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六一节,我们加入红小兵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在这个日子里,忽然想起小时候的六一儿童节来了。

我的小学是在天津市新华南路小学上的,这个学校原来是河北大学附属小学,尽管河大后来迁走了,但是我们学校作为曾经的河大附小与曾经的河大附中即天津新华中学,还有河大校本部即天津外国语大学依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记得那时的儿童节每年都要组织演出,到时候统一穿上白衬衣、蓝裤子和白球鞋,跟着老师排着队唱着歌来到学校操场,有时也会去附中或老河大的操场或礼堂里看演出。

一般在六一儿童节之前都会发展一批小学生加入红小兵。当时的红小兵不像今天的少先队,现在的少先队只要是进了小学就都自动成为少先队员,齐刷刷地全部戴上红领巾。而那时的红小兵入队时有点像今天的入党,每个孩子要写申请书,还要有介绍人,入队时要填表即志愿书,把什么本人成分、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中有无“拿杀管关”人员等都要填写清楚,两名介绍人(通常有至少一人是辅导员老师,一般都是班主任兼任)要在表上填写申请人表现及优缺点,然后全班开会,由申请人宣读申请表,介绍人发表意见,全体红小兵投票表决,通过后才算正式入队。这时由介绍人把红小兵胸章别在新队员的胸前,然后由每名新入队的红小兵做表态发言,无非是要把加入红小兵作为革命的新起点,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一类的决心书。后来,恢复了红领巾,就不再佩戴胸章了。那时发展红小兵也像入团入党一样,一批就发展几个人,所以我们直到小学五年半毕业时,班上还有好几个同学不是红小兵呢。

那年六一节,我们加入红小兵

我是在小学一年级第三个学期的六一节加入的红小兵,在班上是第三批,应该说是比较早的。和那时的孩子一样,我也是一入学就写申请书,因为家里是“黑五类”,所以我的申请书和志愿书上都照例不会缺少“出身是不能选择的,但道路可以选择”之类的话,加上那时在班上学习成绩非常好,所以就被列为“可以改造好的子女”,成为了红小兵的重点培养对象。我们那个学校由于地处天津五大道的核心地区,这里集中居住着解放前的一些“大户人家”和“反动知识分子”,所以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不在少数。在这些孩子当中,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第一个成为了“可以改造好的子女”加入了红小兵,这也让其他那些出身“黑五类”的同学看到了希望。

当上红小兵以后,我变得更加“积极”了,在“批林批孔”、“评法批儒”以及“评《水浒》”等历次运动中都负责班上宣传工作,主要是起草大批判稿、撰写心得体会,另外就是写儿歌,其中的儿歌作品还被刊登在当时的《红小兵画报》上,为此得到老师的表扬。

记得到了小学四年级,我被老师指定为另一个同学的入队介绍人,当时觉得光荣得不行,因为那个同学的出身是“革军”,属于绝对的“红五类”,让我做他的介绍人这简直是组织上对我莫大的信任!于是,我认真地帮助他填表,还替他起草了入队后的表态发言。记得当时那一批发展红小兵时也是在六一节之前,由我介绍的那个同学的发言得到了最热烈的掌声。因为我给他写的发言稿没有像其他同学讲的那样千篇一律,而是写了几句儿歌:“当上红小兵,戴上红领巾。心里乐开花,脸上笑盈盈。回家写日记,向党表决心,立下宏图志,永远干革命。”那个同学在朗诵这首儿歌时声情并茂,脸上真的笑开了花,老师事后也说这个同学的入队表态好,于是我又小小地得意了一番。

那年六一节,我们加入红小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红小兵   志愿书   介绍人   胸章   少先队   红领巾   新华   天津   儿童节   儿歌   申请书   出身   同学   老师   小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