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祖事补遗

幼不问古事,

待问人已古。

人生憾事,往往有。

1、西临街坊老侄八十二岁,腿脚轻便,耳不聋眼不花,登梯上房也不含糊,去修剪树枝,或者理顺藤类植物什么的。

夫妻老俩都过八十了。

有人没人的,他爱拿了马扎,坐在街头房荫里乘闲。

老侄小我父亲六岁。

今日早饭后,开院门,又见他一人在坐。于是凑过去闲扯。

他说,我们这一村(两个自然村)原来是三处家庙。四个湾涯(坑塘)。

这与我的记忆略有差别。我只记得有两处家庙,三处湾涯。

他告诉我,何家营的庙没修起来。第四处湾涯,在何家营东边。

奥,明白了。

我问扣那么大湾涯,是怎么的来历?要说吃水吧,我们这里有井,我记事的时候,井水才一担深。根本用不着。他说,他也不清楚。

不过,观察来,湾涯都在家庙的前面,这是一个规律。这包括未建成的何家营家庙。

远说来,洪武二年,有一门三兄弟,落户到淄水东岸。

老兄弟一字排开,间隔一华里左右,布局了三处村落,后来以营命名。

这村名,无疑是军事术语,高端大气上档次。

后来,我们这营继续发展,俗称一溜五营。增了刘姓与韩姓。

刘姓营也太小,我小的时候,只见三处宅地,一户人家。户主刘老师做过多年小学校长,片区教育组组长。在我们这一带,那也是名人。

村落的称法,五什么的颇多。比如我们村东北向,不出三里地,就是五大路。

再北向七八里,就是五口子。

再北,五寨、五道口、五桑棵……

老人家们什么意思?什么意识?难道在村落排列上,奉五则止?

有此讲究儿么?暂做疑存。

2、老侄说,我们第四生产队的德字辈,与他家是一份子人。他们这一份,不小。跨四五六三个生产队。

明白了明白了。我说呢,我们队的四家德字辈大爷,实际是一家四户。我还一直觉得他家属于独门独户。

这下给清楚来源了。

3、我问村南原来高高的土岭子,比房屋都高,有方有圆,是怎么回事?

他说,那都是种地种的。早年土地碱性大,戗戗戗,渐渐的就高了。

他说,那些又方又高的,底下是坟的不少。

小时候的眼里,那些土岭也太高了,也太多,村南高高低低,就没稍微大一点的平地。还以为是沧海桑田的造化呢,原来却是祖祖辈辈祖先们的勤劳。

还别说,农业学大寨,搬掉了最后的土岭,村南才一马平川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独门独户   马扎   自然村   祖祖辈辈   吃水   院门   生产队   上房   憾事   户主   井水   腿脚   村落   美文   他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