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家5000年

中华文化的本源——道家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为何我们中学生时代的课本里没有出现过道家的《道德经》等经典,也没有出现过佛家的《金刚经》等经典,而是儒家的《论语》等经常出现。这与三者的思想主旨有关,史上一直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说法,确实,道家略显无为而治,佛家略显不染世事,只有道家更适合一个国家的治理标准与发展理念。更重要的是治国不能有太多宗教的参与,这三者也只有儒家没有形成独特的宗教制度。

中华道家5000年


历来有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说,但若说哪个才是中华文化的本源,那就非道家莫属了,道家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就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都曾两次向道家的老子请教道义思想;而中国的佛教自传入中原就一直有被本土道家渗入的影子。

道家隐世,实则不然,道家早已渗透到中华文化的点点滴滴之中。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八卦、易经风水、遁甲兵法、天文历法、星象节气、中医养生等都与道家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诸多文臣武将与文学大家都是以学习道家经典立世的。在我国,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四大宗教之中,只有道教是本土的宗教,其余三个都是外来文化,鲁迅讲:中国文化的根基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根本所在。

中华道家5000年


过去,总有人将道家与道教予以明确的分割,但实际上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根本信仰都是“道”,我们绝不能将之妄加分割。

道家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道家的“天人合一”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决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道家反对天命论、天意论和目的论,也排斥人的意志、欲求和情感,排除任何加诸于一切现象的刻意有为,力主用自然性质、自然原因、自然原理来观照、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力求人的一切作为都要合乎自然的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

公元前2600年,人文始祖黄帝开创了道家太极阴阳的雏形,及先天八卦。“黄老之术”,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里的黄就是黄帝,老指老子。“黄老”并称,一部分原因在於二者的知识背景的相同,我们现谈论“黄老”思想,是把数术方技之“黄”中的内容,与《老子》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的。道家在那个时候就以八卦演化天地人之发展,并提倡养生,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形成《黄帝内经》的前身——《灵枢》与《素问》等。

中华道家5000年


如果上古历史是被神化了的,那么元始天尊及广成子等执掌的门派很可能就是道教的前身,可能当时的人心性比较纯洁,真的可以达到修真变化。在后世又进一步被神化了,就成为了我们现在熟知的道教神话。暂且不论当时的修道之人是否真的可以修道成仙,但那些在昆仑、五岳遗留的关于道士、神兽坐骑和道家法器都成为后来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周文王姬昌与武王姬发再一次推进了道家的发展。文王根据先天八卦经一部推演出六十四卦。在被纣王囚于羑里的那段时间,姬昌反复比较河图、洛书关于阴阳象数与方位的联系及变化,感悟伏羲八卦太极图的精妙所在,他觉得伏羲的伟大发明就在于,他倡导"动",洛书在为河图的象数而动,双龙图在为河图的阴阳而动;还有方位,同样黄河出图,因观察者视角不同,结论大相径庭。因此,要用"动"的观念指导实践。所以不能硬性按一种图式来说解古意,新的八卦方位图,既与洛书对应,又与伏羲太极八卦相通。姬昌为自己的彻悟兴奋不已,他要强忍苦痛,好好活下去,把上古圣贤的智慧传给为周族,给为天下苍生。他深信纣王无道终究会自取灭亡,有道会像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光芒浩浩,普照人间!


中华道家5000年

大约在公元前500年,老子作《道德经》,成为道家第一经典。如果《易经》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是一种道德的行为,那么,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种关乎天地大道的思想。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中华道家5000年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构成万物具体形态的原始物质则是“气”。万物都是禀赋了“道”而成“德”(自然本性),又禀赋了“气”而成“形”(形态,形体)。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法,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最高原则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无为。在道家看来,万物无一例外地都同样根源于“道”的流转与“气”的聚散,由此它们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异,没有价值的优劣。

在老子之后月200年后,庄子继承了其衣钵。“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中华道家5000年


《庄子·秋水》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认为一个人站在“道”的高度观照万物,认识到万物并无贵贱高下之别,就能平等地看待一切,包容一切。这里讲的“以道观之”,也就是以“自然”的角度来审视一切。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列子,又名列御寇,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列子作为道家老子与庄子的衔接,传说,他能乘风而行”一飘就是半个多月。列子以乘风之术不可言传来阐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内涵,然后以自己悟“道”的体验来说明如何达到“玄同”的境界。在他看来,世俗之人由于没有达到“和某光,同其尘”的境界,而使自己与外物像分离,这就不可能实现乘风而行,只有摆脱世间一切纷争与差别的影响,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正是老庄哲学之中方法论的体现。

中华道家5000年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于嵩山东南学仙。 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创建鬼谷门派。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鬼谷子是著名的道家御人高手,他教育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甘茂、乐毅、毛遂、赵奢等500多位当世精英!

中华道家5000年


随后的历史,从道家医学的创始人徐福到道家命相学集大成者东方朔,道家一直传承发扬。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中华道家5000年


真正意义上的道家宗教创建于公元142年的东汉,由张道陵创立。张道陵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其父张大顺,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生下儿子,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从其学者千余人。但常叹息所读之书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之后张道陵开始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赵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云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传说三年后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道陵60岁,听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鹤鸣山。相传汉顺帝汉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嘱其扫除妖魔,救护生民。张道陵就此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道”为最高信仰。

中华道家5000年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中华道家5000年


葛洪一生著述颇丰,《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该书分内、外两篇。内篇20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抱朴子》的问世,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有《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

寇谦之(365-448)北魏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东南)人,字辅真 。早年好五斗米道,学张鲁之术。十八岁入嵩山,修道七年。神瑞二年(415),托言太上老君面谕,赐授"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又授予导引、服气之术。为改变流行的原始道教,提出以封建"礼度"为主要内容、礼拜炼丹为主要形式的新教义,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建天师道场,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称"新天师道"。太武帝亲至道坛,受符箓,自称"太平真君",改元为"太平真君"。他以天师兼为国师,"辅助太平真君"。此后道教遂在北魏广为传播。

中华道家5000年


陶弘景,南朝士族出身。10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后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继陆修静之后,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颇有贡献。撰成《真灵位业图》,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他还整理《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原书已佚,现在仅存敦煌残卷)。从陶弘景开始,茅山实际上代表了上清派,于是人们便将这之后的上清派径称为茅山宗,并以陶弘景为茅山宗的创始人。茅山派自陶弘景开创以后,历经隋、唐,直至两宋,人才辈出,在道教诸派别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传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道教的主要特点。元代后期,道教各宗派逐渐合流,最终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并立的格局,延续至今。

1.全真派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立于山东宁海。大定年间出关去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 。“全真”意为保全本来真性。全真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强调“识心见性”。元代成吉思汗曾令丘长春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道达到鼎盛。全真道修炼主旨是以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忍耻含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

中华道家5000年


当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发展时,南宋地区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金丹派南宗。该派以张伯端为创始人 ,其特点是修炼时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元朝统一江南后,南宗与全真道(北宗)合并 , 共尊东华帝君 、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下设北七真(即全真七子)、南七真(张伯端、刘永年、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并后仍称全真道,为封建社会后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全真道内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别,如南宗有清修派和双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传一派,其中邱处机所传全真龙门派势力最强。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全真道势力相对削弱 。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顿教门,曾一度复兴全真龙门派,但终难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渐衰落的总趋势..

2.正一派

“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以派由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等符箓派大联合而成。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授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兼主领三山符”,这标志正一道正式形成,主要奉持《正一经》。正一派重视符箓斋醮、祈福禳灾、祛邪驱鬼、超度亡灵等活动。授箓是正一派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正一派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有道位神职,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得到神灵护佑,因此受箓后才有资格主持斋醮仪典。受箓者称箓生,要具备一定条件。受箓后,发给箓碟。正一道仍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因此茅山派是正一派的一个分支。

中华道家5000年

北有终南山,南有武当山。在武当传行的正一,全真诸派,虽名有经法相传,但均奉真武大帝。武当道教有关系的道派有:真武玄武派(《全真须知》作真武派)、榔梅派(即孙碧云所传武当派)和三丰先生所传三丰诸派。今在武当传行的有龙门派、武当玄武派、正一清微派。张三丰32岁北游宝鸡,自号三丰,67岁进终南山拜火龙真人为师,后入武当山,开创武当派,收了武当七侠,就是大家在《倚天》中看到的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亭、 莫声谷7个弟子了。相传张三丰死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享年149岁。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略有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道教摆脱反动阶级的控制利用,成立爱国爱教的团体。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议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2010年6月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任法融道长为新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目前,道教宫观共9000余座,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有21处,乾道、坤道5万余人。

中华道家5000年


传承本源,道法自然

道家在近五千年的发展中,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家的文化与中国人的思想修养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道家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直觉体认自我的自然本性,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的境界。

中华道家5000年


道家还主张“天人合一”说。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万物和我们同生于“道”,天地万物的气和我们的气相通,人的生命要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合一,相应,协调,并与天地同长终。《庄子·在宥》论天人关系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道家所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构成了自然主义传统的重要内容。文而化之,道以立德。《道德经》是伟大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时移世易,社会进步。当今社会,无论是商人还是官员、农民还是工人,都知道《道德经》,都认同其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本土文化道家对我们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及民间风俗、手工、五谷种植、建筑、医疗等诸方面都产生着深远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将一直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道家   列子   道德经   茅山   佛家   道教   儒家   天师   学派   庄子   中华   美文   中国   万物   老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