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亮里不止有诗句

文/肖行


今夜,月亮里不止有诗句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文人雅士的宠儿,不管是有月还是没月,月圆还是月缺,秦时的明月还是汉时的光……他们都极有诗兴,都会赋上几句十分“酸爽”的诗句。月明时,他们会摇头晃脑吟出:“明月皎皎照我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无月时,则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个人赏月,“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梦”;众人一起赏月,则“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就这样,月亮默默地照耀着众生,人们也一直追随着月亮,不知是诗句成就了月亮的美,还是月亮成就了美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小时候,不懂月亮,认为懂月亮那只是诗人的事,即便月亮像一只大大的玉盘就挂在窗外,离自己很近,如母亲的爱,随手就可触及,也懒得去懂。长大后,远方成了家,家成了远方,喜欢看月亮了,楼住得越高,离梦想越近,看月亮越来越方便了,可离家却越来越远,离月亮也越来越远了。


城市的夜,不是夜,交织着不歇的声与光。没有乡村的繁星点点,月亮也暗淡无光,寂寞的路灯将孤单的影子拉得很长。秋至,城市的夜露同乡村的一般重,经露的桂花越加馥郁凛冽。


今夜,家国同圆,月亮也圆,丹桂也更飘了香。白天在楼道里,遇见了一刚遛狗回来的邻居,其不经意的一句“放长假也没回老家”的问候,白天来不及细想,晚上,当空的明月又成了我思乡的“药引”。


小时候的中秋,太阳刚落山,白天还热腾腾的秋老虎就不见了踪影,秋风带着几分凉爽轻抚着大地,月亮从东边岭上缓缓爬了上来,黄澄澄的,像一位乡下姑娘梳妆后,带着几分羞涩走出了闺门。小伙伴们草草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争先恐后来到村口的大禾堂坪上乘凉、赏月、嬉戏……大人们也匆匆收拾完家务,带着板凳、蒲扇和一身的疲惫,陆陆续续来到大禾堂坪纳凉、摆龙门阵。乡下,秋天的蚊虫有些多,尤其是晚稻收割完后,田洞里的蚊虫无处藏身,都躲进了村庄。大人们一边用手中的蒲扇拍打,一边用晒谷剩下的二瘪子在禾堂坪中间点一团火,为了使火不一下子旺起来还扯一些湿的瘌痢草盖在上面用来熏蚊虫。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禾堂坪上,禾堂坪遍洒银辉如白天一样,大人们在禾堂坪上摆龙门阵、讲古,而我们却在田洞里、祠堂里往疯里玩。我的父母忙完家务活后也会到禾堂坪上站一站,歇一歇,临回家前会长一声短一声唤我们回家休息。


月亮如一端庄娴淑的大姑娘静静地挂在树梢,月光安详地照进了寂静的乡村,走进了农舍的窗棂和孩子们的睡梦中,故乡幸福地沉睡在月色里。只有小伙伴们玩剩的童谣:“月光光,骑马闯,东一闯,西一闯,兰花花儿香;月光光,骑马望,南一望,北一望,妹妹在西窗……”仍在大禾堂坪上飘荡。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月亮,还是当年我们一起看过的那轮月亮,可故乡,已不是当年的故乡;老家,也不是当年的老家了。三年前的中秋,父亲还在张罗一桌中秋团圆饭;一年前的中秋,母亲还在用她那少有的几颗牙齿啃着月饼;可今年的中秋,老家仅剩下了空荡荡的老屋陪伴着当年我们一起看过的那轮明月亮了。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昨晚枕着月亮做了个梦,似是老早之前的过去:在老家垦了一块地,房前屋后种了些花花草草,池塘里养了些鱼和鸭,长坡江边种了瓜果时蔬,月光下父亲的笛声悠扬婉转……天亮时分,仿佛还听到了母亲长一声短一声的喊:“行儿,鹅在嗡(喊)你”……


醒来后,抬头望了望广袤的天空,只有那一轮孤独的月亮静静挂在对面楼的楼顶,久久不愿落去。

今夜,月亮里不止有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月亮   诗句   西厢   今夜   蒲扇   蚊虫   美文   老家   明月   乡村   故乡   中秋   白天   当年   月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