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来了,多吃“苦”少食冰,调养精神,舒心过夏

夏至来了,多吃“苦”少食冰,调养精神,舒心过夏

古人认为,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夏至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所以称为阳顶天。

2021年6月21日,夏至来了。

夏至三候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因此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一候鹿角解。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夏至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夏至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来了,多吃“苦”少食冰,调养精神,舒心过夏

夏至节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

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如今在中国不同地区夏至有不同习俗。

“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旧时,在浙江绍兴地区,人们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夏至来了,多吃“苦”少食冰,调养精神,舒心过夏

夏至养生

1.重在“养心”

进入夏季,心情变得容易急躁,《黄帝内经》说,夏季要使志无怒,即心情要愉快,使气得泄,不要压抑自己。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就是这个道理。

心情不好时可以适量吃一些甜食缓解一下,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充足的体力也能给你带来好心情。

嵇康《养生论》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意为我们应当使心神安静,不可让外界的燥热扰乱心神。

2.注意防暑

夏至期间,全国气温高,人的胃肠功能因受暑热刺激,其功能就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胸脘郁闷、食欲不振等不适,甚至引起中暑,伤害健康。

夏至做好防暑工作,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

3.晚睡早起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

4.恰当补水

夏季气候炽热,要注意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不要怕费事不喝水。少喝冰水,过凉的饮料会刺激胃肠道,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欲减退,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腹部胀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多喝一些温热的水反而更解渴。

5.多食苦味

夏至时,人的身体由于气血外张,脾胃机能相对减弱,饮食应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以起到调理胃气、保养精气的作用。同时,人们还应适当进食具有清热、解暑、养阴功效的食物,以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

建议夏天可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汤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但要适量,否则伤胃。

另外可多吃粥,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则是饮食调理措施之一,如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都是很好的夏季饮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夏至   舒心   麦粒   暑热   半夏   凉面   鹿角   阴气   苦味   阳性   仲夏   冬至   炎热   夏季   气候   精神   心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