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首在保护元气


治病首在保护元气

何谓元气?元气只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还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存在。

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元气是生命的根本。元气源自先天,主宰着我们的生命与健康。若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则元气根本不存在。同样,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医,也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些瞧不上中医,甚至污蔑中医的人因为站在形而下的角度,因此,就会把中医看成迷信。这些人过于执着于物质层面,而忽视了生命的精神属性。生命不全是物质的,当然,机体首先必需是物质的,但生命还包括精神魂魄,这是形而上层次的。因此说,生命是形神兼备的,形体是精神魂魄的载体,而精神魂魄又是形体的生命表现。

我们的生命离不开元气。但不少人不理解元气,也不知道如何固守元气,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妄耗元气的行为。由此,我在微博里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讲解元气,希望能有助于读者养好元气,让自己更健康。

网友蝈蝈果果把我微博里与元气相关的条文找了出来,并做了分类整理,他告知我在整理微博时兼顾了长短句及长短段落的结合,给读者以文章的感觉。在此对他的辛苦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文所有学术观点全由我自己负责并解释,与整理者无关。

1

有没有元气存在?

《黄帝内经》开篇即讲“上古天真”,何谓天真?古贤认为,所谓天真即老天赋予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上古医家引申为得以维持人体生命的真气、元气。比如,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在中医理论中,天真是一种正气,是生命的纯粹状态,我们离不开天真而存活。中医重视元气,认为元气是健康的根本。

中医重视元气

有人反问:元气是气态物质吗?化学式是什么?由哪些原子构成?元素周期表里有吗?——科学不是万能的,信仰、宗教、情感、思维、艺术等都不是科学。有些人盲目相信科学,把生命只看成物质,而不懂气化,戴着“科学”的有色眼镜,挥舞着“科学”的大棒,何其愚昧!养生或大病康复一定要重视保养元气,元气不损则健康有保障。有人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元气,元气是唯心主义的产物。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相信看得见的东西,当然也不会承认阴阳、五行、经络、气化等中医概念的合理性了。比如他们相信肿瘤切掉了,就是真正治好了,而不知道手术伤损元气,危害极大。

或问:何谓元精?

肾者水脏也。其中所藏,是为元精,元精为人生之本,寿命之据,神气之根。明代大医张景岳说:

“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略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

治病总以顾护元精为本。

《内经》指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明亮,故能治理脏腑,平衡五志,其功在煊通;相火温热,故能腐熟水谷,温煦阳气,其功在维持体温。相火为人身真火,是人之阳根,故需潜藏于土下肾水之中,以温暖水脏,为生命之本。相火降于水中,则水中有火,能生元气,其作用最可体现于后天八卦之坎卦。

2

元气的来源

元气源自先天,敛藏于肾精之中,平时会缓缓释放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百年寿命。若元气迅速大量释放,我们会有痛快舒畅感。比如,吸毒后的飘飘欲仙感;性高潮后的畅快淋漓感;运动超过极限后的充满活力感,等等,这都是元气发动并通行周身经脉的反应。以暂时的快感来换取元气的过度释放,殊为不智。

关元穴又名丹田,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能培固肾阳,壮益宗筋。脐为先天之根蒂,内通元气。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内藏相火,主生长、发育、生殖。善养生者,需重视养肾。天地阳气生长化收藏,以冬为藏,应之于肾,因此冬天最好养肾。推之,每天都有阳气的升降浮沉,夜半阳气收藏,以应一年之冬天,亦与肾相应,故晚上养肾最好。以农历月来看,月晦时阳气最为收敛,应之于肾,故月晦需养肾。

肚脐又称神阙,乃神气往来之门户。胎儿自肚脐与母体相连,得母体滋养孕育而成人,故肚脐为胎儿先天之根,亦属保生之所。脐需圆而深,则元气深藏,先天充足;若或斜或浅,则是元气外露,先天不足之象;若不凹反凸,是气势在外,其守不固,亦属虚象。脐旁上下左右有动气,是为冲脉所发,可诊治冲脉诸症。

3

元气在人体的地位

元气是我们健康与寿命的根本,各种大病及慢性病之所以多见且难治,与元气不足有必然的关系。

如何补元气呢?

元气源自先天肾精,难以补充,能不过泄就是补。减少元气过度消耗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减少性生活、按时睡眠、心态详和、远离怨恨恼怒烦及贪瞋痴、饮食清淡、修身养心、提高道德操守等等。

元气为寿命之本,健康之根,若元气虚败,则根本动摇。凡猝然死亡,或百病由生,或寿命将尽,或久治乏功,归根到底都是元气之不足。元气源自先天肾精,易耗难复,且多损自后天,身心不修、道德沦丧是为损害元气的首因。元气若亏,纵良医国手亦回天乏术,只能调养脾胃,以冀扶起后天之本,略可缓解病情。

针灸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视肚脐,腹部穴位定位需以肚脐为标准,而且肚脐又名神阙,为冲任二脉所系,元气归藏之根。古人云“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户也,故曰神阙”、“是神气之穴,保生之根。”

善用针者,必先察肚脐,以诊元气之盛衰、五脏之虚实,次则按脐上下以诊肾间动气,进而可知五脏六腑的变化。

4

元气是易耗品

元气是易耗品,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一定要重视保养自己的元气。要禁得住财色名利的诱惑,远离毒品、香烟,清淡饮食(过咸、过辣、臭豆腐、腐乳等都是暗耗元气的食物),按时睡眠,勿过思虑,房事适度,远离怨恨恼怒烦忧愁,养得一身浩然正气,则元气不损。

保元气是养生护命的根本

凡是刺激性的食物都可能调动人体元气。生病时需扶足正气以祛除邪气,因此适当服些汤药,或者针灸,可以调动元气,促进康复,这是有益的事情。但平时无病时不建议滥用刺激性食物,以免妄耗元气,甚至可能形成上瘾,影响身体健康。比如:吸烟、喝酒、喝咖啡、吃辣椒等等,都需适可而止,而不可过度过量。

人的身体有一套产热系统,既可维持生命,又能祛除病邪,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出来。

一则正常情况下人体元气缓缓释放热能,以保持基础体温,在运动、应激状态下还可以略微提高体温;

二则邪气外袭可激发元气,提高体温以抗邪;

三则针刺经络穴位可调动元气,使身体局部或整体温度升高,从而达到治病效果。

现代社会,虚浮无根,人易于动,颇难于静。不知持养,以动为乐。心过动则烦忧惶躁,相火不位;身过动则消耗元气,正虚邪恋。心能静则怡然自安,身能静则元气坚固。养生,就是养元气,让元气不随喜乐而妄动,亦不欲过劳而耗之。如此则能无病而长寿。即使有病之人,按此法养生亦有助于速愈。

5

治病首在保护元气

治病首在保命

疗效高低是一回事,但若把命折腾丢了,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因此,治病一定要保护正气,这是根本原则。如何看待各种疗法,我认为可以元气是否受损作为标准。元气不损且病情康复的,是最上等;元气稍损而康复的,是中上;元气损伤但能好转的,属中等;元气大损但病反加重的,是最下等疗法。

有人问:手术切断皮肉,经脉也就随之断掉了吗?皮肉愈合以后经脉是否还会接续上呢?——皮肉愈合后经脉是会接续起来的,但毕竟已经受过伤害,这种伤害会导致持久的身体损伤。试想,一根针尚且能让经脉气血产生变动,何况一刀下去呢。下腹部是丹田所在,内藏元气。在此处切割会伤损元气,导质体质下降。

百病皆生于元气不足或不通,而用针最能调理元气。人身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因此可用十二经原穴调理五脏六腑的病症

孕妇生产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有庸医为了赚钱就建议孕妇做剖腹产,岂不知剖腹产对孕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一则,麻醉剂让人刀割不痛,这是阻断了人体阳气的宣畅,最是伤损督脉之阳;

二则,手术属于外伤,外伤既伤血又伤气;

三则,腹部开刀伤人元气,元气禀父母之精,元气一虚,诸病丛生。

治杂病,先护脾胃中焦

治疗杂病的过程中,先需顾护脾胃中焦,这是后天之本。脾胃不可伤,病是否好治,先看中焦元气是否虚弱。若外感风寒愈后,一定要调理一下脾胃,使中气健旺,则生机焕然,方保无虞。养中之法,有四君、六君、理中、大小建中、二陈、平胃散诸方,可随证选用。木郁乘土,最伤中焦,因此,调中还要重视疏木。

临床上我发现不少高血压病人其脉沉软或沉涩,且经常服降压西药。寸口脉动显示的是全身元气运动的状态,脉浮大是元气充分发动的反应,而脉沉涩是元气不足,鼓动无力的反应。若元气不足而见血压升高,其本应是正虚于下,故不可强力降压,而需以扶元固本为主。否则,滥服降压药,恐怕元气渐虚,其病渐重。

久久挂水,肾气易伤

发烧的过程是人体元气抵抗病邪的过程。在发烧初期最好不要人为地干预。给元气一些时间,也给元气一些支持,自然会邪退而正安。如果持续发烧,或者高烧不退,这时就需要我们积极干预。干预的目的是帮助元气祛除邪气,而不是帮助邪气压制元气。一正一反,导致不同的健康结果。孩子生病了,是及时挂水,还是用点中药,家长自己不妨思考一下。

不少人认为西医治病快,越早挂水越好,其实,就我临床所见,挂水往往不是病好得快,是把邪气压入三阴层次,病情加重了。观察一下那些滥用抗生素的小朋友,多见面色青暗,胃口不好,精神不振,手足冰冷,且反复感冒,这是邪入三阴的表现。不少人认为,为什么选择挂水,是因为挂水确实有效。有时吃西药无效,最后还得选择挂水。岂不知这是以伤损阳气作为代价的。挂水在补充液体的同时,亦会根据病情加入了维生素、抗生素、激素之类药物,这些西药进入体内,会调动元气,以对抗病邪。暂时来说,疾病的确可以迅速缓解。但久久挂水,肾气易伤。

避孕药伤损足三阴经元气

临床我常见久服避孕药患者,欲怀孕时停服,而后出现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百般调治而诸症不减。避孕药伤损足三阴经元气,元气虚则胞宫功能失常,此证需温补三阴,濡润胞宫,久久调之,往往可愈。但如再用激素调治,则最终必然出现不孕。与其后悔于将来,何必执着于现在。建议及时选择中医,多能治愈。

尿毒症当补肾忌盐

尿毒症按中医来说,属于肾气衰败,气化不利,出现小便排出障碍、浮肿等症状。此时当补益肾气、扶阳化气。因此平时饮食需忌盐。盐味咸,入肾,最泄肾气。盐能泄出肾中所藏的元气,元气被过度调动,当然会觉有力。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过于食盐是妄泻肾精,不利于养生长寿。因此忌盐对于肾病患者尤其要紧。

肿瘤宜扶正补元气

肿瘤晚期且已扩散,病人骨瘦如柴,食欲不振,此时医者切不可心存一丝关于肿瘤的概念,只可看成是虚损,宜扶正益气、健脾和胃。孜孜汲汲,唯在补虚。可选四君、六君、二陈、保元之类汤方加减,徐徐调中,补益元气,病人面色渐觉红润,食欲恢复,体重增加,方为对证。滥用攻伐,恐正气愈损,预后愈不良。

不少西药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开始服用,就不可随意停药,否则病情会立即反复,且伴有伤肝伤肾的毒付作用。所以说,服西药有如上贼船,上了就不能下来。慢性病患当谨慎服药,否则,拆东补西,病不见愈,反受其害,得不偿失。分析其原因,西药属单一纯粹化合物,不存在于自然界,作用霸道,伤害人体元气。

6

如何保护元气?

灸法最能扶阳固本、祛邪复正

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地中海贫血等病多属虚劳,即需用灸,且非重灸不能健其脾肾、补其气血、祛其病邪。对于此类病症建议用瘢痕灸,以五脏俞、足三里、元关诸穴为主。此法可调补元气,对于因五脏匮乏、元气不足而导致的五劳七伤、诸虚百损等皆有莫大助益。灸法最能调动肾中元气以祛除病邪、修复病灶。对于大病重病患者,若适于用灸,建议用瘢痕灸,这样效果更好。灸后脓水淋漓,这是元气发动以祛除病邪的反应。若遇正虚或邪甚,则灸疮持久难愈,即使愈后仍会在结痂处留下红晕,此亦属元气被激发的反应。唯灸疮发出后需注意忌口,并需按法调养,以提高疗效


日常生活中保护提高自身元气

养生保健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养生的目的无疑就是强健身体、延年益寿。而元气是人生活活动的本能,也是生命的根本所在,它与人的健康疾病、衰老长寿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气十足,人之轻病可不药而愈,重病可配合药物战神疾病,如果元气衰败虽有小治疗但亦难免死亡。由此可见元气的强弱关系着生命的健康。元气来源于先天父母,靠后天水谷精微滋养,想要保养元气,免生疾病,那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保养。


1、天人合一 调于四时

中医认为,人要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学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应。人的健康长寿,是不能违背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适应四季寒、热、温、凉外,还要注意避其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更要注意防范反常之气,这种季节气候大气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时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气致病,首先应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等,同时更要心理舒畅,无杂念妄想,勿劳心神,保持机体元气抗病功能。这些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或体弱多病之人,更为重要。这也叫调于四时,和于人体。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情志安宁 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生命活动,贵在气血通畅,所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便是中医治病的大法。影响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宁。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气血运行逆乱。据统计,长寿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温和、开朗、乐观的性格。中医学将人的情志区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过就要情志不宁,损伤人体元气和功能。七情又分别与人体五脏各有所关,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如过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疏泄条达和动升的生理功能失调,肝气郁而化火上逆,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气郁滞日久,又可导致机体有关脏器的关系失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出现胃病。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宁而引起的。可见情志和人体生命健康关系多么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宁,是中医养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3、动静结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可强筋壮骨,增强机体功能,使人健壮。但活动锻炼,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如锻炼活动时,心神不静,胡思乱想,反而促使气血紊乱。只有形神合一,相互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气充足,健康长寿。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等,无一不是既要形体活动,又要思想入静,达到形神合一的。可见运动锻炼,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养生之道的重要环节。

4、饮食有节 保护脾胃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须依赖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无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输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故养生十分强调重视保护脾胃。实践证明,长寿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饮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时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体元气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汉末名医张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损伤,可来自多方面原因,如气候的突变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饮食方面,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腻之品,或过饥过饱、饮酒过度等,均可损伤脾胃。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亦指出:“脾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饮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时、定量、定性,早饭宜吃好、午饭可吃饱、晚饭要吃少,保护好脾胃。
中医对食品种类亦非常重视。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说明人以米、麦、谷、豆等类为主食,再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少吃为益,多吃些蔬菜以补充饮食。现代科学对人体营养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细粮搭配,吃饭宜七八分饱,不甜腻,多食蔬菜,适当吃些水果、瘦肉、蛋类、鱼虾等品,保证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中医养生还有食疗、药膳等,可适当选择。

5、益肾固精 全真养形

肾脏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中医学称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盛,可使人精气充盛,生殖力强,思维敏捷,筋骨强健,耳聪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历代中医学家都主张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重点。有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聋、眼不花、发不落、齿不脱、精力充沛,都与肾固精足有关。相反也有人年不过花甲,却未老先衰。造成肾精亏虚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且易造成肾亏的是青中年时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不知养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时期不知固肾养生,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年老不衰,青中年时期就要房事有节,清心寡欲,注意益精固肾。
中医学养生之道,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想达到精、气、神充沛,既长寿又健康,难度虽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个方面,是完全能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元气   伤损   长寿   形神   阳气   中医学   脾胃   肚脐   气血   先天   中医   人体   饮食   生命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