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溺爱你的父母


千万不要溺爱你的父母

编者按:

每个成年人走向独立时,都有非常重要的一课:

与父母分离,尤其是心理上的分离。

这意味着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不再符合父母的期待。

甚至让父母感到失望和难过。

作者|冯嘉和

编辑|雨亦 五花鹿



前几天,有个朋友向我寻求帮助:


她从事互联网行业,虽然要加班熬夜受苦受累,但也收获许多。可父母总苦口婆心劝她考公务员考事业编。


“我不想按照父母的期待去生活,但我很爱他们,不想他们痛苦,该怎么办?”


面对这个冲突,我坚定地支持她做自己。


这样做,除了有助于她独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果真的爱父母,请不要剥夺他们痛苦的权利。



千万不要溺爱你的父母

爱父母,不仅是让他们开心



说到 “爱父母”,或许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让父母开心。


这真的是爱吗?


我先把问题换一下:爱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开心吗?


有没有发现,答案不一定了?


大多数父母都知道,爱孩子并不是一昧地讨好孩子、让 ta 快乐、帮 ta 解决一切困难。


而是也要教会 ta 该如何生活,让 ta 能够成长,自己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


爱一个人,不是一味对 ta 好,而是关心 ta 的成长。


这不仅对孩子成立,对伴侣和父母也是一样。


而成长的重要一步,是懂得接纳痛苦。


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痛苦。


在心理咨询中,如果咨询师看到当事人处于痛苦之中,一般不会马上想方法让 ta 好起来。


因为痛苦能让我们自我探索,激发我们更多潜力。


痛苦是一种权利,是成长的机会。


但往往我们本能认为,“成长” 是孩子、年轻人的事情,却忽视了父母也需要在自己的人生里不断成长。


30 岁有了孩子,他们是第一次当父母;


50 岁孩子成家,他们第一次面对亲子分离;


60 岁有了孙子,他们是第一次当爷爷奶奶.....


而当我们对待父母一直习惯 “报喜不报忧”,本能的想让父母开心多一些,痛苦少一些。


那就会导致,父母接触不到不愉快的现实信息,成长停滞不前。


报喜不报忧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一个信念:


我的父母是脆弱的,他们无法去面对那些不好的现实,也没有成长的能力。


孩子越是坚信这一点,便越会 “宠溺” 父母。


人们常说,过度溺爱孩子会让孩子无法长大。


而我想说,孩子成年后如果过度溺爱父母,也会让父母的内心退行回孩子,无法成长起来去面对现实。


甚至最后,当我们无力再 “包容” 父母,当我们压抑到极点而不得不爆发时,将给父母造成更大的伤害。


千万不要溺爱你的父母



千万不要溺爱你的父母

允许父母痛苦

其实就是在帮助他们成长



允许父母痛苦,便是给彼此成长的重要契机。


这意味着我们要让父母有机会在痛苦和失望的情绪中,做一些停留和思考。


而不是第一反应去安抚他们、去迁就那些不合理的要求。


曾听过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一个孩子在成年后决定外出闯荡,临行之际,母亲站在门边说:儿子,妈妈的心好痛,你不要走好不好?


孩子的回答是:妈妈,我决定要走了,你还有什么话想和我说吗?


母亲一再挽留,坦言孩子离开后自己会如何崩溃,痛不欲生。


但孩子耐心听完后,便和妈妈告别,踏上旅途。


看起来有点 “绝情”,但这却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这个孩子并没有因为妈妈的痛苦而改变,放弃自己本该去闯荡的人生。


但同时他也给父母传递了他的爱和善意:


他允许母亲感受痛苦,听她诉说痛苦。


这正是这位妈妈学会面对现实的关键过程。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能感受到:


孩子做自己,并不代表他不爱妈妈。


就如同平时大人看到小朋友走路摔倒了。


如果过度关心和主动去扶孩子起来,那么孩子就越难学会自己走路。


孩子需要体会摔倒时的疼痛,同时思考下一次怎么走才能更稳。


允许父母痛苦,其实也是在告诉父母:


1、你是有能力承受痛苦的;


2、这件事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3、我爱你,和我一定要听从你,是两件事;


一个人成长的关键点,是在痛苦崩溃过后,能发现:


生活还在继续,自己曾经极度纠结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也不再去妄图去掌控那些无法掌控的事情。


而这些,是为人父母,甚至每个成人都要学会的。


早日学会,才能避免与子女更大的冲突,减少日后更多的痛苦和无力。


千万不要溺爱你的父母



千万不要溺爱你的父母

父母拒绝成长,

儿女会永远崩溃下去



若父母此时无法成长,将会造成双方更多的纠缠和折磨。


一个人是什么时候成为父母的?


怀上孩子的那一刻,分娩的那一刻,我们从生理上成为了父母,有了儿女。


但此时,父母并不完全熟练该如何照顾孩子、教育、树立榜样。


我之前遇到一对总是抱怨孩子的夫妻。


两人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教育两个儿子,但两个儿子却始终和他们的期望相去甚远。


“我们都教了这么多,怎么他们还是做不好?”


我问他们是怎么教育的,他们说:


平时我们都是千叮万嘱——告诉小儿子学习要努力,不要退步,争取考更高分;


提醒大儿子要好好工作,不要抱怨,要想办法赚更多的钱......


我听下来,这对夫妻的惯性思维都是自己想要什么,就向孩子要什么,极少关心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这不是教育,而是要求。


两个儿子时不时会说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但夫妻俩完全不肯成长,反倒觉得儿子不孝。


而类似拒绝成长的父母,常常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拒绝调整预期,只要你做不到,就是你有问题,从来不会审视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


2、只愿看孩子符合自己期待的一面,只要一不顺意,就摆脸色,情感上表现出拒绝的态度;


3、觉得自己不开心都是他人的责任,别人有照顾自己一切的义务,遇到困难拒绝和子女一起合作想办法。


父母拒绝成长,会导致一个惨烈的关系模式:


父母就像一个大孩子,想要的多,容易闹脾气,还听不得真话;


而儿女无论多优秀多努力,都无法让父母满意,并最终在一次次要求下,内心走向崩溃。


如果子女无法尽早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一直迁就下去,会让父母养成一个坏习惯——情绪绑架。


他们发现,只要大哭大闹,或者讲一些贬低自己的话,儿女就会听话照办。


最终,失控的父母和崩溃的孩子,互相折磨。


千万不要溺爱你的父母



千万不要溺爱你的父母

父母痛苦之后,有更开阔的人生



子女拒绝父母,允许他们痛苦。


不但可以促成父母的成长,促成亲子关系更加清爽。


更重要的,是让父母有机会去做自己、活出自己。


中国父母有个特点: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为孩子而活。


而让父母痛苦和失望,能让父母尽早从控制孩子的欲望中抽离,更多地回归到自己的生活。


曾有一个女来访者,从小到大父母始终围着她转,规划好她的生活,也期望她达到各种各样的成就。


她感到窒息,但一想到自己停下来父母会难过,无论再苦再难,她都会强迫自己再坚持一下。


直到后来她终于受不了,和父母大吵一架后,亲子间断联了半年。


这段时间,她强行切断所有父母试图干预她生活的一切尝试。


平时只是偶尔打电话简单问候,但一发现父母要控制她,她便立马挂断电话。


这半年,对于一家人来讲并不好受。


但一切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父母前面二十多年围着女儿转,从未有过自己的兴趣和生活。


自从无法再干预女儿后,父母二人才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经历了几个月的痛苦后,他们开始试着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去跳跳一下广场舞,和朋友出去玩等等。


女儿决绝的反应,让父母多年来终于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也给他们传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不要再管我了,请把你们自己的生活过好。


拒绝父母,是把父母的人生还给他们自己。


不用担心拒绝会给父母带来痛苦,因为痛苦永远无法完全避免。


同时也是所有父母成长所必须经历的。


父母必须面对自己对孩子的期待落空,才会更加懂得怎样的期望是合理的;


必须面对自己和孩子间的争吵或冷战,才会开始思考和孩子采用怎样的沟通方式才是适宜的;


必须面对孩子终有一天会有自己的生活,才会明白为人父母最终还是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人只有把精力用在经营自己的生活上,才可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而孩子的独立,正是父母重获人生的新契机。


把痛苦还给父母,也把人生和目光还给他们。


如此一来,你能做自己,而父母在忙碌二十多年之后,也终于放下重担,真正去享受他们自己的人生。 END


千万不要溺爱你的父母

作者简介:冯嘉和,一个低调的心理咨询师 。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溺爱   父母   这一点   美文   儿女   子女   失望   痛苦   儿子   现实   期待   妈妈   发现   孩子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