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东北军政大学 (李如洪)

作者:李如洪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确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组织关内的解放军10万余人进入东北。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就在这时奉命开赴东北,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培养干部。

回忆东北军政大学 (李如洪)


(一)

1945年10月12日,抗大何长工副校长率领第1第3第4大队和校直属队共3000多人,从绥德出发,向东北解放区挺进。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由海上向东北大量运兵,并先后占领沈阳、锦州、长春等地,企图占领全东北。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正集结力量加紧反击国民党军,并遵照中央指示,在广大农村及中小城市发动群众肃清土匪,建立政权,站稳脚跟
在向东北进发途中,为保密起见,抗大总校以“青年纵队”为代号。时值严冬天寒地冻,人地生疏困难很多。进入东北境内后,群众由于不了解,经常躲避我们,更增加了行进中的困难。11月下旬,当我们通过义县时,得知锦州已被国民党军占领。遵照总部电示,先由钟伟同志和邓开明同志所在旅掩护我们经新立屯到达彰武,后由李新泉旅长派出部队掩护我们由彰武到达法库。在这段行军途中,曾两次受到土匪袭击第一次是在去彰武途中,离新立屯不远处,遇到一股土匪的袭击,部队及时疏散隐蔽警卫连英勇还击,匪帮溃退除警卫连指导员和位战士受轻伤外,未受到其他的损失第二次是在前往法库途中,一天夜间,突然遭土匪袭击,部队紧急转移,由于掩护我们的主力部队及时赶到,土匪四处逃散。在整个行进途中,生活虽很艰苦,但大家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以高涨的情绪克服了种种困难,横跨陕西、山西、绥远、察哈尔、热河、辽宁6省,历时两个半月,于1945年12月底,到达了吉林省的山城镇,休整待命。
学校途经法库时,东北局请示中央批准,将第1大队4个队的学员和部分队干部留在了西满军区。第1大队大队长韩先楚到铁岭后调第4纵队工作。总校到达山城镇后,奉命把大部分学员分配到部队和地方工作。这些学员,有的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多数参加过抗日战争,都具有丰富的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经验,他们到部队或地方工作后,对于开创和建设东北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骨干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2月初,学校进驻通化。中央决定,抗大总校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军政大学。林彪兼任校长,彭真兼任政治委员,副校长何长工、朱瑞,副政委吴溉之,政冶部主任徐文烈。到北安后,又任命陈伯钧为教育长。东北军政大学宣布成立后,布置了4项工作:一是抽调批干部到通化地区工作;二是组织一个工作队帮助通化市各机关、学校工作;三是成立东北军大招生工作组,到东北各地招收知识青年,培训干部:四是组建东北军大东满、南满、北满分校,就地就近招收知识青年,为部队和地方培训干部。
在此期间,抗大第1分校(即山东军区教导团)已先期到达通化,后转移到集安,随即划归总校建制,编为第3大队。

(二)

1946年4月26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长春后,东北军大奉命由通化转移到长春。此时我军正进行四平保卫战,部队急需补充新兵。军大进驻长春以后,接受了一项临时紧急任务―给前线部队训练12个团的新兵。这些新兵需要派遣干部到各地接收,经过短期训练后补充到前线的部队按照紧急任务的需要,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领导下,由军大负责组编了补充师。学校临时把人员组成3个大队(后改编为支队),承担训练运送新兵的任务。为了加速训练张驾伍同志率领工作组到牡丹江、佳木斯一带接收新兵。随后总校又决定再抽调一部分干部,加强招生力量,扩大招生地区,在东北解放区各主要城镇开展招生工作。


5月中旬,我军为争取主动,撒出四平,接着又撤出长春。东北军大总校全部人员也先后转移到哈尔滨以北呼兰、绥化、海伦、克山一带。与此同时派出一个先遣队去北安,为总校迁至北安作准备工作。


5月底,军大总校全体人员分批齐集北安,选定东大营为校址,开展各项建校工作。以2个大队的干部组成地方工作队,派赴海伦、绥化、克山、拜泉一带,发动群众清匪反霸建立民主政权,动员参军。以1个大队的干部和校直属队干部共同组成建校队,负责扩大招生和接收新生以及修建校舍等工作


按照自力更生、勤俭建校的方针,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奋斗,于6月底完成了建校任务。7月1日东北军大总校在北安正式举行开学典礼。这天,参加大会的教职员和学员共1000多人。会上校领导何长工、吴溉之致词。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西满分局书记、西满军区政委李富春同志亲临大会,作了重要讲话。


总校正式开学前后,东满南满、北满、西满4个分校亦陆续建立。


东满分校以抗大总校第3大队为基础组成,校址在吉林的磐石、桦甸一带分校校长由吉林军区司令员周保中兼任,涂锡道任副校长,政治委员由军区政治委员陈正人兼任。1948年4月分校迁到吉林,同年8月又迁至齐齐哈尔,编入军大总校。


南满分校由辽东人民军政干部学校和第16分区教导团合编组成。1946年6月根据上级领导机关决定改编为东北军大南满分校。校长由辽东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兼任,副校长为张梓桢、罗文。北满分校是以抗大总校第4大队为基础组建的。1946年6月1日,抗大校庆10周年时,在佳木斯正式开学。校长由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钟赤兵兼任,政治委员由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兼任,王泮清任副校长,叶明任副政委。1947年底奉命迁至齐齐哈尔,不久改编为总校第2团。西满分校由总校第2支队调出一部分干部组成。校长由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兼任,政委由军区政委李富春兼任,副校长为倪志亮、李敏副政委为张驾伍。1948年初,西满分校合并到总校

(三)

1946年7月到1947年12月,东北军大总校在北安连续开办了两期,即抗大总校第9期和第10期。这两期的培养对象都是知识青年,共毕业学员约4000人


当时,东北青年报考军大很踊跃,开学以后,仍有许多新生入学,到9月份已近300人。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总校调整了学员队的组织编制和直属机构,把原有的3个大队改编为3个支队。第1支队支队长胡登高,政洽委员张驾伍,副队长莫擎宇;第2支队支队长贾力夫,政治委员黄华清,副支队长李廷贽;第3支队设在齐齐哈尔,支队长李敏,政治委员徐洪才副支队长邸怀珍。校部设训练处,处长蓝侨;军教科科长章敬三;政教科科长霍丁,副科长徐元冬。政治部主任由刘型接替徐文烈,组织科科长邢亦民、副科长刘鸿益,宣传科科长张金辉、副科长铁砧(后为徐元冬),保卫科科长李觉民供给部部长刘鸿业,政治委员曾汉周卫生部部长郝必清,政治委员先为张澄波、后为廖志山。第9期学习时间7个多月,至1947年3月毕业。


第10期于1947年4月正式开学,学员1000多人。当时,东北战场即将发动对国民党军的夏季攻势,这是东北民主联军举行的战略性的反攻战役。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变化,联军总部决定,军大的组织机构实行精简,调整一部分干部到军区和部队办学扩大培训的规模。学校组织编制调整的情况是:从第3支队调出大部分干部到第1纵队、第2纵队和第6纵队组建3个教导团;调第2支队干部到齐齐哈尔组建西满分校;第1支队留在总校与校直属队一起改编。在军大总校调整期间,还调出少数干部共同参加组建工兵学校、坦克学校航空学校和医科大学。至此,总校改编以后的组织状况是:校部下辖3个学员大队,1个政治教员训练队,1个政治工作训练班,1个军教研究班。同时管辖东满、南满、西满、北满4个分校。第1大队大队长李廷贽,政治委员钱春华;第2大队大队长杜石生,政治委员李志和;第3大队大队长章敬三,政治委员是我。政教队队长由政教科副科长徐元冬兼任,政治指导员胡刚军教研究班主任刘祖靖,政治委员彭云,副主任刘玉章徐行。第10期学习时间约8个月,到1947年12月结业。


1947年4月,总校召开党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教学方针、任务并决定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突出思想教育。党代表大会还选举了校党委委员和党委常委,常委是何长工、昊溉之、陈伯钧、刘型、邢亦民。军大这两期招收的知识青年热爱祖国,追求光明,追求革命,但对祖国的历史和当前的状况知道得很少。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困难条件下,尽管生活很艰苦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据这两期毕业学员反映,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认识提高了一大步,初步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有的同学说,回想起来真可怕,在伪满时代受日本帝国主义的10多年奴化教育,几乎把我们变成了“傻子”。现在多少懂得点马列主义的理论,逐渐了解了社会发展规律。他们赞扬军大是革命的熔炉,把人们的身心都锻炼得更健康了。


这两期的教学继承抗大的教育方针、校训和校风,根据青年知识分子的特点,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中心,以转变学员的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主要任务。教学内容主要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理论,联系知识青年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的系统讲解并解答一些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有关的问题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革命史、社会发展史现代中国的两种社会、马列主义概论新民主主义论、中国社会各阶级及土地改革等。还有军事课如建军思想、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游击战术等。此外每周进行一至两次时事教育,讲解国内外形势和政治动向。同时还设有专题讲座,如群众工作、民族问题等。当时,东北知识青年中思想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正统观念”,认为国民党是国家的正统势力,力量强大,能够统一中国;中国共产党不是正统,力量弱小,不能统治中国。二是由于苏军进入东北后发生过有损苏军声誉的行为加上敌伪残余和国民党特务造谣夸大,使他们对苏联红军有些疑虑。


解决这些思想认识问题,是当时教学上的重点学校领导坚持循循善诱的启发教育方针,以正面教育为主,结合群众自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教育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使学员迅速转变认识增强革命信心。具体做法是一方面通过教员讲课阐明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看哪个党真正为人民服务,为民族独立、为祖国强盛而英勇奋斗。对国共两党的表现及其阶级立场进行对比,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定能够胜利;打倒蒋介石,统一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在对待苏联的问题上,也着重讲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帮助,阐明苏联对中国友好,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好。另一方面,发动学员自己读书研究问题,举行各种形式的学习座谈会,让他们相互启发,自己教育自已。这种做法,对于学员明辨是非,独立思考,转变思想是很有效的。很多学员经过对比研究学习,政治思想水平提高了,初步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为了配合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扩大我党我军在社会上的影响,军大还开展了对外宣传活动。在第9期教学期间,学校举办了校史展览,组织文工队到校外进行文艺演出出版并发行了学校编著的政治教材还邀请学员的家长和亲属到学校参观访问,举行家长恳亲会,相互交谈、交流意见,亲自看看他们的子女亲属在军大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许多家长表示,原来打算来看看,要是不好就把孩子领回去,现在学校叫领走我也不让孩子走了。有的家长对子女说,共产党的军队真是天底下最好的人,你们能到这么好的学校学习,家里的人都放心了。通过这些社会活动粉碎了社会上流传的一些谣言,澄清了事实,提高了群众对东北军大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了我党我军的威信。


这两期经过培训的学员,毕业以后大多数分配到部队工作,一部分分配到军工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工作。400多名蒙古族同学和几十名朝鲜族同学,除少数留校工作外,都回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毕业的同学,大多数担任基层干部,很快就成为工作中的骨干。


1947年由于东北地区在土地改革中一度出现“左”的偏向,学校也受到了些影响。在这段时间内对学员的出身成份看得过重,曾淘汰了一些地主、富农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不好的学员。虽然其中有些人是应该淘汰的,但多数人是可以教育的。由于这个失误挫伤了一些青年的积极性。后来经过纠正,收回了一部分人,挽回了影响

(四)

1948年初,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随着部队的发展壮大,新成份迅速增长,干部的训练培养工作亟待加强。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决定,军大的培训任务由以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改变为以培训部队干部为主,军大的组织机构也作相应的改变,由各地区分散办学改为集中统一办校,总校由北安迁至齐齐哈尔。同时决定把东满、南满、西满、北满4个分校和松江军政千部学校,以及第1纵队、第2纵队、第6纵队的3个教导团,全部划归军大总校,统一整编。军大总校到达齐齐哈尔后,按照新的任务进行整编。校长政治委员未变,副校长改任倪志亮,副政委吴溉之,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曾国华副部长路遐,校务部部长李廷贽,政治部主任刘其人。政治部下设的科改为部,原任各科的科长、副科长,改为部长、副部长。学员共编为4个团,第1团团长何德全政委张驾伍,第2团团长王泮清、政委叶明,第3团团长李敏、政委何运洪,第4团团长彭锦文、政委朱士焕。同时还从野战部队调集一批军政干部到军大充实教员队伍。1948年1月15日学校在完成改编任务后正式开学。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为轮训在职的营、团干部,决定于1947年8月由军大总校在哈尔滨以南的双城举办上干大队。这个大队,下辖两个军事队,1个政治队共办了两期。第1期大队长陈伯钩,政治委员刘兴元,教育科长刘祖靖。第2期大队长洪学智,政治委员刘其人。上干大队在教学工作上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领导。


军大总校迁到齐齐哈尔后,共办了两期,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从野战部队选调的连排级干部和一部分班长、老战士。培训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他们对步兵分队的指挥作战能力同时也为前方部队储备战斗骨干。第1期从部队调集的学员分编为4个团,学习时间为8个月,到1948年8月毕业。第2期接收的学员,仍是从部队调来的连排级于部,于1948年9月正式开学这一期学员开学时还是编成4个团。10月份,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决定军大总校增建一个团,编为第5团第5团接收的学员是国民党军曾泽生部第60军在长春起义的军官和一部分军官亲属。第5团团长严似海、政治委员曹孟朴。这个团的教学内容与前4个团不同,以政治课为主,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同时讲授一些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


1949年3月,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后,军大总校奉命在北平黄寺大院组建军大第6团。第6团团长兼政治委员袁渊,副团长刘祖端,副政治委员霍丁。第6团接收的学员是在北平和平解放后改编的国民党军的军官。第6团下辖3个大队、16个中队,共200人。教育内容以政治教育为主学习时间定为1年,到1950年初结业。


第2期学员学习时间10个月。这两期的教学内容第1第2、第3、第4团都是以军事为主课,同时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开展新旧社会的回忆对比、诉苦、三查等活动,以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党悟。


在课程安排上,为适应我军转入战略反攻新形势的需要,军事课的教学重点是以毛泽东主席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为基础,加强步兵分队的战术技术教育。战术课以城市攻坚战为主,如进攻中的战斗组织,通过障碍,突破口附近战斗,纵深分割,打地堡群以及单个步兵战斗动作等。技术课主要有步兵5大技术,即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和土工作业等。


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和前方部队实战的经验相结合。具体课目要求讲和做结合,要少讲多做。战术战斗课目,要多演习、多操作。技术课要多练。要求学员会讲解、会做、会教,以便回到部队后有能力训练战士,提高战斗力


这两期学员结业时反映,在校既学到了理论,又学到了实战经验,回到部队后更有信心组织好作战指挥,有能力训练战士提高战斗力学习政洽的学员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比较清楚了,政治上有很大进步。


抗大总校自陕北到东北,在北安和齐齐哈尔建立东北军政大学及4个分校前后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6年到1947年底,在北安建校,是学校创建时期,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要培养对象,共培训了4000多人。第二阶段从1948年初到1949年7月,在齐齐哈尔建校,是学校大发展的时期,以部队的基层干部为主要培养对象,共培养了7000多人。另有4个分校培养的1万多人,总计2万多人。


1949年5月,奉中央军委命令,副校长倪志亮率第2团先造队去武汉,为军大南下做准备。先遣队到达武汉后,奉命参加军管,组成武汉市纠察总队(倪志亮兼武汉警备司令)这对恢复武汉的社会正常秩序,安定民心起了重要作用,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
1949年7月由副政委吴溉之率领军

大第1第2第3、第5团和校直属机关人员南下武汉。学校建制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军大在南下途中,野战军总部决定把南下工作团划归军大统一管辖随校一起南下。


军大所属第4团经中央军委批准留在东北,成立东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由东北军区参谋长伍修权兼任,政治委员由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周桓兼任,第一副校长为刘子仪,第二副校长为彭施鲁,副政治委员朱土焕东北军大到达武汉后,改名为中南军事政治大学,在汉口设总校。同时派遣干部分别到商邱、信阳、长沙、南昌、桂林、广州等地,组建6个分校。不久,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各分校分别改编为高级步兵学校或步兵学校
(1989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北安   齐齐哈尔   抗大   东北军   政治委员   纵队   军政   政委   联军   军区   美文   大队   学员   部队   干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