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挣扎,摆脱习得性无助是关键

命运总是不公,总有人经历着不幸。沉浸在痛苦的人们往往会陷入一种困境,觉得自己被束缚在一个黑暗狭小的空间,连挣扎一下的力气都没有。其实最可怕的不是遇到多大困难和阻力,而是这种心境,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源于一个心理学实验,这是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教授的经典之作,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之一。实验过程很简单。将狗关在笼子里,给以难受的电击,狗逃避不了。多次以后,撤掉了逃避障碍,仍给以电击,此时狗本可以逃跑,避免电击。但是它非但不逃反而未等电击出现,就已经绝望的倒在地上了。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由来,经过正证实,这种现象也会在人类身上产生。

当一个人不论怎么努力结果都是失败,无论怎么做都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时,渐渐的会产生自己无能,索性就堕落下去,不再去努力和尝试了。人最可怕的不是遭遇失败和痛苦,而是你不再试图去尝试和改变,反而去适应,认为就该如此,甚至更差。

当一个人陷入习得性无助时,如果不及时调整和克服,对于他来说就是毁灭性的因素。习得性无助,最早可以在婴儿时期产生,对人的性格影响是巨大。如果一个人在婴儿时期,饥饿或难受时,大哭大叫,任何活动都不能引起父母的关注时,那么长大以后就会陷入这种习得性无助中,就是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关心,索性就自暴自弃。

人们说即使给穷人几百万,他们还是穷人。为什么呢?都说是思维方式不同。其实是穷人陷入了一种习得性无助中,一种没有勇气与信心去尝试和改变。诛心,也就是使人陷入习得性无助中吧。

战胜习得性无助首先要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目光,当你遇到困难时,想想总有人比你更困难,想想叙利亚的战火,想想印度的贫民窟,你经历的那些算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叙利亚   无助   贫民窟   印度   毁灭性   自暴自弃   经典之作   美文   底层   穷人   心理学   婴儿   难受   时期   痛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