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致病新探

导读:本书总论中,通过穿凿会通“六经三十六方”体系对情志问题进行了分析及探讨,但作者仍感觉意犹未尽。作为本书最后一个章节,周医生想讲情志疾病治疗方面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中医临证有所助益。


情志致病新探

闷闷不乐是为何?

穿凿会通“六经三十六方”体系,把人体疾病分为六大类,其中以心包为核心的阳明体系,相当于大脑神经系统,是人体情绪诞生的集中之地,而其它五大类疾病体系,则对应了五种中医情志及五毒情绪。中医情志分别为“怒喜思悲(忧)恐(惊)”,五毒情绪分别为“怨恨恼怒烦”,其中怒属于肝,喜与恨属于心,思与怨属于脾,悲与恼属于肺,恐与烦属于肾。

情志致病新探

淡竹叶,调理情志之品!

在临床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类病人,病情不重,但情绪焦虑不安,反复追问你同一件事情,或者不断询问你疾病的方方面面,并可能伴有睡眠不好。此类病人,周医生一般把其归属于心包疾病,以竹叶石膏汤和栀子豉汤为基础,结合舌脉,辨证加减用药。若是合并特别悲伤,老是有想哭的冲动,会加用或者换用百合地黄汤。在穿凿会通理论体系中,焦虑为心包疾病的主要症状,为大脑神经病变,竹叶石膏汤或者说清心汤是正方,作为心包经方的栀子豉汤及百合地黄汤,是辅助及加减用药,部分情况下可以转为主方。

若是患者诉说心慌不适,莫名难受,总是高兴不起来,甚至恨某人对其不好,怨某件事对其不公,周医生会把其归入少阳体系心、胆系统,以温胆汤加开心汤治疗。这类疾病,大概对应了现代医学的抑郁症,很多明星名人,就是因为此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若是患者兼有睡眠障碍,则须加用酸枣仁汤。少阳体系心的情志归属是喜,高兴不起来的抑郁症,自然属于心、胆病变,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抑郁症与胆的关系密切。“恨”是“喜”在情志变化第三阶段的产物,抑郁症到了怨恨的阶段,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能会毁掉别人,或者结束自身,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焦虑及抑郁是最为常见的两种情志疾病,那么愤怒则是容易被忽视的情志疾病。很多人认为容易发怒是性格问题,不是疾病,但事实告诉我们,这类人群通过药物治疗,容易发怒的性格会发生变化。周医生在临床中经常使用逍遥散治疗肝脏疾病,家属就反应患者容易发怒的性格改变了,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了。相反,另外一个酒精性肝硬化病人,一直使用以逍遥散为基本方的丸剂治疗,效果很好,与家属关系相处的也很融洽,但停用药物1年之后,发怒的性格逐渐显现,自己找酒喝,谁劝跟谁吵,最后病情加重。医生治疗疾病,要认识到怒是肝脏的性格,而“六经三十六方”中的方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可以调肝而息怒。

悲与恼,是太阳病体系肺、膀胱之情绪,但在目前的临床中,相关诊疗资料及医案很少。单纯从学术角度讲,容易悲伤,为肺系统功能失常,可以从止咳效方、桂枝汤中选方用药,尤其是桂枝汤加减,有调节情绪的作用。之情绪,很少单独出现,往往以“烦恼”并称,临床中多见于膀胱蓄血症,这就涉及肺、肾二脏,因为恼属肺、烦属肾,与肺通于膀胱,肾与膀胱相表里一致。烦恼异常的治疗,从太阳病的角度讲,以“下瘀血汤”为核心方剂加减,是正确的选择。

思与怨,是太阴病体系脾、小肠之情绪,临床中想抓住治疗要点,也比较困难。此类病人,往往会告诉你平时想的事情特别多,这个事情也操心,那个事情也想管,但是精力不济,且多伴有健忘的情况。这种过度思虑的状态,不经意间,就会产生怨的情绪,从而影响自身脾胃功能。对于此类病人,周医生的经验是补益中气,中气足了,思与怨就会得到改善,而核心方剂,就是补中益气汤。

恐与烦,是少阴病体系肾、三焦之情绪。要把握此类情绪疾病的治疗方法,我们一定要先理解“恐”字具有的三层含义,第一是严重害怕,第二是担心害怕,第三是担心不安。不安、害怕和惊惧,都会衍生“恐”的情绪,不同之处在于惊惧造成的“恐”迅速、严重,不安造成的“恐”缓慢、轻微。不安、害怕与惊惧出现以后,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心情就会因为未知的担心而烦躁,并对肾脏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临证中,如果患者心烦不安,容易惊恐,就要从肾、三焦论治,以犀角地黄汤或者青蒿鳖甲汤,与小柴胡汤加减,来调整心烦不安的情绪。

情志致病新探

易筋调身心

情绪致病,是医学中常见且复杂的一类疾病,最为考验一个医生的综合诊疗能力,以及对于中医理论的深层次理解。中医六技之一的导引术,以内经“精神内守、呼吸精气和肌肉若一”为根基,衍生出了一些联合调理脏腑和精神的方法,如八段锦中的“攒拳怒目增气力”、易筋经中的心法“一往无前悲忧散”等。

治疗疾病,疗效是硬道理。中医人及中医学习者,要善于总结学习前人的诊疗经验,不断提高诊病效率及效果,在此基础上,挖掘中医诊疗疾病的科学基础及科学内涵,做好中医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黄汤   心包   方剂   惊惧   膀胱   病人   患者   不安   害怕   中医   情绪   性格   体系   疾病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