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难言之隐

便秘,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但大部分人不重视,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并且便秘的发生很多人难以启齿,不好意思说出来,这样恶性循环,导致疾病越来越严重。

“便秘”的难言之隐


正常情况下,大便一日一次是最好的情况,但是有的人,几日才解一次大便,试想,体内每天消化的废物堆积在体内,是什么样的后果;就像垃圾一样,几天不清理也会发臭,大便在人体也是一样,不及时排便,粪便在体内堆积,是很可怕的。

中医治病,讲究二便不通,首通二便,因为人每天都要吃饭,有进有出,才是健康的人体状态。

下面我们来系统的认识一下便秘:

定义:便秘是指以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虽有便 意,而排便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便秘的发生,《内经》认为与脾胃受寒、肠中有热等有关,如《素问-厥论》说:“太 阴之厥,则腹满膜胀,后不利。”《素问•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瘴热焦 竭.则坚干不得岀,故痛而闭不通矣。”汉•张仲景对便秘的发生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提 出了寒、热、虚、实不同的发病机制,创立了寒下、温下、润下及攻补兼施诸法,为后世医 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有的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医学启源•六气方 志》对便秘的认识更臻完善,认为“脏腑之气,不可一概论治,有虚秘,有实秘,有风秘, 有气秘,有冷秘,有热秘,有老人津液干结,妇人分产之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气血未 复,皆能作秘建阐述了便秘的种类和原因。

现代医学的功能性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药物性便 秘.某些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等,出现便秘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便秘的病因责之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导致燥热内结,阻滞不行,或阴寒凝滞,或气血阴阳不足等引起肠道传导失司。

便秘之病位在大肠,同时与肺、脾、胃、肝、肾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常即发为本病”

便秘之病性,概而言之,不外寒、热、虚、实四种,而又以虚实为纲。其胃肠积热者发为热秘,气机郁滞者发为气秘,阴寒积滞者发为冷秘,均属实;气血阴阳亏虚者发为虚秘。寒、热、虚、实在病变过程中,又可相兼发生,或相互转化。如邪热蕴积与气机 都滞并存;阴寒积滞与阳气虚衰同在;气机郁滞,日久化热,而成热结;热结日久,耗伤阴津,可致阴虚等,因而使病证比较复杂。

【辨证】:便秘的辨证主要是辨别粪质。一般而言,粪质干结,腹满口苦,多为热结;大便艰涩. 便难腹冷,多为寒凝;便结如球,腹无所苦,多属阴血不足;粪质干结不甚,排出不畅,多 为气滞;粪质不干,欲便不出,便下无力,多为气虚。

1.肠胃积热

证候:大便干结难下,腹满胀痛,面红,身热烦躁,口干气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分析:若肠胃积热,伤津耗液,则大便干结难下;燥屎积于肠中,腑气不通,则腹满胀痛;热蒸于外,则面红身热;肠胃热盛,熏蒸于口,则口干气秽;阳明热盛,火热内扰,则烦躁;热结津伤,则小便短赤;舌脉均属大肠实热之象。

2.气机郁滞

证候:大便干结不甚,排便不畅,胸腹胀满,唆气食少,肠鸣矢气,舌苔薄腻脉弦。 分析:腑气壅滞,则大便不畅,胱腑胀满,肠鸣矢气;肝脾失和,脾运失常,则纳食减少;腑气不通,气逆于上,故胸满暧气;舌脉为肝脾不和、内有郁滞之象。

3.阴寒积滞

证候:大便艰涩难下,腹部冷痛,拘急胀满,手足欠温,呃逆气冷,甚则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分析:寒凝胃肠,传导失职,糟粕不行,故大便艰涩难下;寒积胃肠,寒性收引,则腹部冷痛,拘急胀满;阳气被遏,不得外布,故手足欠温;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呃逆气冷,甚则呕吐;舌脉均为阴寒之象。

4.气虚无力

证候:粪质不干,虽有便意,但努挣难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分析:脾虚转运无力,故排便困难;努挣伤气,肌表不固,故便后汗出气短乏力;脾虚气弱,化源不足,故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脉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5.阴亏血少

证候: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舌淡红苔白,脉细。 分析:阴血不足,肠道干涩,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努挣难下;血虚不能充面养心,故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舌脉均为血虚之象。

6.阳气虚衰

证候:大便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洗白,畏寒肢冷,腹中冷痛,得热则减, 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分析:阳气虚衰,肠道失煦,大肠传导无力,故大便不干,排出困难;阳虚不能温养形体,故面色眺白,畏寒肢冷;阳虚寒凝,气机阻滞,故腹中冷痛;阳虚水失温化,故小便清长;舌脉均为阳虚内寒之象。

治疗:

1.中药治疗:对于便秘,中药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临床上常选用的方药有:麻子仁丸、六磨汤、大黄附子汤、润肠丸、济川煎等为基础方随症加减运用(非医生者建议寻求医生正规治疗,不建议自行对号入座自行开药

2 .针灸治疗

基本处方: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

天枢与大肠俞属俞募配穴法,再加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合治内府”,三穴同用,能通调大肠腑气;支沟调理三焦气机以通腑气。

加减运用

肠胃积热证:加合谷、曲池以清泻阳明,通便保津,诸穴针用泻法;

气机郁滞证:加中脘、太冲以疏肝理气、导滞排便,诸穴针用泻法;

阴寒积滞证:加神阙、关元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诸穴针用泻法,或加灸法。

气虚无力证:加足三里、脾俞、气海以健运脾胃、益气通便,诸穴针用补法。

阴亏血少证:加三阴交、太溪、照海以养血润燥,增液行舟;诸穴针用补法。

阳气虚衰证:加肾俞、命门、气海以补益肾气、温阳通便,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其他疗法

耳针疗法:取直肠下、大肠、脾、胃、交感、腹、神门,各穴强刺激留针1 -2小时, 留针期间捻转2次,每日1次。

电针疗法:取大横、下巨虚,通电1-20分钟,采用疏密波,隔日1次。

穴位注射疗法:取健脾穴、温溜、阿是穴(腹痛点),用维生素注射液,在穴位反 应点上,注入0.3 -0. 5ml,每日1次。

【现代研究】

中药治疗便秘,一般多责之于脾胃,以通下为法,亦与肝有关,认为一方面肝之疏泄功 能失常,气机升降运行不畅,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可以造成便秘。另一方面多种因素使肝 脏失养,阴血不足,无以濡润大肠,亦可出现便秘。老年性便秘主要病机是肾阴不足,肾阳 虚弱,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虚弱,导致大肠传导不利,津液不足。

也有人以单验方治疗便秘,如以大黄3~5g开水冲服,用于实热便秘;番泻叶3-6g开 水冲服,用于实证便秘;莱核子30g,置文火炒黄,开水1次冲服,适用于老年性及习惯性 便秘;炒决明子10~15g,蜂蜜20~30g,早晚开水冲泡当茶饮,适用于习惯性便秘;黑芝 麻30g,捣碎用蜂蜜调食,用于津枯肠燥便秘;加核桃仁20g,治肾虚便秘。也可用耳穴贴 压配合电针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便秘。耳穴取大肠、小肠、交感、皮下、肺、脾;体穴取足 三里,同时应用,疗效显著。

【结语】

便秘,对于不懂医的患者,切记要引起重视,因为便秘不是一个正常现象,而是一种疾病,如果本身患有这种病的人,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要难以启齿;生活中少食辛辣食物,烟酒等耗气性热之物少用;平时可以食用水果,如香蕉等以帮助排便。

对于医生而言,我们要想到的是如何更好的治疗本病;对于便秘的治疗,还有一个点没有引起临床上重视,那就是肾脏的调节;

那么,对于大肠疾患的调节,什么情况下需要兼顾肾呢?老年人需要,就像我们所谓的增液行舟;五更泻也需要兼顾到肾,这个方面才考虑从肾来调节,其它时候基本是就是局部的治疗。他不是气机影响大肠的功能,而是大肠的功能影响气机,他们之间的主次是不一样的,不像肺脏直接影响气机(肺脏本身就体现了一个气机)。大肠不体现气机但是影响气机,他是一个传化糟粕的器官,我们临床中关注二便就是由于他影响了气机的通降,他是一个下口、出口。

肺和大肠相表里,但是便秘和肺的关系还真不是很密切,但是大肠的异常可以影响到肺的肃降,不是说从肺来调大肠,而是在找了大肠的时候,兼顾来调整肺肃降功能的异常状态(调整肺的功能);所以这个主次、先后、因果不要整反了。

就治疗肺脏来说,不管是宣发异常,还是肃降异常,临床上都会用到背俞穴、募穴、合穴,这个是共性的主穴;不管是外邪侵袭和内腑自身的异常导致脏腑宣发功能的异常,治疗上必然注意解表,宣发要有出路;肃降不仅仅考虑从肺治疗,还要从胃来治疗,肺胃同治;因为肃降必然会影响到胃的和降,胃的和降必然会影响肺的肃降,他们之间是两体一面的,所以要解决肺的肃降,临床中同时要兼顾到胃的和降问题。

只要关于肺的宣发肃降,即使是外邪侵袭,他必然影响到肺的功能,也是脏腑病,因为宣发肃降本身是肺功能的体现;所以宣降失常的结果和因的关系不大,但是我们治疗的时候也要关注到因(只不过外邪是从表入内,内生邪气是从内而生罢了,但是他们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肺)。

整体来说,临床诊疗首先我们要辨病邪,其次我们得分主次。

对于便秘,因为其直接影响的是大肠的排便功能,那么和大肠相连接的小肠甚至胃也可能受到影响;其次,大肠附近的组织、器官(膀胱、子宫等)时间久了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便秘不是难言之隐,而是一个值得我们生活中重视的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肺脏   艰涩   脏腑   阳气   难言之隐   小肠   肠道   大肠   气血   失常   面色   肠胃   大便   异常   疾病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