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不传之秘系列001:古今第一方——桂枝汤


经方不传之秘系列001:古今第一方——桂枝汤

千古第一方——桂枝汤

桂枝汤是出现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所以,称其为古今第一方一点儿也不为过。

不仅如此,在伤寒论的113方之中,桂枝汤的变方就有二十几首,占了伤寒论全部方剂的五分之一。

在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近30条是论及桂枝汤的。

对于桂枝汤之组成与各药用量: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说明:

由此方可知: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中,方中药物之剂量,表述形式是不一样的。当然最多的是重量单位,如几两、几分、几铢等。

也有用个数的:如此方之“大枣十二枚”。

也有论体积的,如小柴胡汤中“半夏半升”。

也有论类似某物大小的,如大青龙汤中“石膏如鸡子大”,如枳实栀子豉汤“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也有论长度的,如麻子仁丸“厚朴一尺”,等。

还有一点:

对于伤寒论中的一两,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也有不同的认识。但一般公认是一两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5克。这也就是在经方临床界认为的经方的“原量”。

但根据国家药典,以及中医学院教材中的,现今通用的标准用量是一两等于一钱,也就是3克。

如果是自己开门诊,当然可以大致按以上的单位给病人抓药。但是现在在所有的医院中药房,或者各大中药店,都是按多少克给抓药的。因此,就很有必要把不是重量单位的各种药物全部换算成基本成比例的重量单位。

所以,基于以上情况,为了让大家都能掌握经方的不传之秘——每个经方中各药的用药量,计划把一百多个常用经方的用量教给大家。

——对于不是重量单位的药,也简单的给大家说明一下是如何换算的。

如:

桂枝汤中的大枣十二枚,经过称重,中等大小的一个大枣大概重2.5克,那么十二枚大枣重30克。也有人认为,既然称为“大”枣,每一个重2.5克就不符合“大”这个称呼,所以认为十二枚大枣应该重45克。

经方不传之秘系列001:古今第一方——桂枝汤

桂枝

桂枝汤推荐量:

原方原量:

桂枝45克,芍药45克,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45克。

常规标准量:

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9克。

经方不传之秘系列001:古今第一方——桂枝汤

桂枝汤

附: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相关条文:

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63、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6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8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9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金匮要略17 呕吐哕下利

36、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20 妇人妊娠病

1、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金匮要略21 妇人产后病

8、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


#中医养生的真相# #女性疾病的真相#

谢谢各位:

想学如何用经方看病吗:零基础,看医案,学经方:

——老百姓都能学会传承千年的中医经方。


想知道——

中医要想快速、准确看病人要抓哪四证吗?

第三证——方证

https://www.ixigua.com/686337059530522675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桂枝   承气汤   洪大   金匮要略   伤寒论   麻黄   芍药   大枣   伤寒   甘草   生姜   古今   不解   重量   太阳   单位   系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