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2.腹痛

脾胃系病证——2.腹痛

脾胃系病证之腹痛


一、概述

腹痛是指腹痛是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的病证。腹部分大腹、小腹和少腹。脐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下为小腹,属肾、大小肠、膀胱、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胆。腹痛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灵枢·五邪篇》 亦云:“邪在脾胃…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西医学中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痉挛、胃下垂、不完全肠梗阻、肠系膜腹膜病变、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等疾病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中医学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有关。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其病理因素有寒凝、火郁、血瘀、气滞、食积。病理性质为寒、热、虚、实。中医根据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脾胃系病证——2.腹痛

二、辩证分型

(一)寒邪内阻证

腹痛急起,剧烈拘急,遇寒尤甚,得温痛减,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治以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方用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二)湿热积滞证

腹部疼痛,拒按,烦渴喜冷饮,恶心呕吐,潮热汗出,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治以通腑泄热,行气导滞。方用大承气汤加减。

(三)饮食积滞证

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嗳气频作,恶心呕吐,痛而欲泻,泻后痛减,可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多有伤食史。治以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方用枳实导滞丸加减。

(四)肝郁气滞证

腹部满胀不适,痛无定处,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红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五)瘀血阻滞证

腹部痛势较剧,如锥如刺,,腹内或有结块,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活络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六)中脏虚寒证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四肢不温,腹痛时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差便溏,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以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用小建中汤加减。

脾胃系病证——2.腹痛

三、医案精解

案1(王道坤医案)

金某,女,40岁。

初诊(2005年9月24日)

主诉:上腹及两肋胀满,隐痛不适2日。

患者上腹及两肋胀满,隐痛不适2日,自诉于2005年9月19日查B超示:1.慢性胰腺炎;2.胆囊炎并胆结石;3.轻度脂肪肝。2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隐痛不适,以两肋为甚,兼引后背胀痛,食后加重。欲以中医药调养,遂来求诊。症见:患者面色萎黄,情志抑郁,大便秘结,4~5 天一次,质硬,舌淡红、苔白腻,舌下静脉屈曲怒张,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腹痛。西医诊断:1.慢性胰腺炎;2.胆囊炎并胆石症;3.轻度脂肪肝。

证属:肝胃不和,气血瘀滞,脾虚湿阻。治宜:疏肝健脾,和胃祛浊,活血化瘀。予小柴胡合四逆散加减。处方:

柴胡15g、半夏12g、黄芩10g、党参15g、枳实30g、白芍30g、炙甘草6g、大黄(后下)10g、番泻叶(后下)6g、槟榔12g、紫花地丁12g、化瘀散(冲)10g、生姜3片、大枣3枚。

5剂。水煎,早、晚饭后1 h服。萎胃灵1号,每次1丸;胰得乐,每次3粒,均每日3次。

二诊(2005年9月29日)

患者后背胀减,两肋仍痛,连日眠差,舌淡红、苔腻,舌下静脉(++),脉细。

方中去质味俱轻之番泻叶,入枣仁30g、远志12g,以调养心神,安神定志。12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05年10月11日)

患者背痛消失,唯两肋仍痛,渴欲饮水,眠差,肠鸣亢进,大便不成形,日行1次,舌淡红、苔白腻,舌下静脉(+),脉沉。效不更方。

拟二诊方加延胡索12g、香附12g、白芥子10g、小茴香12g、当归10 g、蒲公英12g、生晒参(兑入)10g、去大黄、紫花地丁。7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2005年10月18日)

患者两肋痛减,上腹重坠,眠差,大便每日1次。舌淡红、舌根苔厚腻,舌下静脉(+),脉沉。

原方继服7剂,煎服法同前。

五诊(2005年10月25日)

两肋疼痛消失,食欲转佳,寐转佳,肠鸣,大便欠畅,舌淡红,苔较前转薄但仍厚,舌下静脉(+),脉沉。

去黄连以防伤阴,继用黄芩疏利少阳。原方续进6剂,煎服法同前。

六诊(2005年11月1日)

患者食欲食量俱增,体重增,精神佳,食后略有饱胀感,大便1~2 d/次,略稀,舌淡红、舌根苔略厚,舌下静脉(-),脉沉缓有力。

上方加藿香15g、消痞散30g以善后。6剂,煎服法同前。药后诸症痊愈,身体康健。

【按】方中炙甘草益气健脾,柴胡逐邪开阳以疏郁,枳实下重用其量至30克以下气破结。芍药重用30克,以增其养阴柔肝之功,与炙甘草相伍,暗合芍药甘草汤“急者缓之”“甘缓和中”之意。黄芩清少阳相火,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党参、生姜与炙甘草相合,益胃生津和营。化瘀散(三七粉)祛瘀生新,和血止痛;紫花地丁清瘀热而和血。大黄、番泻叶、槟榔与枳实、炙甘草相伍,合调胃气。诸药共奏疏肝和胃,健脾泻浊,活血化瘀之功。

脾胃系病证——2.腹痛

案2(李永寿医案)

李某,男,13岁。

初诊(2012年11月8日)

主诉:脐周部位剧烈疼痛2年。

患者自诉2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脐周部位剧烈疼痛,呈绞痛,每次持续30min到1h,每间隔1—2天即发作一次,得温稍缓,轻度腹泻,常服止痛药难止,面色苍白,无发热、呕吐等症。北京某三甲医院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慕名前来求医。舌质淡暗,苔薄,边有齿痕,脉弦沉细,右手尺脉微弱欲绝。

中医诊断:腹痛;西医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

证属: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治宜:温肾健脾,理气活血,方以真武汤加减。处方:

茯苓15g、炒白术12g、炒白芍9g、制附子(先煎)15g、干姜10g、小茴香10g、葫芦巴10g、丹参20g、木香(后下)6g、炒延胡索15g、姜黄10g、补骨脂12g、肉豆蔻9g。

7剂,水煎服。服后,腹痛渐减轻,右尺脉重按沉细,较前微弱欲绝好转,附子减量至10g,继服14剂,腹痛消失,后在家以原方继服1月,至今未发作。

【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以右下腹和脐周最多见,中医归属为“腹痛”“瘰疬”范畴,一般认为系寒邪博结肠间,脾失健运,气机阻碍,痰湿内阻,气血运行受阻所致,治疗多采用行气导滞,消积止痛,豁痰软坚的方法。西医认为可能与局部受凉、饮食不节或反复呼吸道感染导致肠壁缺血,或交感神经兴奋,肠蠕动紊乱有关,西药用解痉剂或抗生素能暂时缓解,但易复发。详细观舌切脉,从舌质辨证属气虚血瘀,气虚无力推动血脉,瘀血阻滞,不通则痛;从脉象辨证属命门火衰,阳虚至极,无力鼓动脉气,故见微弱欲绝,阳虚则寒,寒主收引,故腹痛。中医认为从胃脘至脐为大腹,属太阴脾;脐中及脐下为小腹,属少阴肾,所以重施温补脾肾之药,以真武汤加减,力挽命门之火,以治病求本。

脾胃系病证——2.腹痛

案3(李生棣医案)

王某,女,24岁。

初诊(1976年10月19日)

主诉:腹胀腹痛、腹部包块3个月,加重伴呕吐、大便不通3天。

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不通,四肢冰凉,口干,苔白少津,脉沉紧。

中医诊断:腹痛;西医诊断:腹痛待查。

证属:气血凝滞,寒积腹痛。治宜:活血行气,祛寒止痛。处方:党参9g、白术9g、干姜9g、肉桂9g、桃仁9g、丹皮6g、白芍15g、枳实9g、酒大黄9g、延胡索9g、木香9g、甘草3g、厚朴9g。

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二诊(1976年10月20日)

患者昨晚服用中药后呕吐两次,大便未通,仍阵发性腹痛,疼痛程度未减。患者四肢清冷,腹内可闻及雷鸣音,推之有水声,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脉沉细。仍以寒积治之,温通为主。

昨日姜、桂减量,加川连6g、半夏9g、芒硝9g。

三诊(1976年10月22日)

昨晚剖腹后见整个肠管均紧密粘连而成块状,无法分离,肠壁上满布粟粒至黄豆大小黄色结核结节,手术无法继续进行,和家属说明病情,家属同意停止手术,但不放弃治疗,要求继续保守治疗。

术后予胃肠减压等常规护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四诊(1976年10月24日)

术后第三日,患者一般情况稳定,无明显腹痛,伤口无渗出,查体见腹部压痛减轻,肠鸣音亢进。清晨有便意而后消失,未排气、排便。其它治疗继续同前。脉沉紧有力,舌红,苔微黄腻,至今无大便,腹痛仍作。以扶正理气为主,兼软坚降浊治之。处方:

党参9g、白术9g、茯苓6g、厚朴6g、槟榔3g、青皮3g、枳壳6g、木香3g、香附6g、海藻9g、莪术6g、昆布9g、赤芍6g、川芎6g、砂仁6g、乌药6g。

2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五诊(1976年11月1日)

患者无腹痛,大便为黄色稀便。饮食以米粥为主,不思面食。脉沉、细、弱,舌尖微红,苔薄白,口不渴,不干,不欲饮。治疗仍以扶正理气、活血软坚为宜。

方以四君子扶正和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补血,海藻昆布软坚,枳壳、香附、柴胡、木香等理气,川连、砂仁健胃。

六诊(1976年11月5)

患者自26日后,每天均查房1次。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腹部伤口已愈合。无腹胀、腹痛,大便正常(黄色软便已成形),胃纳尚可,已进食面条,脉微滑数而觉有力,舌苔薄白。

中药继续在11月1日处方基础上去柴胡,加鸡内金,继服2剂。

【按】就本案而言,术前急于求功,给予温补峻下之剂,未能奏效;术后知其久病体虚,脏腑粘连,脾胃不和,血瘀气滞,腑气不通,转而放弃攻下,采取扶正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最终获得了理想的疗效,使患者转危为安,恢复健康,值得总结思考。

脾胃系病证——2.腹痛

案4(韩忠义医案)

江某,女,80岁。

主诉:腹胀、腹痛、饭后呕吐7天。

患者腹部明显膨隆,尚软,触及包块、稍硬,触痛(+),听诊未闻及肠鸣音,口气呈烂苹果味。辅助检查:腹平片检查示:肠梗阻;随机血糖:25mmol/L,尿糖12+,尿酮体增高,心电图ST段压低。既往患“Ⅱ型糖尿病”病史数10年。以“急性肠梗阻、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冠心病”收住入院。入院后给予纠正电解质、补液、灌肠、控制血糖等对症、支持治疗;立即请糖尿病科、普外科会诊。会诊意见:因患者高龄体弱、营养不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肠梗阻时日已久,怀疑肠坏死可能,建议转上级医院诊治。病人家属拒绝转院治疗,遂将患者转运回家。为求中医中药治疗,遂求诊。诊见患者神志模糊,查体尚配合,体型消瘦,腹大触痛,进食后不久即吐。舌质淡红,苔黄厚腻,口气臭秽,脉洪大无力。

中医诊断:肠结,消渴病,胸痹;西医诊断:急性肠梗阻、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冠心病。

证属:肠腑气滞血瘀,瘀血络阻,燥结不通。治宜:行气化瘀,泻下通络。处方:

大黄50g、牵牛子5g、女贞子150g、天仙子4g、代赭石80g、法半夏30g、甘草30g、人参50g。

上药水煎15min开始分次口服,先服50ml,不久吐出。停药10min后再服50ml,吐出一半。又过15min,再服50ml,约5min后吐出1/3。15min后再服50ml,服药后再未吐出,20min后又服50ml,余约100ml药再次服下,约20min后开始有肠鸣音,并出现矢气,随后解出臭秽大便,稀水便内有硬粪块,随即将药渣再熬1次约80m1再次服下,在当夜泻3次后病人喝稀饭,安然入睡,而后再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纠正酮症酸中毒,至今患者尚健在。

【按】患者年老体弱,加之肠梗阻日久,元气大伤,不用芒硝而用牵牛子。牵牛子在肠道内与胆汁及肠液分解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进蠕动,协助大黄通下;女贞子以养阴增液、(因含甘露醇)协助通便;用大剂量的代赭石、半夏降逆止呕,使药汁渐入;大剂甘草、人参固护元气;因年老肠燥,梗阻使肠管上段膨胀,肠壁或者肠系膜血管受压而阻塞,微循环障碍,局部缺血,加重了梗阻,甚至肠坏死,叶天士《医效密传》谓:“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治经不愈,当治其络”,用天仙子改善微循环“以治其络”,使梗阻局部微循环灌注增加,使肠功能部分恢复,给通便增加了可能性。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作者简介】康桥,男,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飞天》《视野》《家乡》《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脾胃系病证——2.腹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肠系膜   酮症   枳实   肠梗阻   半夏   柴胡   淡红   脾胃   大黄   甘草   西医   静脉   大便   腹部   患者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