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常问的7大困惑

临床上,常有患者有这样的疑问:
1型糖尿病与2型有什么区别?得了糖尿病都要用胰岛素吗?打了胰岛素会成瘾吗?……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什么区别呢?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的疾病,临床上最主要的两种类型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胰岛素缺乏的方式不一样——胰岛素是我们全身唯一可以调节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缺乏时,血糖自然会有相应的升高。
而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相对不足。(这么绕,难道是传说中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吗……)

糖尿病患者常问的7大困惑

举个例子:


旧社会时有些人吃不饱,有上顿没下顿,经常挨饿,这是因为他没有食物的来源,是食物的绝对缺乏。类似的,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就是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正常,但分泌确实太少了,不够用——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缺乏就是这样的状态。


相比如今新中国物质条件富足,还是有人饭量特别大,吃了很多还是觉得饿,这并不完全是缺乏食物,而是食欲过于旺盛,和其他人同样的食物相比,更多的食物摄取量都无法满足,这是食物的相对缺乏。类似的,胰岛素的相对缺乏就是胰岛素的分泌量还可以甚至比正常人更多,但需求过大,而分泌赶不上需求,还是不够用——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缺乏就是这样的状态。

看完这个形象的例子,是不是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感觉?!

高血糖一定要管控吗?

长期高血糖会对机体产生损害,一方面导致机体渗透压升高引起脱水;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葡萄糖利用障碍和蛋白功能障碍等。
渗透压增高引起的脱水?这是道物理题吗?!

拿蜜饯来举个例子:


新鲜水果放在高浓度的糖里进行浸泡、腌制,水分被糖“抽出来”了,也就是脱水,之后就成了我们熟知的蜜饯。长期高血糖,等于将人体各个器官组织泡在“糖水”里,长此以往就出现脱水现象,甚至出现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昏迷等。


另外,长期高血糖,还会让机体内蛋白质、细胞器、各个脏器组织的功能和结构产生不可逆的变化,就像蜜饯放回清水也不会再恢复到新鲜水果的形态。

恢复胰岛素功能要怎么做?

对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主要是找“直接外援”(注射胰岛素),通过外源性胰岛素帮助血中葡萄糖被器官、组织充分利用,从而达到降糖目的、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

对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主要根据胰岛功能决定:


如果胰岛功能较好,你可能需要更多的是“间接外援”,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物来减少葡萄糖的来路,增加葡萄糖的去路、改善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达到降糖、改善葡萄糖代谢的目的。


如果病程较久,血糖长期控制欠佳,胰岛功能较差,机体已经无法自己分泌胰岛素或胰岛素利用率极低的情况下,在给葡萄糖找去路的同时,还要像1型糖尿病患者一样额外寻找“直接外援”帮忙。


打了胰岛素会成瘾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物成瘾的定义,李舍予副教授提出,药物成瘾行为一定是用药在先,长期需要在后。

注:药物成瘾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主要表现为一种强迫性、连续性、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感受药物带来的精神效应[1]。

糖尿病患者常问的7大困惑

相反,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是因为体内已经严重缺乏胰岛素这种必需的物质,是长期需要在先,用药在后。就像人从生到死都需要吃饭,是先有长期需要食物给身体提供的营养,才有进食的需要。所以正常人吃饭不能叫成瘾,注射胰岛素也是一样的道理。


吃多了“糖”,多打点胰岛素行不行?


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
当陷入“多吃‘糖’→多打胰岛素”这样一个循环,过多的葡萄糖没有被消耗,只能被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大量堆积,形成囊囊膪(chuai)(也叫肥肉),脂肪囤积就是常说的“变胖了”,而肥胖进一步带来的就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进展、合并症出现。


糖尿病患者常问的7大困惑

胰岛素注射到底是什么

胰岛素注射模拟的是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大概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基础胰岛素
指的是机体内持续性分泌的胰岛素。这个胰岛素的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依靠空腹血糖来进行评估,如果空腹血糖偏高,提示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性大,通常采用中长效胰岛素进行补充。
二是餐时胰岛素
指的是伴随进餐分泌的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然后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主要通过餐后血糖进行评估。如果餐后血糖高,通常建议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来控制餐后血糖。

糖尿病患者常问的7大困惑

这也是我们在检测血糖时要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原因。
另外,预混胰岛素是把短速效胰岛素和中长效胰岛素进行混合,同时替代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

打胰岛素最应该注意什么?

胰岛素注射中最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低血糖问题,糖尿病患者血糖<4mmol/L时尤其要注意,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直接致命,而抵消长期努力控糖带来的益处。


轻型低血糖:出冷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躁动等;


严重低血糖:晕倒、昏迷、惊厥等,甚至诱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所以,临床需要合理使用胰岛素,患者要监测血糖变化、按期复诊,临床医生也要及时与患者沟通,科学用药才能平稳控糖。
如果出现了低血糖,怎么办?记住“双十五”原则:

含15g糖的食物——如2~3块方糖,一大勺(约20~30ml)蜂蜜,或半杯(约200ml)橙汁等;


15分钟测血糖——吃完后15分钟再测血糖,如果血糖仍未恢复,再反复进行一次,此时若不达标,应及时就医。


大糖医是一个知名的糖尿病管理平台,目前已聚集了25000+公立医院专业内分泌医生,帮助广大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远离并发症。关注大糖医微信公众号,或在苹果商店/安卓商店搜索下载“大糖医”,了解更多糖尿病资讯,获得医生专业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糖尿病患者   胰岛   渗透压   目的   低血糖   蜜饯   胰岛素   葡萄糖   外援   血糖   机体   糖尿病   药物   困惑   食物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