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史话——悬壶济世权爱棠

(十三)悬壶济世权爱棠

文/康桥

权爱棠,字国仁,甘肃省武威市人。生于1889年,卒于1965年,终年76岁,是久负盛望、誉满陇右的知名老中医。

爱棠幼年就读私塾,15岁随父宦游,教读经史,并学习岐黄之术。其父尚忠,是清末进士,兄弟国敬熟读史书并擅长医术,以治内伤脾胃病见长。

杏林史话——悬壶济世权爱棠

爱棠出身于儒门世家,自幼就奠定了医文并茂的坚实基础,一直喜欢易理,精书法善国画,其功力可与医术相媲美。20岁毕业于甘肃省旧政法专门学校,早年曾在武威中学任教, 后应聘至绥远省实业厅任咨议。

1942年,被吉鸿昌将军委任为绥远省警察厅医官。委状题有《都统训言》,其中道:“清,冰洁玉温悬镜临民,流泉止水不着一尘;慎,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渊渊夜思详人所略;勤,运璧惜阴一刻千金,坚苦卓绝日新又新;廉,取与辞受一介弗荀,耿耿孤忠有为有守;明,眉睫千里烛照靡遗,英气内敛才大心细。”十句格言以清、慎、勤、廉、明五字概之,以资勉励爱棠立身拯民,济世活人为立本。

杏林史话——悬壶济世权爱棠

爱棠幼承庭训,铭记先公“为医济人”的遗训,所以,他并未在仕途上发展,而是于1929年返乡在武威行医。抗日战争前夕,金城(兰州)著名医家柯与参先生邀他到兰州任国医分馆任主任,创办医刊,培育杏林人才。在该馆任职期间,伪中央政府有取缔中医的意图。消息传开,群情激愤,举国哗然。爱棠耳闻目睹伪国民政府扼杀中医之举,深感愤慨,偕同柯老等同道联名上书请愿,据理抗争。在国内中医界的抗议和全国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伪政府不得不取消前议。

1938年,受柯与参先生的委托,爱棠携眷返乡筹建武威国医支馆,遭到地方政府和反动军阀的干涉,逼迫停办。他欲承继先贤、启迪后学的志向未能实现,但未因此而气馁,更是以坚强的毅力,悬铜牌于市,以济世活人、教书育人为己任,扶危救厄,带徒授业。

杏林史话——悬壶济世权爱棠

新中国成立后,他随80岁高龄的中医妇科名家刘慎诸一起,扶杖步行城郊农村普种牛痘,预防天花,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爱棠德高望重,为人正直,诊病省疾时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并常向贫苦就诊者馈赠药品。20世纪30年代,他从京城带回许多珍贵药品,不到10年在济困扶厄中馈赠一空。他一直说:“古之为医者每常自己制药,则近可视亲,远可济众。”并告诫门人“为医者首在立品,况其性命在我掌握中,此岂同儿戏,若一涉利心,则贫富攻视,致人之生死于不顾,非良医之所为也。”

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曾传授多人医术,是一位受人敬重的严师。晚年虽卧病简出,仍教子女于床前继承家业。一生忙于诊务。求诊者接踵其门,无暇著述问世,晚年写成《续名医类案》《傅青主先生女科歌诀》,成稿未能发行。

杏林史话——悬壶济世权爱棠

他一生深研中医经典,旁及诸子百家,撷取众长,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勤于实践,诊病问疾无不成竹在胸。对同道,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谦虚。他常言道:“医学浩如烟海,经验各有所长,为医者既不可偏执己见,亦不当轻讥同业。应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相资并用,庶多一点经验则少一点谬误。”

20世纪40年代,爱棠曾诊治一高烧患儿,用清平消导之剂而无效,后经延某医投调胃承气汤一剂而热退。爱棠得知后索要其方,看后说:“此彼之所长,吾之所不及也。”

权爱棠一生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培育人才,扶厄救伤而奋斗了一生,不幸因患肝癌于1965 年逝世。他平生潜心医学而禅精竭虑,堪称一代名医。

杏林史话——悬壶济世权爱棠

康桥原创作品,敬请关注,请转发。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以免误伤,盗用必究!

作者简介:张强(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家乡》《飞天》《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杏林史话——悬壶济世权爱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修武   先贤   甘肃省   绥远   悬壶济世   国医   医者   兰州   史话   甘肃   医术   同道   活人   名医   贫富   中医   医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