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

要了解广东人和广东文化,就要从几个潜规则说起:
第一个潜规则,所有的餐厅都有茶位费,按人头算。上菜前先上一壶茶,最常见的是铁观音、普洱、菊花。茶壶离谁近,谁就负责帮周边的人斟茶。而别人帮你斟茶的时候,你需要用手指指尖扣茶杯前的桌面,以示感谢。
还有更讲究的说法是,单身用一只手指(多为食指),非单身用两只手指(食指及中指)。


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



用指尖扣桌面以示感谢斟茶这种做法,我确实只在广东见到。其背后代表的意义,值得一提,也是大多数广东人根深蒂固的概念,”没有谁有义务帮另外一个人做一件事“。

就算是再熟的朋友之间,也不可以。就算我们喝醉酒之后勾肩搭背互相吐槽到死,你帮我斟茶(斟酒也适用)的时候,我也要一边扣桌子,甚至醉醺醺跟你说”唔该“。

大多数时候,餐厅服务小妹上了一道菜或者帮你开了一瓶酒之后,也是要对她说一句”唔该“的。

”唔该“这个词,可以理解为谢谢,但又不能完全代替谢谢。它表达的是一种打扰的情绪,大概介于”麻烦了“和”谢谢“之间。比如,电梯人太多,可以对陌生人说”唔该帮我按一下7楼“或“7楼啊唔该”;出地铁的时候前面人太多,借道时可以说“唔该借借”。

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

(关于“唔该”和“多谢”的区别,来自广州人的回答:“好简单,唔该就是别人帮你做了事情,包括递个东西,倒个水之类的;多谢就是别人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给了你了,大到老板给你工钱、红包啊,小到给你个苹果(不是5S啊),给你块糖,给你份报纸,都可以用多谢。”)


吃完饭,埋单的时候你不能大吼一声”埋单!“,非要大吼的话,应该吼”唔该埋单!“

第二个潜规则,就算满桌子人都在讲粤语,只要有一个人讲了一句普通话,所有的粤语都会开始切换为普通话。

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

这一点,可能会引起很多不讲粤语的外省人的共鸣。好在我大多数广东朋友的普通话还不错,但偶尔会遇到一两个普通话捉急的,却又非要讲普通话,我只能跟他说:“你讲白话吧,我听得懂。”然后他才会顺畅地跟我讲粤语。

就算如此,一旦他讲完,我用普通话回答之后,他又会不自觉地切换回普通话频道。让人听得好着急。

而与之对应的,是我的家乡,四川。在那里,方言就是强势的存在。就算是CCTV拿着话筒用最标准的普通话采访街头的人,大多数人都还是用四川话回答:”说啥子?“。

当然,这并不代表广东人对方言不看重。与之相反,他们非常维护粤语的存在,前几年有政府文件要求幼儿园教学使用普通话,民间还掀起过一阵不小的”撑粤语“反对潮。

但这是两码事。当考虑到在座者听不懂粤语的时候,切换语言是对其的尊重,对“自我”的放低。很多广东的朋友,似乎天生就有”站在对方立场上想“的本领(又或者是从小教育如此),和他们相处总会被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些细节甚至自己都还没注意到,他们却帮你提出来。

比如:”今天这个汤是菜干煲猪肺,听说最近总是咳嗽,要多喝点。“

对,第三个潜规则,如果想很快交到朋友,那就聊吃的话题。如果能做到“我知道哪里有个不错的餐馆下次一起去啊”,效果更佳。广东人看重吃,但不是乱吃,也重视养生。

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

说到广东人的吃,我一直比较不解的是——为什么会有“广东人什么都吃”这个说法的存在?

因为就我所了解,在这里生活的人,不仅不是什么都吃,而且对于食材的选择,还非常之挑。四时二十四节气,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稍微有点厨房经验的广东人,都是会分得一清二楚的。

就算你不懂,餐厅的人也会帮你弄清楚。跟广东人一起吃饭,点一个汤是必须的,尤其是在粤菜馆。这里所说的汤,就是我们所知的粤式老火汤,餐前喝。点餐的餐厅经理可能会告诉你,这个季节天气干燥,来点滋阴的虫草花,是不错的。
——“瑶柱虫草花煲瘦肉怎么样?”
——“好啊唔该。”

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

如果不想费心选,点个例牌也蛮好。除非是反人类的大厨,否则一定不会做反季节的汤。

厨房之外,这种养生的思维还可以细节到方方面面,比如水果。

岭南盛产荔枝全中国都知道,而全岭南的人也都知道,荔枝上火,要搭配降火的山竹一起吃。就连街边挑着担子卖水果的走鬼小贩,也必然是一边篮子荔枝,一边篮子山竹地卖。

不过,如果不小心没忍住嘴上火了,路边随处可见的”黄振龙“”平安堂“”邓老凉茶“,甚至是不知名的凉茶铺,也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可以接着说第四个潜规则了,可能扯得有点远,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煲老火汤的技巧、随处可见的凉茶铺、迄今还存在的一些手艺匠人……相比之下,最近几年对广府文化的复兴,反而显得刻意了。

基本上,在广州老城区的住户门口,都有一个插香的角落。这方面我所知道的不多,听说大概是这样: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会上一炷香,家中有事会上香,长久外出归家之前,也要上一炷香。

说到逢年过节。端午节,珠江上每年都有龙舟赛,这跟什么文化复兴无关,因为在广州它本来就从没终止过;中秋节和重阳节,可以提一个灯笼爬白云山,整个城市也就这么一座山可以爬一爬,于是常常人满为患,半夜一两点依然络绎不绝。

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

春节的花市,更是盛会。很多人都觉得如今过年的气氛淡了很多,但花市气氛依然不减。人们扶老携幼,一家人一同逛花市,选一盆好植物带回家,寓意来年好彩头。

元宵节那天,在街头有老奶奶卖红包扎起来的芹菜和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让大人买给小孩,寓意勤快、聪明。

不过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在更深的层面,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私以为还表现在人与人的相处方面,比如,对老人家的尊重。

除非是特别挤的上下班高峰,几乎没有见过公交或地铁上白发苍苍老人家站着的情况。在家庭里,孩子独立赚钱之后,每个月一定要“给家用”给父母,多少不重要,但一定要给。大多数情况下,长辈永远是最有威严的,掌握家中的“话事权”。

最后再说一个我最喜欢的潜规则:相比其它大城市,这个城市的奢侈品,不太好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广东   花市   斟茶   粤语   外省人   老火   可能会   虫草   逢年过节   岭南   荔枝   普通话   广东人   潜规则   餐厅   朋友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