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之后,真的要警惕这种活法

30岁之后,真的要警惕这种活法

编者按

在生活里,有一个神奇的规律:

一个总想着帮助别人的人,往往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

为什么他们不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因为,他们在逃避一件更难的事。


作者 | 武志红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先试想这样的一个场景:


在一场考试中,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做自己的试题。


但其中有一个人,总是紧盯着别人的试卷,时刻关注着别人的进度,热心地为别人出谋划策。


结果到了交卷时间,自己的题目没做完,最终只得了不及格。


这听起来似乎非常荒谬。


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却十分常见:


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却非常热衷于去帮助别人。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真的要警惕这种活法。



01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人:


自己本身就过得拮据,

但别人一来借钱,马上就倾囊相助;


自己的工作还在赶进度,

但同事每次求助,都立马凑过去……


可以说,比起自己的人生,他们更关注别人的人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我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为在我们人身上,很容易有「观察者」和「体验者」的视角差。


具体来说,指的就是:


观察别人时,会觉得一切都很容易

因为头脑上不难明白——其实常常是貌似明白;


体验自己时,会发现一切都很难

而且还可能有根本的怀疑——我做不好,我不行。


比如,太多太多人说过这样一个矛盾:


我可以很好地开解别人,但却不能开解自己。


其实就是,


开解别人时是观察者,所以觉得容易;

开解自己很难,是因为自己是体验者。


美国传奇政治学家埃里克霍弗在他的《狂热分子》中,曾提到过一个简单却隐喻深刻的故事。


在做码头工人时,雷弗发现,有一个工友做不好自己的事,却非常热衷于帮助别人。


这个故事启发了他,让他捕捉到了普通人之所以容易陷入狂热的关键:


过不好自己生活的人,总想着帮助别人,而且觉得这是容易的事,用一些狂热推动就可以。


并且,盯着别人的事时,容易陷入头脑层面的活动中,觉得别人改变一下很容易啊,你看问题多简单,只要改变一下就可以了。


然而,当转过来聚焦自己时,必然会进入体验层面,这个时候就会真切感知到:


任何人在人格层面想有改变,想前进一步,都非常艰难。


而那些每个人都面对着的看似无比普通平凡的人生议题,例如重要的关系,和哪怕只是坚持表达自己,以及追寻自己的心,完成一些并不伟大的心愿。


其实都不容易。


并且,做自己人生的体验者,去做改变,去自我成长,极可能让我们承受一无所获、止步不前等挫败感。


反之,做别人人生的观察者,去帮助别人改变,不仅能获得他人的感激和认可,还会有一种“我真厉害”的自我满足感。


而这恰好是回避挫败感的最佳途径。


因此,很多人会倾向于做观察者这个角色:


更多关注别人,更少关注自己。


30岁之后,真的要警惕这种活法



02



然而,我们得清楚,过于把心力聚焦于他人身上,是一种「假性利他」


正常情况下,帮助别人,一般只是力所能及。


而假性利他,是看似不图回报,但实际上是通过帮助别人,去获得自我满足。


这样的人通常笃信,自己对他人的付出和帮助,非常值得。


但事实是,他们把所有生命力,都放在了别人身上,很难享受到自身生命的存在。


雷弗在《狂热分子》中,讲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希望别人认可自己,别人的认可就成了自己生存意义的证明。


我有一亲戚,对娘家人出奇的好。


对自己爸妈、晚辈大大小小的事,有求必应。


到了晚年,面对娘家人的疏远,她才逐渐发现:


家人对她的好,各种不承认;

自己倾尽所有的付出,最后一无所得。


甚至,他人眼里的孝顺女儿,对自己本身,并无太多实际意义。


这反而成为了她的一种自我绑架,把自己的大部分生命力,都捆绑在了这个标签里。


的确,一味地做观察者,盲目去帮助别人,所产生的认可和自我满足,很可能是一种错觉。


更何况,对方不一定会接受这样的帮助,所以很难达到观察者理想中的状态。


这时候,错觉打破,真相往往是:


总盯着他人的事,只会忽略了自身。


30岁之后,真的要警惕这种活法



03



所谓成长,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终其一生,我们到底还是要亲自去体验这种责任的。


一个总盯着别人的考卷,逃避自己成长课题的人,必然会失去自己。


正如微博博主@嘎嘎gaga 所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和考卷要做,你总喜欢盯着别人的作业和考卷,能得高分才怪。


所以,当发现自己过于关注别人时,我们可以反过来做一件其实更难的事——


活出自己。


活出自己,或者说,过好自己的人生,是最有意义,也是最难的事之一。


所以说,勇于体验生命本身,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讲到这,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日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


里面的主角永久子,就是一个勇于体验生命的人。


三次结婚,三次离婚,但仍会信誓旦旦地说“我不会放弃追求幸福的”;


突然升职当了社长,被员工们孤立,她仍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兴趣,而不囿于自我怀疑;


被合作公司的社长嘲讽离过三次婚,很失败时,她会笑着说“人生中会遇到失败,但没有失败的人生”;

……


30岁之后,真的要警惕这种活法


在我心目中,四十岁的她,就是活出自己人生的一个典范。


并且,由于她能在体验层面追随自己的心,去过好的人生,所以对盯着别人,没有过多的兴趣。


因为她明白,真实的生活并不容易。


所以,当她再去帮助别人时,就多了一份平常心,还有耐心,以及智慧。


比如:


面对因厌学而放弃考名牌医科大学的女儿,她没有评判和干涉女儿的决定;


面对不想进入关系的闺蜜,虽然她意难平,但没有强迫闺蜜赴约,而是一直陪着她,听她说日后的打算;


面对3任前夫的留恋和关心,已经放下的她会直接对他们说“还可以结第四次婚,但不是跟你们”……


人生本质上是一场考试,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考题。


当我们明白,每个人都需要去攻克难题,获得成长,就不会紧盯着别人的考试进度。


而是会把心力聚焦到自己的人生考试上。


当然,关注别人、社会乃至世界的福衹,是很有意义的事。


但是,当你发现自己在过分关注外部世界时,需要问一下自己:


你过好自己的人生了吗?

你有把心力灌注在这件事上吗?


最后,祝你我都能在活出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来越有力量。


30岁之后,真的要警惕这种活法

作者 |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张罐子,假想非正常人类。

B站:@武志红讲心理

视频号:@武志红 | 抖音:@武志红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人时   观察者   活法   前夫   考卷   心力   美文   狂热   层面   进度   身上   不好   女儿   意义   自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