆辆缓缓开出厂门,驶向四面八方。我们最终没能在汽车制造上走得更远,那不是我们没有雄心壮志,而是对计划经济下统筹兼顾结果的服从。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33)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34)以下二张照片是从后山水塔上拍的全景照。

别了!这是我对培新厂全貌的最后一瞥。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35)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36)宿舍区通向厂区的大门

这是交通要道,以前我们每天都要频繁往复出入于此,一到食堂开饭时间,一手拿着搪瓷碗,一手拎着热水瓶的人流更是接踵而至,擦肩而过。平时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同事也往往会在这时不期而遇,互致问候。

这一充分反映了我们当时生活特点的景象,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记忆中,令我至今仍难以忘却!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37)三村家属宿舍

现已破旧得使人难以入住,楼梯和灰暗的走道是如此的狭窄,我记得不少同事当初就在这简陋的住房里筑起了他们最初的爱巢。虽然他们早已搬离,但这里仍留有他们上下楼梯的脚印。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38)原一、六车间单身男职工们的宿舍所在地

现已被拆除重建成七层楼的廉租房,这里曾是我在培新厂的栖身之处。

我静静地站在楼前,那一幕幕往事顿时都呈现在我眼前。

我抹不去,记忆中当年一到休息日各宿舍洋溢出的笑声欢语。

我更抹不去,初来乍到的第一年,曾跟随先于我们进厂的一些同事,到新安江江边拣鹅卵石的兴奋;前往"小西湖"览胜拓碑的满足;探寻古岩寺山洞观赏石刻佛像的好奇;漫步"小黄山"呼吸那清新空气的舒畅。

所有这一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清晰可见,回味无穷。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39)留存下来的部分单身宿舍区的外貌

我们曾在里面度过了长短不一的青春年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留下太多的对当年往事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们都曾有过,在夜深人静时对远在上海亲人的思念。

有很大一部分人则经历了宿舍式谈情说爱的浪漫与甜蜜,由于没有更好的幽会场所,宿舍就成了当年传情递爱的理想之地,恋爱过程远没现在那么复杂,只见一批批有情人终成眷属。几十年的岁月就这么一晃而过,当互视我们现在的相伴到老,回想起就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牵住了你那柔软的双手,情不自禁地会引发内心的百感交集。

当然我们也不乏有伏案阅读,贪婪地追寻精神享受之时。我有几本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曾在部分同事中争相传阅,新书借出,收回时已成翻烂了的旧书。即使当时有些许的不滿,但今天我重提往事,就只有心满意足,因为在精神需求难以滿足的当年,我曾奉献过一份精神甘露。

一到星期天,整个宿舍区就会显得非常活跃与热闹,一扫上班时的清静。

有结伴外出,或去领略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或去近在咫尺的岩寺镇采购准备寄往上海的土特产品。

又约上三、五好友来宿舍相聚,点燃煤油炉爆炒几只拿手的家常菜,喝酒聊天,既一醉方休,又一吐为快。

这点点滴滴,构成了一幅我们当时生活的真实场景,虽已时隔多年,但仍觉得似乎就在眼前。曾在此共同生活过的你和我,不管现在各自身处何方,甚至难得一见,但是,通过这种共同经历所造就的难忘回忆和回忆的难忘,无形中,还是能把我们连在一起!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40)这是新建在宿舍区的当地幼儿园、派出所和文峰社区办公大楼,右下是通往永佳大道的出入口。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41)曾经的家将永远消失

一、二村(新二村不在这次动迁范围)已经在拆,从照片上可看出已经有一部分拆成了平地,五层楼房已搬空,但还没拆,毕竟有五层,先易后难,计划今年年底全部拆成平地。

拆!拆!拆!意味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

回望在此居住的那些年,

工作事、家务事、教育事、事事操心,

谈笑声、关怀声、赞扬声、声声难忘。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42)一村,拆与未拆的对比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43)我们曾经的家

去年带着外孙来看看曾经的家,还毫无征兆。今年,曾经的家就将完全消失。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44)二村一小巷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45)煤饼厂旧址

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但是小小一只煤饼却情系每家每户,当年只要住在这里,天天不能少,它集中反映了当年大家料理一日三餐的生活现状。既欢乐,又烦琐。有劳累,但更有满足。少不掉会有伴嘴,然而更多的是体谅与爱惜。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46)五层楼房今昔对比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47)原培新幼儿园

随着青年职工结婚成家的增多,他们的下一代也开始纷纷诞生,办个幼儿园就势在必行。

经筹备,完全依靠我厂自身的力量,于1976年创办了培新幼儿园。在当时的条件下,幼儿园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只能从本厂职工中精挑细选。虽然她们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儿师范教育,但是凭着她们的努力、智慧和爱心,遵照上海的幼儿园教育大纲边干边学,还派人到上海著名的思南路幼儿园去学习、取经和观摩,还是把培新幼儿园办得有模有样,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幼儿园里常年幼儿近30人,分三个班,老师们经常组织幼儿排练文艺节目参加厂里的各种演出,深得职工的信赖与好评。

幼儿园原址现改为当地"棚户区改造工作办公室"。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48)这是当时培新小学的建筑

仍在使用,现已改为幼儿园,整个状况相对不错,放在上海,也不见得会差到哪里。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49)这是当时培进中学的所在地(见第二、三张照片)

建成于1976年,校址位于现黄山第三人民医院(原岩寺卫生院)西北方向约二百米处。现已开发成一个居住小区,房龄十年以上,房价4仟至5仟。

培进中学的建立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她由多家小三线单位在1973年联合出资开始筹建,前三年在跃进厂上课,1976年过渡性改在我厂的简易房学习(见第一张照片,为即将搬入新校址拍的留念照)。整个后方小三线最终只建成五所独立建制的中学。

培进中学的建立也使一批人从此脱下了工作服,走上讲台,拿起教鞭,成为教育工作者。回到上海,也都活跃在教育领域,个个如鱼得水,再一次改变人生。

对培新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留下更难忘印象的,其实是曾在此接受过启蒙教育的我们下一代。今天,他们也已为人父、为人母。当听到他们对在岩寺度过童年和少年的发自肺腑感言,我总会特别动情,特别在意。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二)有关培新厂的老照片

下面的照片中具体出现了哪些人,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老照片背后所隐含的历史内容与我们每个人的紧密相关。

这些照片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个年代,一个个忘不掉的形象,一处处太熟悉的场所,无不让我们回想起一件件忘不掉的往事,抑制不住的内心情感油然而生,喷薄而出。

或自豪于在当时艰难条件下,所取得的工作与学习上的不凡成绩。

或感慨变化的巨大,在那些年,我们还是青春年少,情窦初开,而如今儿孙已绕膝,自己也已步入迟暮之年。

或留恋于当年的无比纯真与朴实。

或沉醉在那时同事之间的情真意切。

也许,还会引发出对"人生太短,明白太晚"的感叹。

我,看到了我的师傅和曾並肩工作的同事,但现在只能在照片上端详他们的容颜。

我遗憾,遗憾他们在世时,与他们联系太少。此时,我才体会到"一去不返"的沉重。

再回首,恍然如梦。

再回首,我心依旧。


(50)七一牌汽车拖着高炮在路试途中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51)东风汽车改装的半挂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52)当年我厂的产品说明书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53)报囍

不知是哪个车间在生产上又取得了突破性成绩!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54)一次全厂大会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55)荣获76年六车间先进工作者的合影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56)民兵摩托小分队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57)师徒合影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58)一丝不苟 全神关注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59)长途归来"喜"刷车辆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60)放电影

在当时通常每星期放一次,每个月会提前公布排片表,排片表公布前,对这个月会放些什么电影普遍充满期待,这确实丰富了大家的娱乐生活。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放映电影《红楼梦》时的热闹场面,因人太多,而只得改在篮球场放映。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61)721大学师生合影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62)721大学女生合影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63)电大师生合影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64)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65)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66)75年5月五七读书班结束时集体照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67)从全厂职工中抽选出向瑞金医院皖南医疗队学习的人员集体照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68)正在召开六车间团支部会议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69)青工读书会在齐云山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70)最早的培新技校部分人员合影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71)在新落成的俱乐部留下了当年的欢乐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72)那年那月的我们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不能留住年轻,但可以留住笑容。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73)一批体育活动积极分子

这二张照片我非常欣赏,照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原培新厂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因此拍出的照片也与众不同,每个人的姿态是那样的放松自如,脸上透露出的笑容又是如此的充满了活力,我虽然看着的是照片,但是我仿佛又看到了他们在篮球场上运球、投篮时的矫健身影;甚至又感受到了他们打乒乓球时,发球的刁钻和抽杀的凌厉。

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和兴奋,反映出了我们在当年的生活不是只有生产和学习,还有快乐、健康、催人积极向上的精彩内容。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74)全家福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75)实物历史资料

荣获先进体育集体、食堂饭菜票、五三五九厂工作证、奖状、光荣册、职代会列席证及乘车证。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76)一组特别的照片

虽然不属于有关培新厂的老照片,但是我觉得这组照片非常深刻与形象地体现了很大一部份人起自岩寺培新厂的人生轨迹。

在培新厂恋爱成家、养儿育女、相濡以沫、直至慢慢变老、牵手一生。当我们在这里回顾身居培新厂的这段人生往事时,不能缺少对这个内容的倾诉。由于一下子找不到更贴切的表达素材,对此,我难以割舍。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77)参加培新汽车厂移交仪式人员的合影

随着移交仪式的结束,建在岩寺的上海培新汽车修配厂正式落幕。

对培新厂历史演变的思念与回顾也该在此划上句号,但是,在编写了这集"美篇"后,我一下子强烈地发觉,我对培新厂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由衷地感到,我们培新厂在整个上海小三线范围内有太多无可替代的独特性,由此所形成的多方面的巨大影响力,你想视而不见都难。因此,我们培新厂在上海小三线的历史上,无可厚非地应该占有值得宣扬和赞颂的一席之地。任何缺少培新厂内容而编写出的上海小三线历史,都将很遗憾地只能以一部残缺的,因而不具足够权威性的史书留存于世。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78)后山水库

在前往后山水库途中,快到水库时,在我视线方向,突然发现东升的旭日与铁塔正好呈对称性重叠,构成了一幅难得的美妙画面,兴奋中的我迅速用手机拍下,这是一张从构图上我感到特别满意的日出照。

旭日东升,岩寺迎来了新的一天。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79)太阳冉冉升起,映红了天边,唤起了回忆

每当盛夏,经常与同事结伴来到这里游泳。虽然谈不上风景如画,但也是一片青山绿水,周围的小山坡上,绿树成荫,清风徐来,水面则被荡漾起连连的碧波。这里一般很少有人光顾,除了我们自己四肢击水的哗、哗声,以及因高兴而发出的欢声笑语,整个环境非常宁静。

这里是一块乐土,一潭净水。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80)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81)岩寺塔

这是岩寺的标志,始建于1544年,历时十五年才完工,八角七层,用料讲究,堪称精心之作。于2015年5月4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自内心感到可喜可贺,因为岩寺塔当之无愧。

该塔高67米,刚到岩寺那年,兴趣甚浓,曾数次登上最高层,眺望四处,心旷神怡,全镇容貌尽收眼底。现在被改建成了文锋公园,繁花似锦,看上去好像增添了不少光鲜亮丽,然而却大大减弱了饱经沧桑的历史感。

时过境迁,今天,如果你再登上点将台,仰望那挺拔而古朴的岩寺塔,你再也不会有当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种会渗透到你内心深处的意境体验。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82)岩寺大桥与丰乐河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83)岩寺镇唯一一座牌坊

每一座牌坊背后都凝固了一段特别的历史。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84)丁字路口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85)岩寺最时尚,最具现代气息的店铺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86)徽州大市场出入口牌楼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87)农贸市场盛况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88)2011年的老街风貌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89)岩街小馄饨

这可能是全厂职工心中最为牵挂的岩寺美食,只要一谈起当年岩寺老街旧事,都要提到它,而且都会发问,当年的小馄饨,现在还吃得到阀?这次到岩寺,我下定决心,要把大家心目中一直忘记勿塌的小馄饨弄弄清爽。

经潘如意指点,以前这爿店只是调了地方,现在还在经营。很便当就寻到了店铺,非常简陋,三、四张小台子,全由一个中年妇女撑市面。面对店门,右面墙上挂了一幅介绍性的宣传广告,上面写:"老街馄饨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並排靠了一道的是代表性传承人的大幅照片。一碗小小馄饨竟然可以跟非物质文化遗产搭起界,这绝对没想到,这使我不得不“肃然起敬”。

这位中年妇女是"传承人 "的侄女,伊从小一直跟爷叔做的。这爿店的正宗已可确认无疑,我马上点了碗小馄饨,准备尝尝味道。不多一息,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小馄饨端到面前。此刻,我突然觉得,我好象身负了一种使命,是代表所有忘记勿塌几十年前美好记忆的人来品尝。

总算吃光,讲老实闲话,味道大失所望,大概是自己吃刁塌了,竟然吃不出肉味道,这那能会好吃呢?一问价钿,六元。一下子我还不好下结论到底是太便宜,还是经营不得当。回到上海,不晓得是哪一根筋搭牢,我竟然会跑到附近属大众化的"城隍庙经典小吃"点心店去买了碗小馄饨(以前从未吃过),价钿竟然也只有六元,最关键的是这味道之好,完全不好比。回想起整条岩寺老街,各种生意都平平,没啥人气,原因也不用多分析,岩街小馄饨的美味永远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90)左下图是老街小馄饨,右下图是上海小馄饨。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91)留存的民风民俗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92)老街民居内景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93)岩寺新建的旅游区

老街基本上是东西走向,岩寺塔在老街的东面。老街朝西走到商铺结束是一条基本南北向的小河,上有小桥一座与老街相连,原叫通济桥。三四年前,在未过桥的左面,新建了一座名为"文昌阁"的仿古建筑,以此为起点,朝北到新四军军部旧址的廊桥(当地正式名为洪桥)为止,约二、三百米长的两岸,被开辟成了一个旅游区。沿小河两岸,重筑河堤,上置古色古香的围栏,四周植树种花,並建起一批具有徽派风格的商业建筑。融合为一个整体,倒也别有一番意境。作为一个镇,也算是下血本了,当然,如果没有"新四军军部旧址"这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来撑门面,肯定不会有如此大的动作。

以下四张照片就拍之这个区域。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94)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95)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96)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97)"进士第"

建于公元1516年明朝进士郑佐的府门坊。因损毁,现仅留存一堵门面墙,虽已破损不堪,但仍难掩雕刻之精美,建造之上乘。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98)新四军军部旧址内的塑像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99) 夕阳西下

"岩寺"作为我们工作与生活之地,我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对岩寺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关注,旧地重游仍会不断延续。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眷 恋

  八六年我们举厂搬迁回了上海,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时隔三十多年后,当我们再去踏足整个原培新厂旧址,发觉整个厂的原有建筑基本都留存至今。只不过,在这块区域里,你从整体上看到的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厂区只供出租,现已有十余家单位在承租经营。除此之外,呈现在你眼前的则是滿目疮痍、一片荒芜。

有多种原因,导致我们留下的这份产业,完全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昔日的勃勃生气已荡然无存。不过,我们不必为此有过份的抱怨,寻求发展並非那么容易,假以时日新的辉煌总会到来。这里已成为整个岩寺地区最后一块未经再开发的优质土地,迟早有一天,岩寺将会再无培新厂的痕迹。虽然这是发展的需要,但难免会心生惆怅。不过,我们尽可以用影像和文字留住这段历史,只要人在,记忆就在,情感就在。

想当年,我们远离上海与亲人来到了这里,由此产生的种种困难,无疑使我们有过很多无奈,甚至"怨恨"。然而短则几个四季轮回的停留,长则十几年的驻足坚守,这块异域他乡的栖身之地,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甚至是充满美好的记忆。

我们曾共同在这里工作、生活、情同手足;彼此朝夕相处、互诉衷肠;结下的深厚情谊一直延续至今。大部分人在此恋爱成家、生儿育女,饱含在其中的甜蜜与艰辛足以使人终生难忘。最让我们难以忘却的,则是我们的青春年华曾在此度过。

有这样一段人生经历与这块土地连在一起,这块土地注定使你无法忘怀;注定使你为她魂牵梦绕。因此常有人会时不时地到此旧地重游,寻找昔日生活的踪迹。当面对自己之前工作过的车间,住过的宿舍,特别是站在曾经是自己家的门前时,怎会不思绪万千,这都是人的本性情不自禁的自然焕发!

我们留不住的是时光,

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对这块土地深深的眷恋。


挥之不去的留恋——再访原上海小三线单位培新汽车修配厂旧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上海   小卖部   老街   全景   汽车   全厂   修配厂   旧址   厂区   挥之不去   美文   车间   幼儿园   职工   当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