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山文甲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宝鸡出土唐天王像局部,如意云头大量出现在唐代塑像、绘画等天王像上

甲冑是衡量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军事能力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而唐甲在冷兵器时代占有重要地位。史料中记载其甲冑极为丰富,但是中国史料中往往只记载事件,极少涉及工艺和造型,加之考古实物稀少,至今学界也无法对唐甲做一个有效的梳理。不过,唐代“山文甲”可以从传世的唐代雕塑、绘画以及出土残片中,大体推测出这 一史料所记载的唐甲风采。

唐朝军队中铠甲的普及程度较高,《 唐通典》载“六分支甲,八分支头牟,四分支戟,一分支弩,一分支棒,三分支弓箭,一分支枪,一分支排,八分支佩刀”。李荃《太白阴经》卷四《军械篇》所记唐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中装备有“甲六分,七千五百领 ;战袍四分,五千领”, 同书卷六《阴阳队图篇》记每队五十人装备“甲三十领,六分;战袍二十领,四分”。

根据这些史料记载,可知唐朝军制中,每队军士有百分之六十的人装备有铠甲,这个装备数量是远胜于前朝军队的装备数量。唐代《六典》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唐朝甲冑名称 :“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 甲、四曰山文甲、五曰乌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 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④,并且 明确指出“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鎚、锁子甲 皆铁甲也”。( 图1)但是史料中并无记载甲冑式样, 而且目前考古发掘中没有完整的唐甲出现,这对人研究唐甲冑形式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其中,“ 山文”甲 则是目前引起歧义最多的甲冑。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 1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唐天王像 ,可窥见唐代锁子甲的形制

大量出现的如意云头

唐“山文”甲究竟是何种形制?笔者通过大量查阅敦煌资料和有限的考古实物,敦煌壁画、塑像,包括斯坦因带走的敦煌绢画中都含有大量的天王、神将、武士形象,这些塑像、壁画中都有较为详实 的甲冑细节,这些甲冑细节毫无疑问都是来源于唐朝真实的甲冑蓝本,所以从这些塑像、图像资料中 甲冑的细节,和部分考古实物可以推测出真实唐甲 的造型。

塑像以敦煌天王像(图2)、 上海博物馆藏天王像 (图3)为样本,两尊看出天王像穿着的甲冑高度相似:冑的顿相向上反曲,身甲分成三部分结构 :披膊和盆 领为一结构,连接为一体 ;前胸和后背各有单独的一层硬质护甲,用肩带连接,压住披膊;甲裙单独穿,较短,长叶甲片编缀成札甲,甲裙分成开襟和不开襟 两类 ;上海博物院天王冑是由小甲叶编缀成型。敦煌壁画中的天王像、武士像较多,榆林窟 025窟左侧北方毗沙门天王、南方天王是目前保存较好的一铺中唐时期壁画,是吐蕃占领沙洲时期绘制,细节上有于阗、唐朝双重风格。北方天王侧身而立(图4),左手托五柱塔,右手持长戟。披膊和盆领一体结构,披膊为条型甲片 ;胸前和后背单独结构,用肩带连接前后护甲,前胸左右有金属装饰物 ;身甲为鱼鳞甲,甲裙为条形甲片编缀成札甲。甲裙和披膊的甲片在顶部都有突出部分,近似如意云头。腰侧悬长剑,剑首为环首,剑柄包鲛鱼皮,柄中有茎孔,孔口有装饰片,因剑在身侧,不知其剑是否有剑格,剑鞘尾端有明显珠饰。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 2 敦煌莫高窟一九四窟天王像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 3 上海博物馆藏天王像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 4 榆林窟 025 窟 毗沙门天王像

这样甲片形式不仅出现在敦煌壁画中,在同时期敦煌的绢画中天王像都具有此类风格一致的甲片。法国保存了两幅敦煌绢画,其中一幅绢画中的毗沙门天头戴三叶宝冠(图5), 左右两肩出弧形炎肩,身甲为鱼鳞甲,胸口开襟,两襟有三条横束皮带,自两肩有璎珞连接三圆护,两圆护在胸口,一在腹部,甲裙为长条甲叶编织的札甲,腰部悬挂长剑,长剑为剑 璏式样悬挂。绢画中的天王像甲裙是由如意云头甲片 编缀而成。还有 2018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唐风华》展中,出土于宝鸡的唐铜鎏金天王像身甲甲片也是如此造型(图6)。从现有的各种资料证明,中唐至五代期间的壁画、绢画、塑像都具有相同的甲片造型,说明此种甲片是唐甲中较为普及的一种形式。不过中国考古界在目前公布的唐代甲冑考古资 料非常有限,从目前的考古实物中,无法证实唐甲中有此类如意云头形甲片。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 5 法国吉美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毗沙门天王像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 6 宝鸡出土唐天王像

毗沙门天王像,原型来自西域

笔者在查阅国内外敦煌毗沙门天王研究论文中,发现了一个极为值得探寻的细节,敦煌所有的毗沙门天王像其原型都来自西域,其传入是来源于阗国对毗沙门天王的崇拜。在对于阗国毗沙门天王的梳理中,发现斯坦因撰写的《沙埋和阗废墟记》一书中记录了丹丹乌里克遗址出土的一尊天王像,丹丹乌里克遗址位于今新疆策勒县达玛沟乡东北约 90 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斯坦因发掘出一尊已经残损的塑像(图7), 这尊塑像系遗址中二号佛寺出土,残存下半身,双脚分开踏在一横卧的人物上面,可以观察到塑像身穿铠甲,双脚穿靴,身甲较长。丹丹乌里克唐朝时的 本名是“杰谢”, 音译自于阗文的 Gayseta,唐朝在此设杰谢镇,作为安西四镇中于阗军镇防御体系中的一环。斯坦因对丹丹乌里克佛寺中的这尊造像被发掘出土时,观察到的衣饰特点描述道 :“…… 甚至连铠甲上小金属片的铆钉和下垂的衣褶都雕画得清楚准确。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 7 新疆丹丹乌里克天王像

毫无疑问,匠人所精心雕画的这些铠甲和服饰,都是他当时非常熟悉的物件的再现……。”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教授指出此尊造像是典型的于阗风格天王像,美国学者威廉斯认为其可能在公元 7—8 世纪。丹丹乌里克遗址中的天王像身甲明显为鱼鳞甲,甲裙由甲叶编缀(或铆接)成型,甲叶最重要的特点是侧边成波浪形。

在俄罗斯艾米日他博物馆保存的公元 7 世纪左右的一个粟特武士的银盘上(图8)、 片治肯特的壁 画中(图9), 能够看到丹丹乌里克甲冑式样的源头。粟特风格的甲冑明显具有大翻领和中间开襟的形式, 甲裙较长,明显为条状甲片编缀成札甲。在片治肯特遗址中粟特武士的资料显示,发现其内层穿锁子甲,外套长身札甲,其札甲形式与于阗风格的毗沙门天王、丹丹乌里克遗址天王有明显的相似性,其甲片侧边有曲线,与中国传统札甲甲片有明显不同。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8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藏粟特人银盘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 9 片治肯特壁画线描

隋唐时期,萨珊文化随着粟特人的贸易,从西亚传播至于阗,再传至长安。由此,可以清晰地认知于阗风格的札甲就是西域风格的札甲,此种札甲的源头来自于粟特人,而粟特人又明显受到了波斯萨珊文化的影响。

笔者除了对中原地区唐甲的考古资料进行梳理的同时,在查询1985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导的对古格遗址考察报告中,发现古格遗址考古出土的甲片中有一些特殊的甲片非常有研究价值,《 古格故城》一书中称之为II C 型、XE 型,两种甲片的侧边呈波浪形,《 古格故城》一书记载此类甲片编缀成甲衣的 实物(图 10),“ V形甲衣,仅发现1件,标本VI :采 24 从产品形状、皮下摆、中夹一排侧视呈 S形甲片等情况分析,应该是一种甲衣的左侧背部和腰部”。从图片上能明显看出最下一层甲叶的左侧都是曲边造型, 与XE 甲片较为相似。( 图11), 此种甲片与丹丹乌里克遗址天王甲裙的甲片完全一致。笔者推测吐蕃获得此种风格的甲片,应该是吐蕃势力崛起后,与唐朝反复争夺西域,曾经完全控制唐朝的安西四镇,在这个阶段吐蕃是完全可以直接接触西域文明。因此,古格考古中出现此类甲片,应该是古格王朝对吐蕃甲制的继承。古格王朝是吐蕃王朝分裂后形成的。西藏地区还出现过一种铁甲叶编缀的护臂(膝)( 图 12), 此护甲现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方对此护甲认为是护肩或膝,给出的年代为公元 15 - 17 世纪,此护甲的甲叶下沿为波浪形,正中脊线部分有较大的甲叶,从风格上来看,与古格曲边甲叶是一种形式,此种甲叶极有可能就是西域风格甲叶在西藏地区的遗存,从 1985 年古格考古这种曲边甲片的出现,古格曲边甲的出现,无疑是吐蕃时代考古中的一项重大成果,事实上古格这两类曲边甲片的出现,证明了吐蕃 王朝在控制西域的时期,吐蕃的甲冑受到过于阗、粟特人、萨珊文化的影响,由于吐蕃文化的包容性,此种西域风格的甲片经历吐蕃王朝并延续至古格王朝。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 10 古格曲边甲裙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 11 吐蕃曲边甲片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 12 大都会膝盖甲

唐时期天王造像、大英博物馆天王绢画、榆林窟毗沙门天王像中的云头形甲片,可以视作曲边甲叶的一些装饰性的异化,从核心角度讲,就是曲边甲叶中国化。由于受丧葬制度影响,中原地区考古尚无此类唐甲实物出土,但是古格地区出土的曲边甲叶,无疑证明了此类甲片存在的真实性,进而反映出敦煌天王像、宝鸡天王像的曲边甲叶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艺术家在进行壁画、塑像创造过程中异想天开。古格曲边甲叶的出现,也反映出吐蕃铁札甲和唐札甲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胡风盛行,编入唐制的“山文”甲

由此,笔者认为《唐六典》中记载的“山文”甲应该是指由一侧为曲边的甲片编缀而成的身甲,其侧面如同群山叠嶂(图 13), 此种风格的甲片造型异于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甲片,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唐朝在控制西域的时期,接触到此种风格的甲制,加之李唐王朝本身较为崇尚胡风,故迅速将此类甲纳入军制。笔者推测唐人为了区别不同于中原体系的甲,用曲边甲叶重叠之后类似山文的形式,故以“山文”称呼此类甲制。敦煌榆林窟025洞窟的毗沙门天王像、 南方天王像所穿的甲冑就应该是史料中记载的“山文” 甲。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图 13

笔者是在先收集到吐蕃此类甲片后,为了追溯其源头,开始大量查阅相关图像资料,由于古格、吐蕃资料较为稀少,很难得出准确的结果。笔者开始从唐壁画和塑像入手,发现唐毗沙门天王甲中大量存在云头形甲片,进而再追溯毗沙门天王崇拜的由来,然后对于阗和粟特、萨珊文化进行比对,逐渐厘清此种甲片的传播路径。

此类曲边甲片应该是西域文化对吐蕃、唐朝都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丧葬制度和军事制度的制约,唐朝墓葬未能出土此类实物,只是将此类甲片通过图像、塑像得以记录,而吐蕃由于其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特性对文化因子保留完整,这样的甲片得以在古格保存。也正是由于这样保存,笔者推测此类曲边甲片编缀的札甲应是唐史料中记载的“山文”甲,此类甲多用于仪仗、宿卫等,所以在唐天王像中大量展示此类风格的甲,唐代实战用札甲应该还是长乐公主墓壁画那种长条甲片形式。

当然这所有的推导都是基于唐王朝与吐蕃、西域广泛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做出思考,希望未来有更明确的考古证据能支持笔者这一推论。

-END-

今日编辑 里木

原文刊载于《收藏/拍卖》杂志2019年8月刊

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黄沙百战穿金甲,冷兵器的“防弹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吐蕃   绢画   西域   敦煌   于阗   云头   天王   王朝   沙门   冷兵器   防弹衣   塑像   黄沙   壁画   唐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