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使用,可以低于说明书用量吗?

很多老师问我,对于低于说明书用量的中成药处方,是否需要判定为不合理呢?我的回复是,一般来看,可以判定为合理。为什么这么说?今天来简单看一看。


中成药使用,可以低于说明书用量吗?

中药与中成药(图源网络)


(一)


第一,根据我们2018年出版的专家共识第16条,“中成药用法用量点评应以单日总量为基本点评单元,单次剂量和给药频次为辅助点评单元”。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看中成药用量时,不要太纠结单次用量和给药频次,看每日的总量就行了。只要每日总量不超过说明书最大量,建议可以认为是合理


按照这个思路,低于说明书用量,属于不超过说明书最大量,可以视为合理。


中成药使用,可以低于说明书用量吗?

2018版专家共识


第二,很多中成药的说明书用法用量,都会标注“或遵医嘱”这几个字。


以前,有些药师认为,“遵医嘱”就代表着,医生可以对这个中成药的用法用量随意改变,可以加量可以减量,药师提醒患者按照医生的医嘱服用即可。


这几年呢,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参与治疗方案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于是,目前对于超过说明书日总量的加量用药,还是会考虑其风险的,尤其对于某些特殊品种。但是呢,对于减量用药,一般还是认为属于“遵医嘱”的范畴


从这个角度看,医生减量使用,也是没问题的。


既然没问题,我们的纠结点到底在哪呢?


中成药使用,可以低于说明书用量吗?

纠结(图源网络)


(二)


其实,对于减量用药的纠结,还是在于担心出现一种叫做“治疗不足”的不合理情形,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


比如在MTM药物治疗管理的问题清单里面,就会有“药物剂量不足”这样的问题选项,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增加剂量,并且监督患者严格按照这个剂量服药。


而这种担心背后的逻辑支持,其实是药物治疗的量效关系


有什么样的用剂量,就会有什么样的药效。比如他汀类药物的量效关系,对于某个特定他汀来说,要达到什么样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要求,就得有什么样的他汀类药物用量。


但是,这种量效关系的建立,一方面需要精准的计量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明确的药效指标。这两个内容,对于化学药物是显而易见的,纯活性成分,用重量即可计量。药效指标也明确,用血压、血脂、白细胞计数等各类指标即可测量。


但是,这些内容可能不适用于中医中药


中成药使用,可以低于说明书用量吗?

中医药的独特性(图源网络)


比如说,重量这种计量方式,虽然我们现在中药饮片也是论克卖,但是中药的药力不仅与重量有关,还与药材质量有关,而药材质量又与产地、加工、炮制等一系列因素相关。所以,单凭用量不能完全代表药力


正因为如此,药典上很多中药的用量,都是一个区间,是一个范围。患者用药后效果不明显时,中医师往往也不会一味的加量加量,而是会调整组方配伍。


再比如说,中药的药效也不是用几个指标就能衡量的。我们总说,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目的不是为了降压,用血压值的降低,无法衡量和表征中药的药效


正因为如此,目前临床中药治疗的预期效果,仍然会采用一些症状的改善来表示,或者叫做证候。而这就含有不少主观性的内容,也就没那么精确。


既然在“量”与“效”的线性关系上存在问题,那么,我们也就不要简单套用量效关系来看待中药的治疗方案。用到足量,不意味着治疗充分;不用到足量,也不意味着治疗不足


换句话说,中药具有复杂的量效关系。


中成药使用,可以低于说明书用量吗?

复杂关系(图源网络)


(三)


那么,传统中医药理论,是怎么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很简单,就一句话,叫做“药病相投”,根据病来确定药,这是理想状态。如果不这么做,就会造成另外两种状态,分别是“药轻病重”或“药重病轻”。


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像是《管子》的轻重之术,含义也差不多。


药轻病重,病害人。药重病轻,药害人。都不好


所以,第一种情况,如果患者因为各种特殊的机体情况,造成“病”的变化,例如体重轻、体质差、脾胃虚弱、肝肾功能不正常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个体化的减量,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操作。


只不过,有时候从药师角度的处方点评或审核,看不到这些特殊情况的信息,所以会觉得疑惑。


这一类减量处方,显然是合理处方。


第二种情况,假如患者没有这些特殊情况,但是用药减量了呢?


这就涉及另外一个话题。我们知道,“药病相投”是最好的,恰如其分是最好的,传统中医讲的“一剂知,二剂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了。


那怎么办呢?只能尝试,怎么尝试?从小量开始尝试。而且我们大胆的猜测,这种尝试,从张仲景那时就开始了。


换句话说,医圣张仲景那个时期,并不是中药组方配伍治疗的源。真正的源,应该更早,此乃后话。


大家看看《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用法:“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啥意思?不行再喝,不行再喝


大家再看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到的丸药的用法:“凡服丸药补者,皆如梧桐子大,以二十丸为始,从一服渐加至四十丸为限,过多亦损人”。


啥意思?先少吃点,慢慢加量


这些内容都说明了一点,搞不清楚情况的时候,用药别那么猛,慢慢来总是好的。因为很多时候,“药害人”比“病害人”要更快,更猛。


看看现在药源性疾病的比例,就知道现在整个地球的医疗背景,就是“药重病轻”。而且我们估计,现代医学很可能低估了药源性疾病的长期遗留效应。


中成药使用,可以低于说明书用量吗?

药源性疾病(图源网络)


第三种情况,《黄帝内经》说了:“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啥意思呢?


在遇到含有毒性中药的中成药的时候,建议刚开始的用量小一点,用药别太满。在弄不清此类药品说明书设定的用量是“十去其十”还是“十去其六”的效果时,减量使用其实是上策。


最后,综合以上这几种情况,我们建议,一般情况下,中成药在说明书用量基础上减量使用时,可以认定为合理。当然,这个剂量也许不是最佳剂量,随着治疗监护的开展,应该及时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中成药   用量   说明书   丸药   药害   医嘱   药效   剂量   重病   药师   处方   中药   患者   情况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