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 荡(作者:廖天元)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民族危难、国家危急的关口,写了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家喻户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博喻,或复沓、呼应,使文章气势浓重炽烈,仿佛不是写出来,而是“吼”出来的。

吼这个字词义简单,用途却很广泛。它可以用来形容兽叫,比如嘶吼;可以形容人在激怒时的呼喊,比如大吼;还可以形容风啊、汽笛啊、大炮啊等发出巨大的声响,比如吼鸣。所以,带吼的词语,一眼看上去就气势不凡,比如:河东狮吼、狂风怒吼……从这个角度来看,上面少年说这一段声响非同一般,语势气贯长虹,说吼一点也没夸张。

《黄河大合唱》是吼出来的经典。“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开口,便有一种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力量。当年老师让我们排练,一百多人个个热血沸腾,油然而生强烈的使命担当。很久年以后,我到了黄河壶口瀑布,见眼前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骇浪,掀起万丈狂澜。耳旁雷霆万钧,震耳欲聋,切身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伟力,更让我深切体会到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

回到生活。有人爱用这几个句子戏谑一个地方的落后: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取暖靠抖。我的老家在山坳里,上世纪80年代公路不通,没有电话,有人有事找父亲,真是走到山梁就扯起嗓门吼。一声两声后,父亲就出来应答,彼此的声音在山谷回荡——幸好乡里乡亲也不怕打扰,更没有秘密需要保守。

用吼传递信息,原始直接亲切,用吼教育人,则让人紧张胆怯。我小时候顽皮,但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他老先生见我淘气,先是脸色一沉,接下来眼睛一瞪,嘴里就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好多时候,我吓得手足无措,呆若木鸡,整个人就被吼傻了。

不过此时一想,吼人也是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的。吼,多半是人在面对急难险重的时候,容不得反复磋商,情绪一时激动愤怒,于是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在乡下工作的时候,有一年突发洪水,我和几个镇干部一道,打着电筒,穿着雨鞋,连夜挨家挨户劝老百姓撤离。有老百姓固执不肯走,村干部急了,大声吼:你不怕死也不能连累家人啊。这声吼,吼出是爱民如子争分夺秒不胜不休。

也有面对丑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有一天偶然读到《陈行甲人生笔记》。那是他刚到巴东任县委书记的时候,巴东官方对邓玉娇事件的定性是一起偶发极端事件。陈行甲经过周密调查之后,认定是一起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在全县干部大会上他“拍案而起”:如果这姑娘是我妹妹,如果我在旁边,根本轮不到她动手……这声吼,吼出的是热情似火纯真如婴嫉恶如仇!

还有一种,那就是面对民族危机国家危难,发自肺腑的疾呼。人称“教授中教授”,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至今一身的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两周年后,写下的一段纪念碑铭: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先生一个人似乎自言自语,却无意“吼”出五四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此在中国响彻云霄。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则对青年人“吼”出了声: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这吼声,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叫醒了无数青年,也叫醒了新的时代。

有一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帖子——《觉醒年代》:青年就该有青年人的样子,不要怂!文章说,很多年轻人聪明,但无才华;懂应变,却不见性情;有志向,却没有理想,被房贷、车贷、各种社会焦虑裹挟着,活得明哲保身、审时度势。我有些怀疑这样的说法有些以偏概全。但我见过一些年轻人的麻木和冷漠,不敢吼也不愿吼,确实让人扼腕叹息。

行文至此,我特别担心被骂敏感矫情,你想谁吼呢,你想吼谁呢,谁能吼得下来?从吼到吼人,从吼人到“五四”,竟然自不量力地扯到一个宏大的命题,看来要被吼吼才能清醒。

但非常坚信,无论历史还是现实,在紧要当头,始终需要有人站出来,豁出去,吼出声。这样的“吼”,力透纸背的是激情和爱国,智慧和胆识。在众人昏昏然之际,需要一声吼,带来当头棒喝,醍醐灌顶。

原载《贵州民族报》

激 荡(作者:廖天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任县   巴东   伟力   黄河   危难   美文   声响   形容   父亲   独立   民族   少年   事件   精神   青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