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新刊上线

时至今日,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青山绿水、村容村貌都有了很大改观。硬件上去了,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课题,于是艺术与文化的介入便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软件投入。

但相较于国外一些成功的“艺术拯救乡村”的案例,国内的一些艺术与乡建的结合模式可能还不够完善,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远未到盖棺定论之时,但毕竟已做出了各自有益的探索。本期专题中,我们试图通过每个艺术乡建项目的不同语境,去解读中国“千村千面”的艺术表达,探索一条中国乡村文化独有的复兴之路。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从“唤醒”到“激活”,

艺术为乡村注入新血

艺术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即使衰败的偏僻乡村也能经过艺术的改造而重获新生。以艺术激活乡村,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中国国内各类艺术乡村、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者寥寥无几。如何在千军万马的建设潮中找准方向,真正运用好艺术的力量,激活并振兴那些“沉睡”的乡村?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因地制宜,

打造不可复制的艺术盛会

将艺术展会、艺术节带入乡村,以此带动当地的发展,是艺术激活乡村的重要手段。近年,各类在乡村举办的展会、艺术节不断涌现,但坚持下来或广受认可的寥寥无几。除了模式上的生搬硬套,没有真正结合当地实际的自然、人文环境,甚至脱离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是一大关键因素。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在地性”创作带动乡村生长

今日乡村建设的现实语境,无法离开全球化资本流动、国家政策实践的持续博弈。所以,我们应该反思各路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环境条件及由此带来的相应问题,从中思考不论何种身份和方式的社会介入,都必须尊重“在地”乡土的内生逻辑。

以艺术家个体为主导在乡村进行艺术乡建和在地性创作,是中国艺术乡建的另一种尝试。比如,安徽的“碧山乡建”,山西晋中的“许村计划”,重庆的“自然生长夏坝计划”等,这类项目属于乡村在地性项目的早期原创类型。这类项目的艺术家和策展人渠岩、左靖、黎光波等,他们一般都有较为完整的乡建理念,项目的侧重点也并非局限在艺术领域。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奥利维罗·瑞纳迪 《艺术盲点》玻璃雕塑

2019年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展览作品

艺术机构,让乡村重回大众视野

唤醒和激活乡村,需要艺术柔性之力。“疏动”式乡建与艺术家团队扎根某个村落开始长达多年的项目建设不同,这类项目一般是艺术机构定点帮扶乡村,或者是艺术高校的某些院系与地方的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展开的合作项目……他们不回避艺术的实用性,让艺术重回生活现场。这也不失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艺术乡建探索。

艺术介入乡村还是乡村介入艺术?

进入21世纪,中国的艺术乡建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日渐扩大。乡村的原生态素材和广域的空间,为当代艺术的创新提供了丰富资源,同时,艺术乡建也构成了对地区文化的重新解构。但这些乡村在地性艺术节或艺术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也伴随产生了很多问题,有些艺术节首届轰轰烈烈,之后便杳无音讯;有些项目始终囿于艺术家自我的小圈子;有些项目渐渐变成城市消费旅游景观……到底是艺术介入乡村还是乡村介入艺术?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青田计划发起人渠岩和青田村民一起烧番塔,2017年,谭若芷摄影

01 拍场纪事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6》油彩画布,1996年,成交价 :1.61 亿元,来源 :北京永乐

内地拍卖市场进入“内循环”

随着“最后一次,成交!”的落槌声,忐忑半年的心得以放下。中国书画、二十世纪及现当代艺术、瓷器工艺品三驾马车高歌猛进,驱散了今年弥漫于艺术品市场的阴霾。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各大拍卖行都不得不把春季拍卖押后,北京直到8月份才开始陆续启动春季拍卖。跟前几年积极模仿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的“国际范儿”不同,这一季的北京拍卖从专场设置和拍品征集都非常的“本土”。没有欧美日韩的流量抢占C位,也没有旅外华人艺术家强势压顶,本土艺术家迎来了一次属于自己的舞台。这也初步印证了在后疫情时代,中国艺术市场将更加理性地回归到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中来,以此迎接艺术市场“内循环”的到来。

02 海外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大都会博物馆为游戏《动森》提供了大量馆藏名作作为元素,艺术以一种更让人轻松的方式向大众推广

艺术+游戏,或迸发双赢火花

电子游戏在很长时间里被认为“玩物丧志”,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上瘾耽误学习工作。如今,电子游戏却成为继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文学)、舞蹈、戏剧、电影等八大艺术形式之后,被人们公认的“第九艺术”,是当今最受人们欢迎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随着越来越多文博机构的认可,游戏已日益成为推广艺术的新方式。游戏公司与文博机构积极合作,借助对方的力量,或能实现双赢。

03 赏鉴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唐代干漆夹纻佛像

中日漆木佛造像之间的异与同

隋唐之始,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吸收中华文化,已经逐渐汉化了的佛教文化也在这一时期东渐日本,与日本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相融合,进而形成了近似而又不同于中国漆木造像的日本佛造像。受唐风影响甚深的日本造像在模仿的同时,也形成自己的特色,也不乏一些优秀佛师和优秀作品,且一直秉承到现今。中日佛像文化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值得我们再深入去挖掘和探究,从中能找到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也印证从古至今历史文化的关系和差异。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仕女观鱼镜 宋

以鱼入鉴,千年流变的祥瑞符号

鱼,水虫也。原始人类在捕鱼、食鱼的过程中,发现鱼多籽,繁殖能力强,于是便向往能具有鱼的旺盛生命力,让子孙繁衍、氏族兴旺。人们不断赋予它各种祥瑞寓意,逐渐发展演绎为一种雅俗共赏,浸润千年而不息的鱼文化。鉴,镜也。《说文》中说:“鉴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鱼、鉴因水结缘,以鱼入鉴,铸就铜镜艺术千年流变的祥瑞符号。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古石辨伪,从罗森布鲁姆的藏石谈起

1998年,美国雕塑家罗森布鲁姆(Richard Rosenblum)迎来了一生的高光时刻。那年,他的中国古代藏石在哈佛大学美术馆公开展出,震惊北美艺术界。同时,由哈佛大学专家Robert D. Mowry编著的展览图录《Worlds within Worlds》也大获成功,开启了西方艺术学者对中国赏石的深入研究,尔后这批明星展品更在欧美各大著名博物馆开始了全球巡展。

未曾想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展览举行之时,罗森布鲁姆忽然撒手人寰,他的旧藏也很快四散天涯。其中的一部分被捐给美国大都会等著名博物馆,另一部分则通过拍卖释出。直至今日,那本展览图录《Worlds within Worlds》仍是不少藏家心中的“圣经”,而“罗森布鲁姆旧藏”依然是国际市场上中国古代赏石最有价值的标签之一。

巧的是,笔者在翻检资料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罗森布鲁姆的一块藏石竟与故宫中的古石“造云”有一处一模一样的铭文。换言之,这两块石头构成了一起“双包案”。因此,本文不妨借机会,对罗森布鲁姆赝品的传闻进行一番验证。

04 当代艺点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激浪派,卷起流动与开放的浪潮

激浪派(Fluxus)诞生于动荡的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这场运动与美国的波普艺术和极简主义、欧洲的照相写实主义在时间线上重合,但是它的内涵显得更加复杂,因为它不止于艺术形式的表达,还涉及了集体创作的可能性,以艺术概念的革新和文化融合带来一场跨越地理与文化隔阂的浪潮。

05 藏拍推荐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翟建群,世俗烟火中的旅行家

翟建群是一位温和儒雅的职业画家。虽然安家在北京昌平,但是他常年在国外参展与绘画写生,走着一条四海为家的职业画家之路。在他的家中能看到各种临摹的古人名作,还有很多散落各处的画册、书籍。他从小对绘画就很热爱,这些都是源自父亲的教诲。在他的绘画生涯中,一直以关注人间烟火的城市生活为主;风格清淡,画面质朴。正如评论家张渝所说:“世界再大,大不过一座房子。”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韩墨现代彩墨,独行于传统与当代之间

出生于书画大省——山东的韩墨,作品中带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在这片得天独厚的艺术之林中,独创出“现代彩墨”的理论体系。他以笔墨革新,结合西方现代的艺术思想,围绕探索水墨精神与现代性的关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艺术道路。在山东美协工作期间,韩墨一边忙于行政事务,一边钻研彩墨,游走于传统与当代之间,在这条路上一耕耘就是几十年,以“大俗即大雅”的艺术格调,从民间皮影戏与剪纸中汲取灵感,以色入墨,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在美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06 发现好物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郑龙一海“后人类学”展览现场

郑龙一海,制造迷局的艺术观念与实践

郑龙一海是个活跃而敏感的青年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冷峻、荒诞的疏离感,仿佛是作者有意制造的视觉迷局。当我们初看他的作品时,似乎很难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因为他的创作主题和方式驳杂而多元,跨越文学、历史、时事、生物、科技等多种主题,油画、纸本、摄影、拼贴、装置等各种艺术创作媒介信手拈来。与此同时,他的作品没有相对固定的风格,且具有模糊的语义性,很难用某些词汇对他的艺术创作面貌和思想的火花进行归类和定义。

07 投资课堂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小叶紫檀明式茶几

明式小叶紫檀家具“补位追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欢古典传统家具逐渐变成了一种时尚,而红木家具在收藏投资领域也已渐呈常态化。

在传统家具收藏领域,一向有“紫檀木中之王,黄花梨木中之后”的说法。近些年来,海南黄花梨因为原有老料资源的枯竭,价格直线上扬,早在2005年其价格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小叶紫檀的价格,越南黄花梨的价格也是直线上涨,因此,小叶紫檀一度成为红木家具投资收藏的“价格洼地”。但随着市场需求量逐步攀升,小叶紫檀家具在市场上日渐奇货可居,一跃成为红木玩家眼里最炙手可热的投资品类。在红木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小叶紫檀家具值得投资和收藏吗?未来的升值空间又有多大?

08 艺术之旅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生态型美术馆,将艺术“种”进自然

1905年,张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这不仅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也是一座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融合的“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内园林绿化面积现占总平面积的56%,拥有名木古树38棵。由此可见,自然于博物馆而言,犹如鱼与水的关系。

如今,国内有更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建设已从把自然带进馆内,转变为把馆带回自然。综观以下这3家国内的“自然生态型”美术馆,不禁赞叹美术馆与自然生态结合得如此巧妙。《恰到好处的幸福》中有句话:“人类是自然之子,没有自然,就没有了人所依附的一切。”对自然生态,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山光水色便与人亲。

09 艺术生活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外冷内热,才是真正的北欧风

空间中大量留白,洗练的线条勾勒的家具与灯具,配以暖色质朴的手工艺品装点,是现代家居日趋流行的简约风格。而极简风格中北欧风和日式风两大代表,总是被混为一谈。相对于日式风的简约在整体上呈现的寡淡和空寂,北欧风的简约更具有不同层次的色彩与温度。如何在简约的风格中辨识出真正北欧风,是选择北欧风格的第一堂课。

10 琉璃瓜子·新瓷语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彭勃,挥毫间点釉成彩

头一回见彭勃的作品,就被瓷器上充满新鲜感的画面吸引:灵动的线条,丝丝入扣的描绘,还有露珠般的釉滴点缀,极具装饰感的画面让人惊艳,同时也欣慰于遇上一种 “新瓷语”。他的“新”已无法沿用固有的思维,归纳到传统的工艺或门类中去。只能姑且称之为叫创新混合型彩绘,或许更为合适。瓷上彩绘,前人已创造过太多经典。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家,80后的彭勃毅然选择做一些更特别的尝试,不断赋予彩绘新的可能。他善于进行工艺混搭,喜欢“点釉成彩”。虽然平时彩绘的技法与釉料都与前人无异,但经过他的演绎,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别具新意。

9月刊《收藏/拍卖》与您分享

新刊上线 | 探寻艺术乡建的“中国模式”

欢迎关注《收藏/拍卖》杂志微店

“藏拍客微店”

期刊,文创,艺术精品

近在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中国   北欧   新刊   艺术   造像   紫檀   小叶   日本   美术馆   美文   艺术家   乡村   博物馆   上线   风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