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祛湿,一个超级热门的养生话题。


当普通老百姓谈论湿气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谈论水肿湿疹,在谈论红豆薏米冬瓜荷叶,在谈论利水利尿,在谈论皮毛。


高手在谈论湿气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谈论健脾,在谈论升阳在谈论本质。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如油入面,油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简直是“蜀道难,难于登青天”。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湿邪的狡猾之处在于它不张扬,它是悄悄地慢慢地入侵你的身体,你浑然不知,等你发现了就已经晚了。


它已经攻克了你的脾胃,占据了你的五脏六腑,弥漫在你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穴位。而且湿邪从来不孤军战斗,它会请来爪牙助纣为虐,它与风邪结合就是风湿,与寒邪结合就是寒湿,与火邪结合就是湿热。


体内水湿重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有什么表现呢?


我们都见过“乌云蔽日”的景象吧,没见过没关系。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图像:雾气越来越重,最后居然遮蔽了太阳,导致天空一片阴暗。


这个图像大家可以记住,然后对照我们身体。


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在中医里面,心脏为阳中之太阳,居于胸中,震慑下焦之水寒。


如果心脏的阳气受伤,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阳被伤到,比如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伤害了心阳,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气太盛,遮蔽了心阳,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是我们身体中的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那么,此时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您想啊,本来人体的上部应该都是清阳之气,所以头脑才会清醒的,此时水寒之气上升,这是阴中之浊气啊,所以这叫清浊逆乱,本来人体应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现在浊气都上逆了,那头还能不晕?


很多人干脆被西医给带上了“眩晕症”的帽子,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眩晕,一站起来就不分东南西北,天旋地转,不明原因,什么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自己负担很重,总是觉得脑血管出了问题。


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水湿把心阳给蒙蔽了。


人家张仲景描述得好,他说这个情况是:“起则头眩”。就是一起来,头就晕,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把这个情况给概况了。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然后,人家张仲景还概括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这种逆满,有的时候是脾胃的感觉,感觉上腹部气机痞满。但是,各位要注意了,还有很多的时候是心脏附近的感觉,感觉心脏附近满闷,不舒服,比如心悸等,很多人其实就是心脏出现问题了,西医一检查,是心脏病了,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患的。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怎么治疗都不好,尤其是很多老年人,老年人本来心阳就弱了,火力不足了,此时如果水湿上泛,蒙蔽心阳,则心脏就出现种种问题,可是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一个办法来解决,那效果是一定不佳的。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这里面说的“气上冲胸”,是一种心中憋闷的感觉,有严重的人,是会觉得有股气,从腹中升气,直冲胸中,更多的人是觉得胸中憋闷。


此时,因为水湿太盛,气机不降,所以会出现一些肺经的问题,比如咳嗽、气喘、夜不能卧等情况,一般老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较多。


此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是心肺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西医对此研究并不够,如果能够借鉴中医的思路,是会有很多人能够重获健康的。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那怎么治疗呢,仲景先师早就给了答案了。伤寒论中原文: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六十七条)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六条)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七条)


原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君臣佐使各占一味。



刘渡舟教授评价苓桂术甘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这个苓桂术甘汤,就是张仲景的“拨云见日法”,当水湿遮蔽住心阳的时候,会导致心、肺、脾胃等系统都出现问题,张仲景用这个拨云见日的思路,就把湿气化去,使得太阳重新出现,阳光明媚,则身体自然恢复常态。


接下来我们从看下这简单四味药是如何祛湿化湿排湿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湿气需要怎么除去?中医一般会通过以下几种手段:


1、利湿


通俗地说,就是借助利湿的药材让我们身体的湿浊直接从下面从小便排出去。也叫做利尿。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这里面茯苓是药味平和的利湿神奇,不温不燥,不寒不热,而且是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2、渗湿

渗就是慢慢渗出来的意思。我们平常剧烈运动结束后,汗液从毛孔里慢慢渗出来,这个渗湿其实就是发汗的意思。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桂枝就可以强壮心阳,解表渗湿。而且桂枝还可以通过升阳来祛湿。湿气本质上是一种阴邪。桂枝就好比天空中的太阳,太阳一出来,地上的湿气很快就会去无踪。


3、燥湿


燥字偏旁是火,这燥湿,就是用火烤干的意思,白术是燥湿的一把手。就像把潮湿的毛巾放在火上烤一样,毛巾的湿气是不是被蒸发了。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它的味道很香,它既能够像桂枝一样叫醒我们的脾胃,也能够像茯苓一样祛湿,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所以白术还有健脾的功效。


湿气根源在于脾虚,白术是标本兼治。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最后就剩下甘草了,我们都知道甘草是用来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的。因为桂枝白术都比较温燥,又加之大量的茯苓利水,为了防止大量的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炙甘草在甘草的基础上烤制或者蜜制,去掉了甘草清热解毒之效,增加了补中益气的效果。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我们来总结一下苓桂术甘汤:


茯苓就相当于利湿,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


桂枝呢,就相当于渗湿,可以强壮我们的心阳,可以解表发汗,让我们的湿气从体表毛孔渗出去。


白术呢,就相当于燥湿,把我们身体可以利用的水气化成水蒸气,就像火炉烘烤毛巾一样。


炙甘草呢就相当于健脾,牢牢守住我们的脾胃,白术同样也可以健脾。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炙甘草稳固脾胃。


那么苓桂术甘汤都治疗什么疾病呢?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千古第一祛湿方,拨云见日照耀四方


1.以眩晕为主诉的疾病,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低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2.以心悸为主诉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瓣膜病、心肌炎等。


3.以胃中有振水声为主诉的疾病,如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4.以胸胁部胀满、咳嗽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胸膜炎、心包积液等。


5.眼科疾病,如白内障、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视神经萎缩、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炎,视网膜病变等也有使用的机会。


6.其他方面,如慢性肾炎、肾结石、肝硬化腹水、特发性水肿、妇科带下、羊水过多、小儿狐疝、过敏性鼻炎、耳鸣、睾丸鞘膜积液等。


特别提醒:中医讲究辨证治疗,以上所有疾病切勿擅自对号,请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后用药治疗。

关注@中医妇科李大夫了解更多养生知识。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妇科##女性##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燥湿   浊气   白术   桂枝   拨云见日   茯苓   湿气   脾胃   甘草   西医   千古   心脏   中医   身体   疾病   感觉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