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村里的能人兴会哥

乡土散文:村里的能人兴会哥

乡土散文:村里的能人兴会哥

文:张宗龙

这几年农村的变化真的是大,就拿写对联来说吧,过年时的春联、结婚时的喜联、盖屋上梁时的梁联、甚至谁家有了白事贴的哀联,都可以到集市上或文化超市里买到,又简单又方便,既大气还好看,不求人不麻烦,所以现在村里自己动手写对联的人少了,写毛笔字的人更少了。

但村里的兴会哥自幼写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至今功力不退、兴趣不减,越发喜欢为邻居写各种对联。他常说,手写的对联才有味、传统的东西不能丢,对联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深厚的文化,不能断在我们手中。他常常是无偿为全村人写对联,默默坚守着心中的那一份执着。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不管家里有人还是没人,祖先传下来的过年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放鞭炮,二是贴对联。在农村过年家家必须贴对联,初一早上必定放鞭炮,即使全家在外打工没人居住的老院子,也会委托至亲本家买几幅对联贴上。只有那红红的对联贴在门上,才真正有了浓浓的年味,寓示着这家来年的日子红火。在农村红白喜事更是离不开对联,红对联代表着喜庆,白对联寄托着哀思。

我们小的时候,对联哪儿能买得到呢,全是村里几个有文化会写字的人帮着写。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家家要买上红纸、提上墨汁,带上一盒烟或几块糖,拿到村里几个会写毛笔字的人家,求人家帮着写。那时村里会写毛笔字的人不多,但都写的不错,印象中我爸、我大叔都会写,我们张家的对联基本就是他俩包了。后来在村里小学教学的兴会哥也开始为大家写对联,他们家那一片的邻居百事都找他写。村里还有几个老先生毛笔字也写的好,但他们只会写繁体字,贴的时候不好认,加之他们年龄大,写得慢,求他们的人反而少些。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现在的好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报了书法班、绘画班,毛笔、硬笔的都有专门的人教,花了不少钱、费了不少工,最后真正能写好字的人却不多。从前村里的这些“文人化”,既没有上过专门的培训班、也没有拜过正经的老师,全凭悟性和刻苦,那字都写的飘洒俊秀、刚劲有力。大门上的大字洒脱如行云流水,屋门上的小字秀丽如铁画银钩,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些人平时要么是干活的好手、要么是教书的先生,很少有专门的时间去练字,只有需要写的时候,才提笔磨墨挥洒几下。老话说“三天不练手生”,他们有时几个月大半年也练不了一次,有时撂下镢头就提笔,但写出来也都有模有样的。

过年时写对联可不是好差事,那时写对联大都是晚上写,黑灯瞎火的,又没有炉子,那双干农活时冻得裂了口子的手,真提起笔来常冻得抖抖嗦嗦。他们还要根据各家各屋门的大小尺寸裁剪纸张,又要区分大门、屋门、灶门、配房、猪圈、鸡窝等不同部位,写出有特色有艺术有韵味的内容。那时农村的老人多数不识字,但对于对联却很看重,对字体、内容都有较高要求,他们觉得对联是一家人的门面。当然对写对联的人来说也是一次技艺和能力的展示,人家既然相托,那就不能凑和,得根据各家情况写出既适合这家又包含文化底蕴的对联,让亲戚邻居的看着满意。这就需要有文化、有思想、有书法功底的能人来完成了。

兴会哥就是村里这样的能人。兴会哥姓赵,人长得清瘦精干,干生产队的重活计有些吃力。但他有文化、有刻苦自学的精神,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村里便推荐他当了民办老师。民办老师在那时并不是让人羡慕的好差使,一开始也是挣工分,到校了是老师,放学了还是社员,队里的活还得干。后来发了工资,也是少得可怜,很多人没坚持到最后,中途辞职了。但兴会哥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教出的许多娃娃都从村子里走到大城市去了。他当老师有耐心、有爱心、有热心,学生们都喜欢,家长们都放心。

兴会哥爱钻研、肯吃苦,村里人也没怎么见他拜过师练过帖,也没见他真正临过谁的正楷、摹过谁的行书,属于真正的半路出家,自学成才。但他提起笔来挥洒自如,写起字来龙飞凤舞;他写正楷能力透纸背,写行书可笔走龙蛇。看他写字真是一种享受,只见他提笔蘸墨、悬腕走锋、龙游蛇行,不一会一幅对联就写好了。他最爱给人写的对联是“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财源滚滚来”,那字写在通红的大红纸上,散发着墨香、反衬着灯光,黝黑发亮、活色增香,让人一下感受到了过年的红火气息。

兴会哥到现在都爱写毛笔字,有时我回老家去看他,常看到他的大桌子上摆满了笔墨纸砚,有时还有裁好的各种尺寸的纸张。他随时准备为乡亲们写对联,不光过年时为邻居们写,平时村里谁家娶媳妇、谁家上房梁,他都会欣然为人家研墨写字。现在他的字越来越有功底,颇有几分书法家的味道,虽不敢说自成一体,倒也有地道的赵氏风格。有人劝他过年时到镇上有偿给人写对联,他从不动心,他觉得给乡亲们写对联是一种文化传承,如果掺杂了铜臭,那字就失了韵味,没了灵魂。

有一年我回家探亲,专门给兴会哥带了一块临洮的洮砚,他爱不释手。我和兴会哥有师生之谊、有乡谊乡情、有亲戚关系,他娶了孙庄我老姥娘家的四表姐为妻。四表姐更是贤淑温柔,默默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全力支持兴会哥在学校安心教学,回村里热心给邻居帮忙。前几年他们家的大娘瘫痪在床,卧床好几年,四表姐端屎端尿悉心照料,博得全村人赞扬。两口子在村里带了好头,作了榜样,让孝老敬老的好风气更加发扬开来。

受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兴会哥的几个孩子也都乖巧孝顺,尤其儿媳妇淑雅贤惠,一家人幸福美满。正如他常写的对联“家和人兴百福至,儿孙绕膝花满堂”。这几年,兴会哥和四姐跟随儿子去城里生活,帮着照看孙子,但他依然时时牵挂着村里的乡亲。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他是必来帮忙的,自然写对联就是他的专差了。只要有兴会哥来,谁家也不用去集上买对联了,连红纸都不用准备,他会根据每家的具体情况拟好合适的内容,写好给人家带过去。还有一个专差别人也是争不走的,他写的小楷村里无人能比,不管本姓外姓,都请他当内柜记账。

从前村里人讲究的是互帮互助,一家有事多家帮忙。现在是金钱社会,一切都是拿钱说话。谁家地里农活忙了,就到界河的“人市”上找人干活,一天一结账,互相不亏欠。谁要是家里活闲了,就到“人市”上找活干,挣个零花钱。但兴会哥给村里人帮忙从来都是义务的,有时忙完了,主家送条烟表示感谢,也常常被他婉拒。他从城里跑来村里,张家有事帮张家,李家有事帮李家,图的就是个乡情传续、亲情久远。

兴会哥是我们村里的能人,更是一个热心人,也是一个让人敬重的人。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兴会   能人   专差   村里   红白喜事   正楷   屋门   毛笔字   乡情   年时   乡土   乡亲   表姐   对联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