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窦材灸法医案赏析(6)——艾灸命关、关元治伤寒太阴阴黄证

#本草中国超能团# #伤寒##艾灸#

@本草中国 @健康中国

窦材(约生于公元1076~1146年),宋代医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官职,著有《扁鹊心书》。窦材受道家思想影响,积数十年经验,著成《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窦氏主张扶阳以灸法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常从肾脾入手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宋·窦材灸法医案赏析(6)——艾灸命关、关元治伤寒太阴阴黄证

案:一人伤寒至八日,脉大而紧,发黄,生紫斑,噫气,足指冷至脚面,此太阴证也,最重难治。为灸命关五十壮、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钟乳粉,四日汗出而愈。(《扁鹊心书· 汗后发噫》)

宋·窦材灸法医案赏析(6)——艾灸命关、关元治伤寒太阴阴黄证

按:伤寒太阴病是由于中焦虚寒,寒湿内阻,脾胃功能紊乱,中焦升降失常所致,其主要病机为脾气虚弱,寒湿中阻。伤寒太阴寒湿发黄证为伤寒太阴病的兼变证之一。主要是因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小便不利,湿邪下无出路,与寒邪搏结于中焦,影响肝胆之疏泄,致胆汁外溢,之于肌肤而为身黄,即出现寒湿发黄证,即为黄疸之阴黄是也。故治疗当用温中散寒,祛渍退黄之法,“庸医或误认阳证,凉之即死。”《扁鹊心书·太阴见证》

案中病例伤寒至八日,脉大而紧,发黄,生紫斑,噫气,足指冷至脚面,示体内有寒湿之邪,此乃寒湿困遏脾阳,搏结中焦,致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皮肤,窦氏称之为“阴燥、阴黄”。急灸命关五十壮,关元二百壮,以温阳、散寒、化湿以治其本,寒邪祛则阳气复,湿邪消则黄自退,加服金液丹、钟乳粉,补虚助阳,润肺固表,则风寒之邪随汗而解。

分享:

伤寒太阴病的成因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传经,指太阴病由他经传来,如病在三阳,由于辩证不准,误治失治,皆可致中焦阳气不足而成太阴病。二是直中,指太阴病的发生没有经过三阳,而直接出现太阴病证候,多由平素中阳不足,风寒之邪直犯太阴或过食生凉,损伤脾胃,均可致太阴病的发生,本案应属于第二种情形。

宋·窦材灸法医案赏析(6)——艾灸命关、关元治伤寒太阴阴黄证

金液丹,一名保元丹,一名壮阳丹。

制法:“舶上硫磺十斤,用铜锅熬化,麻布滤净,倾入水中,再熬再倾,如此七次,研细,入阳城罐内,盖顶铁丝扎定,外以盐泥封固八分厚阴干。先慢火煅红,次加烈火,煅一炷香,寒炉取出,埋地中三日,去火毒,再研如粉,煮蒸饼为丸,梧子大。”(《扁鹊心书·神方》)

功效:“此丹治二十种阴疽,三十种风疾,一切虚劳,水肿,脾泄,注下,休息痢,消渴,肺胀,大小便闭,土衄,尿血,霍乱,吐泻,目中内障,尸厥,气厥,骨蒸潮热,阴证,阴毒,心腹疼痛,心下作痞,小腹两胁急痛,胃寒,水谷不化,日久膀胱疝气膨膈,女人子宫虚寒,久无子息,赤白带下,脐腹作痛,小儿急慢惊风,一切疑难大病,治之无不效验。”(《扁鹊心书·神方》)

钟乳粉

制法:“石钟乳一斤煅成粉,再入石鼎煮三炷香,研极细。每服三钱,煎粟米汤下。但此药难得真者,多以滴乳石乱之,真者浮水,性松,煅易成粉。”(《扁鹊心书·神方》)

功效:“治劳咳咯血,老人上气不得卧,或膈气腹胀,久咳不止,及喉风、喉肿,两目昏障,童男女骨蒸劳热,小儿惊风,胎前产后发昏不省人事,一切虚病,能先于脐下灸三百壮,后服此药,见效如神。”(《扁鹊心书·神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艾灸   伤寒   扁鹊   惊风   本草   乳粉   中焦   脚面   太阴   阳气   胆汁   制法   脾胃   风寒   法医   阴阴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