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化痰、攻痰方剂的鉴别应用(上)

一、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制半夏150g,橘红150g,白茯苓90g,甘草45g。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7片、乌梅1枚,水煎服。

现多改为汤剂:
处方:半夏9g,橘红9g,茯苓6g,炙甘草3g。乌梅有时用,也有时不用。

本方为治一切痰湿的基础方。

主治痰湿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逆、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头眩心悸、舌苔厚腻、脉滑等症。
方中以半夏燥湿、降气、调中、利痰为主药;气滞则生痰,故用橘红行气和中为辅药;湿盛则生痰,故以茯苓利湿为佐药;更以甘草和中健脾为使药,加生姜之辛,以助陈、夏之利气化痰,加乌梅与甘草酸甘合化生阴,以防燥药之过燥。共成和中行气、化湿除痰之剂。

中医认为痰之本为湿。湿聚而停留则为水,湿不能气化则为饮,饮似痰而稀,可因气化不利而停滞,湿受气火之灼,可被煎灼变稠而为痰。所以前人说“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为其本也”。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证百出。

简言之,痰在肺则咳嗽,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忡,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等等。对这些病症,均可灵活运用除痰之剂以治之。

本方加黄连6g、栀子6g,名连栀二陈汤,可用于治疗胸膈中有热痰,令人呕吐,吐物味苦等症。加砂仁5~6g、枳壳6~9g,名砂壳二陈汤,可用于痰盛气滞而胸腹胀满,功可行痰利气。加炒枳实9g、瓜蒌20~30g、炒莱菔子9g、焦山楂9g、焦神曲9g,名加味二陈汤,主要用于食积痰盛。加苍术6~9g、枳壳9g、片姜黄9g,主治痰气上攻、眼目肿胀,以及嗜酒之人手臂肿痛麻木等症。

二陈汤加胆南星9g、炒枳实9g,名导痰汤,功能燥湿豁痰,行气开郁,用于治疗顽痰胶固、头眩脘闷、呕恶少食、坐卧不安、痰盛晕厥等症。

再加片姜黄9g、木香6~9g,用于治疗痰饮流入四肢、肩背酸痛、沉重、手足疲软、乏力等症。再加木香6g、香附9g,用于治疗痰气结滞、胸脘满闷、咳逆上气等症。

二陈汤加枳实6g、竹茹6g,名温胆汤,功能清胆和胃,除烦止呕,主要用于痰气互阻,久郁化火,火热扰心而虚烦不眠,或大病之后,胆虚气寒,疏泄不利而致的痰涎不化而胃胀少食、苔腻脘闷等症。

二陈汤加杏仁5g、白芥子3g,名六安煎,主治风寒咳嗽、痰多不易出、胸闷气滞等症。

二陈汤加炒枳实6g、竹茹6g、胆南星9g、菖蒲6g、远志9g、党参6~9g(气实者可不加),名涤痰汤。功能化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之舌强不语、神蒙错乱、手足不遂等症。

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气郁、痰结蒙蔽清窍发为失语之证。举例如下:

何某某,男,40岁。因生气而两夜未睡,就诊前1天下午突然不能说话,自觉听力减退、头晕、头胀痛、胸闷、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诊断为痰迷清窍之证。

治法:豁痰开窍。

处方:陈皮6g,半夏9g,茯苓12g,枳实9g,竹茹9g,菖蒲9g,郁金9g,胆南星6g,生龙牡(先煎)各15g,3剂。追访时说,取药回来,服了1剂即会说话,又服2剂即痊愈。

还曾用本方加理气药治疗梅核气,举例如下:

胡某某,男,34岁。1周来咽部有东西堵感,如有虫子在里面,常欲咽唾把物咽下或吐出。经耳鼻喉科检查正常。小便黄,胃胀如气囊隐痛,微有呕恶,舌苔白,脉细滑。

诊为痰气凝结所致之梅核气。

治以理气化痰。

处方:陈皮9g,半夏9g,茯苓9g,厚朴6g,苏梗6g,全瓜蒌30g,麦冬9g,玄参9g,枳壳9g,共服6剂而痊愈。

总之,二陈汤是除痰剂的最基本方剂,经过历代医家加减变化,又发展出了许多除痰方剂,前面已有一些举例,还有不少由此方变化出来的方剂,不再一一列举,读者可以一隅反三地去学习。

后面要讲的是明代医家张景岳先生根据二陈汤化裁出的两张方剂,因为应用较广,效果较好,故特做专门讲述。

二、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

处方:当归6~9g,熟地9~15g,陈皮5g,半夏6g,茯苓6~9g,炙甘草3g,加生姜3片,水煎服。
此方既是二陈汤加当归和血养血而益心肺,加熟地滋肾水而润肺金,又是六君子汤去参、术加归、地而成,故名金水六君煎。

本方主要用于肺肾虚寒,水湿上泛为痰;湿痰内盛,咳逆多痰;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舌苔白厚腻,脉滑等症。

金水六君煎创既滋阴又化痰,治痰盛咳呕而肺肾不伤之法,临床用之确有良效。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虚不化之痰浊壅盛、呕逆腹泻等症,金水六君煎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浊内盛、咳嗽痰多之证。

但如脾虚多湿而大便不实者,可去当归加炒山药9~15g;如痰盛气滞留胸膈不快者,可加白芥子3g;如阴寒内盛而咳嗽不愈,吐白稀痰者,可加细辛3g;加兼寒居半表半里,而寒热往来者,可加柴胡6~9g。

我曾用此方加生地、藕节炭、白茅根、旋覆花、白及等,治愈肺肾两虚所致的支气管扩张症,咳痰多,且痰中有血者,具体药方如下。

处方:当归炭6g,熟地9g,生地炭20g,半夏10g,化橘红10g,茯苓15g,紫菀12g,藕节炭30g,枇杷叶12g,旋覆花(布包)9g,白及9g,炒苏子10g。共服18剂而痊愈。

三、苓术二陈煎(《景岳全书》)

处方:带皮茯苓12g,生晒术3g,淡干姜(炒)1.5g,广陈皮6g,泽泻5g,姜半夏9g,猪苓5g,清水炙甘草1.5g。水煎服。

此方也是从二陈汤发展而来的,其健脾利湿的力量大于二陈汤,且能温脾化气。脾胃虚寒之人,中湿容易停滞,往往出现腹泻便溏、胃气呆滞、小便少、四肢懈怠、精神疲倦,或咳嗽吐稀白痰等症。以此方治之,最为适宜。

方中以白术、半夏为主药,二苓、泽泻为辅药,陈皮、干姜为佐药,甘草为使药,共成健脾化痰、温中疏滞、化气利水之剂。

与金水六君煎比较,本方偏重于温脾胃、化气利水而祛湿除痰。金水六君煎则偏重于补肺肾以助水之化源而祛湿除痰。

我曾用本方(用量稍加大)加桂枝6~9g及生麦芽、广木香等,用于治疗西医诊断的胃肠神经官能症一类疾病。举例如下:

女,42岁。多年来食纳不好,腹中常有似流水声辘辘作响的感觉,口干不欲多饮,腹部有时发胀,有时似坠,但都不严重,长期睡眠不佳,有时心慌心跳,四肢乏力,喜暖,倦怠神疲,轻度咳嗽,吐白稀痰。体重渐渐下降,头部似发沉面欠清爽,大便有时1日2次,有时1次,不成形,小便少,舌苔略白水滑,脉象沉滑欠有力。曾经住过几家大医院做各种检查,均未发现阳性所见,诊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做对症处理,效果不佳,故请我会诊。

诊为中焦虚寒、脾不健运之证。中虚水湿不化,上则为稀痰而致咳,犯心而为心悸失眠;在中则为水饮而走肠间,影响水谷精微的升化;下则关门不利,气化无权而尿少。后天失养,故日渐虚疲。治宜温健中焦,利湿除痰,佐以安神之法。

处方:生晒术6g,带皮茯苓12g,陈皮6g,桂枝6g,淡干姜3g,泽泻15g,猪苓12g,姜半夏9g,清水炙甘草1.5g,生麦芽9g,广木香5g,香附6g,远志9g,炒苏子9g,杏仁9g。以此方随证加减共进50余剂(有时加党参5~9g,有时加土炒白芍6~9g,有时加吴茱萸3~5g等等)而痊愈,上班工作。

我们通过对从二陈汤加减化裁出来的许多方面的学习,深深体会到中医学中方剂的组处配伍、加减化裁,实是一门理论深刻、涉及面广、出神入化的重要学问,必须深人学习中医理论,掌握辨证论治,才能真正体会到方剂灵活运用的深义。

四、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处方:姜半夏45g,胆南星45g,橘红30g,枳实30g,杏仁30g,瓜蒌仁30g,炒黄芩30g,茯苓30g,共为细末,姜汁糊丸如绿豆大。每次服6~9g,温开水送下。现在均把此方减量,作为汤剂服用。

此方为治热痰的常用方,功能清热顺气,化痰止咳。主治咳嗽,痰黄稠黏难出,痰热内蕴,气急呕恶,胸膈满闷,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此多属气郁化火,或偏食肥甘,嗜饮酒醴,酿生内热,灼津成痰而致。故以胆南星清热化痰为主药;黄芩、瓜蒌仁清热降痰为辅药;陈皮、枳实顺气除痰,茯苓健脾渗湿,杏仁肃肺降气(二药体现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半夏燥湿化痰,共为佐使。而组成清热顺气、降火消痰之剂。

本方重点在于清气、顺气而达除痰之目的。因为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痰随火而升降,故治痰必降火,治火必顺气。半夏、南星可燥湿气,黄芩、瓜仁可平热气,陈皮可顺里气,杏仁可降逆气,枳实可破积气,茯苓可行水气。水湿火热均为生痰之本,人体之气亢则为害,气亢为火,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各安其所归,所以化痰必以清气为先,故本方名清气化痰丸。

本方与苍附导痰丸(苍术、香附、陈皮、茯苓、枳壳、半夏、天南星、炙甘草)比较,前者功在顺气清火,使火降气清而除痰止咳;后者则功在行气导痰,主治妇女形肥体胖多痰,痰湿阻滞经脉,使月经不调而久不受孕。

本方与景岳化痰丸(胆南星、半夏、礞石、枳实、麝香、朱砂)相比,前者功在清热化痰以清顺火热之气而化痰止咳;后者则功在清热化痰、镇惊开窍而安神,主治小儿痰热壅盛、喉中痰鸣、惊风抽搐等症,药力迅猛,只宜临证选用,不可久服,且久病虚证的慢惊风忌用。

本方与竹沥达痰丸(半夏、橘红、白术、大黄、茯苓、黄芩、甘草、人参、礞石、竹沥、生姜汁、沉香)比较,前者主治气火蕴热、灼津为痰、痰热壅盛而致的咳嗽、胸闷、痰稠厚难出,功能清火降气而除痰止嗽;后者主治实热老痰,蒙心则癫狂、惊悸,入肺则痰稠难出、咳嗽、胸闷气急,功能运痰从大便出而不损元气。

诸方虽然都是治痰,却各有巧妙不同,学者宜深思。
在农村巡回医疗时,曾治一小男孩,神昏抽搐,体温不高,口中吐白泡沫很多,如吹小肥皂泡。经用竹沥达痰丸方,加菖蒲、远志、全蝎、蜈蚣、钩藤而取效。

五、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炒苏子(打碎),炒白芥子(打碎),炒莱菔子(打碎),或用同量,或依据证候所需而各选君药而加减用量,水煎服。

此方主治老年人中运力弱,湿滞生痰,或兼生气,痰壅气实而痰盛喘咳,胸闷懒食,舌苔厚腻,脉滑有力之证,故名“养亲”。老年人气虚而喘者则忌用。

方中紫苏子降气,白芥子除痰,莱菔子消食兼降气。三药合用,气降则痰消。气逆不顺为主症者,可用苏子为主药,用量为9~10g,余药和减。食滞为主症者,可重用莱菔子为主药。痰积为主症者,可重用白芥子为主药。但三药皆为行气豁痰之品,用之太过则恐伤正气。故药后诸症皆平后,则宜转入治本之方,或加调补之品,以免过服而伤中气。

前人对此方治标、治本有不同看法,兹择录以供参考。吴鹤皋说:“治痰先理气,此治标尔,终不若二陈汤能健脾去湿,有治本之功也。”李士材则说:“治病先攻其甚。若气实而喘,则气反为本,痰反为标矣。是在智者神而明之。若气虚者,(本方)非所宜矣。”

我把此方与二陈汤相合,再加麻黄、杏仁,命名麻杏二三汤,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肺失宣肃,气逆作咳,痰白而多之证,有良好效果。在临床上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感冒咳嗽等,表现为风寒痰盛病证者。经验方如下。

处方:炙麻黄(表证未解者用生者)5~9g,杏仁9g,化橘红9~12g,半夏9g,茯苓12g,炙甘草(或不用)1.5g,炒苏子9g,炒莱菔子9g,炒白芥子6g。咳甚者加紫菀12~15g、杷叶12~15g。每收良效,请试用。

本方主要用于实证,其主证特点为“气实痰盛,胸闷懒食”。如果是虚证(咳嗽已很久,痰很少,舌上无厚苔,气短心慌,脉无力,食思缺乏,四肢倦怠,言语声低等),则非本方所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南星   金水   汤加   莱菔   枳实   顺气   舌苔   半夏   芥子   橘红   陈皮   茯苓   方剂   甘草   杏仁   处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