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医案赏析——蕲艾灸为主,治疗脾肾阳虚水肿

​夏某某,男,73岁,蕲春县漕河镇十里畈社区人

患者素体康健,于2018年1月24日,遇车祸致头皮挫裂伤,出血量约450ml,经由蕲春县某医院作清创缝合止血等对症处理,住56天出院。2018年5月1日9:00am初诊,诉半月前出现全身水肿,尤以双下肢为甚,脘腹胀满,纳呆寐差,形寒肢冷,少气懒言,大便结,小便少,舌淡胖边有齿印,苔滑,脉沉细无力。

理化检查:UREA:4.46mmol/L,CREA:83.5mol/L,尿胆原:3.5mol/L。


灸法医案赏析——蕲艾灸为主,治疗脾肾阳虚水肿

诊断:水肿(阴水—脾肾阳虚型)

治则:健脾益肾,温阳利水。

治法方法

(1)蕲艾灸治疗:

仰卧:中脘、神阙、水分、关元。

俯卧:脾俞、肾俞。

使用双孔、三孔艾灸盒施灸,45—60分钟/穴,日二次

灸法医案赏析——蕲艾灸为主,治疗脾肾阳虚水肿

(2)针刺治疗:

取穴阴陵泉、丰隆、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日一次。


灸法医案赏析——蕲艾灸为主,治疗脾肾阳虚水肿


治疗经过

经治一周后,除双下肢稍肿外,余肿全消,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缓。嘱守原法调治一周,加服金匮肾气丸以善后,月余随访,阳复肿消,寝食如常,诸症悉除。

此案为水肿案,水肿乃多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证。《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水肿一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宋《严氏济生方》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本案夏某,年逾古稀,正气渐衰,复因车祸及较长时间输液等治疗,渐致脾肾阳气衰微,“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景岳全书·肿胀》),故以针刺阴陵泉、丰隆、足三里、太溪、三阴交以调理脾肾之经气治其标,气行则水消;重灸中脘、神阙、水分、关元、脾俞、肾俞以温补脾肾阳气治其本,阳复则脾机运,脾机运则阳益壮,故水自化矣。


临证思考及分享:

1、人体经络腧穴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凝聚着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智慧,虽现代科学尚不能完全研究清楚,但不能盲目否定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无数临床实践证明它对人们健康的护佑和疾病的防治仍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2、案中所选腧穴中脘穴通调腑气第一穴脾俞穴补脾益气要穴;肾俞穴为全身要穴之一,专治肾虚之证;神阙穴是人的生命之门,亦为全身要穴之一;关元穴是益寿延年大穴,是控制、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运行的中心部位;

蕲艾重灸上述诸穴,可温补脾肾之阳,是治疗脾肾阳虚证的有效方法之一。

足三里穴强身保健之要穴,主治各种消化系统及慢性虚弱性疾病三阴交穴擅调肝、脾、肾三经,为脾经第一要穴阴陵泉穴清热利湿之专穴;太溪穴滋阴补肾

针刺上述诸穴可调节脾肾二脏之功能,疏通中、下二焦之气机,可奏利水消肿之功。

3、药物、针法、灸法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三大支柱方法。临证应用应根据具体病证选用,或内服,或外治,或内外结合,方可尽现中医之神奇,不可重内治废外治,亦不可重外治而轻内治。

4、针法和灸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代表,各有所长,正如《黄帝内经》所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临床应用应根据疾病治疗的需要,或针法,或灸法,或针灸并用,亦不可偏废。针灸在治疗疼痛性疾病方面所表现的良好疗效为世人所赞许,但不应仅限如此,若运用得当,在内外妇儿等各科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亦有很好的效果,应积极探索,恢复或扩大针灸等外治法的临证应用范围。

5、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包括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内经》时期有完整的经络辨证体系,为针灸等外治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至仲景时代,脏腑辨证逐渐完善,为后世历代临床医家所推崇。笔者认为,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均源于《内经》,临床应用应根据疾病治疗的需要,或单用或合用,不可偏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艾灸   蕲春县   机运   水肿   太溪   丰隆   针法   素问   脏腑   阳气   法医   经络   针刺   针灸   全身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