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人到五十五,两人不相处,敬而远之才是长久之计

《易经》:人到五十五,两人不相处,敬而远之才是长久之计

无论是奇人异士还是寻常百姓,都无法违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同的年龄有着各自的能力和使命,正如春夏秋冬一般不可扭转。尤其是步入天命之年,决定余生长度的关键依旧在于是否遵循万物生息规律。五十以后或有所成,天伦可乐,是否就能随心所欲而放浪形骸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否“从心所欲”,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不逾矩”。“矩”便是规律,四时因之流转而不乱,圣人因之避祸而善终,只有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才能使“矩”长存于心。修身齐家,迎来迎往皆有其“矩”,而我们最为容易忽略的便是人际交往中的“矩”。

《易经》:人到五十五,两人不相处,敬而远之才是长久之计

《易经》需卦有云: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我们时常在古装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情形,面对不速之客登门之时,主人大多尊敬而热情,无论是出家之人化缘还是赶路之人借宿,大多都能美食款待极尽地主之谊。如今看来总不免有“引狼入室”的隐患,但不可否认的是世间终究良善居多,如果因为有狼而一概驱之无疑是泼脏水把孩子也泼出去了一样。所以易经旨在强调面对不利的情况时,保持友好的态度终究是有益而无害的。即便是恶人也会因此掉以轻心露出马脚,如果逢人便獠牙尽显,无疑是提高对方的警觉而置自己于之险地。

《易经》:人到五十五,两人不相处,敬而远之才是长久之计

面对不速之客保持友好是待人之礼,但也仅限于此,超过这个范围便‘过犹不及“了。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早已尝遍人间酸甜,阅尽人间百态,家庭已成,犹有余产,尽享天伦之时不必再为生计奔波,余力当为家族子孙谋久远,所以在亲戚朋友的关系维护上应当有准确的取舍。

《易经》:人到五十五,两人不相处,敬而远之才是长久之计

一,不义之辈

人生在世总有有求于人的时候,量力相助也在情理之中。然而,总有一些人把这份感情当成了理所应当,求助之时热情委婉,既得之后杳无音信,度过难关更是销声匿迹。少则罢了,多则主客异位,不思涌泉相报反而目中无人。思之令人气愤,提醒催促更是劳心伤神。人到五十残神损性均是大忌,子孙也难免受此牵连。助人为乐无疑是传统美德,当如投资一般,量力而行,绵薄之力即便有去无回也无伤大雅。如能慧眼识人,不义之徒敬而远之,不仅延年益寿子孙亦可省心。

《易经》:人到五十五,两人不相处,敬而远之才是长久之计

二,势利之徒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然而长路漫漫两千多年依旧遥遥无期,在当前的环境下依旧免不了贫富贵贱之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可厚非。但同祖同宗却嫌贫爱富,姻亲相连却形同陌路,将一切行为准则都建立在利益之上。有求必应则如附骨之蛆,一朝未允则反目成仇。天命之年余生短暂,将宝贵的时间、精力、财力花在他们身上不仅毫无意义,还有为子孙树敌的潜在风险。毕竟无底洞终究难填,拒绝得罪只在朝夕,与其留待子孙不如当机立断。

《易经》:人到五十五,两人不相处,敬而远之才是长久之计

人到五十,阅尽千帆,应当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见,当为子孙家族的长久幸福铺就通天大道而尽最后一份绵力。人生的道路是各种人际关系交织而成,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天命之年,作为一家之长,正确的家风及亲疏关系的培养才是子孙永昌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易经   永昌   绵力   从心所欲   修身齐家   长久之计   敬而远之   天伦   不速之客   余生   天命   子孙   美文   友好   规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