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积累出的80条临证心得(下)

51.一产后病患者,系剖腹产,产后腹胀,经西医检查,为继发性肠梗阻。经会诊,发现两个特征:一是吐痰清稀量多;二是腹虽胀,无明显拒按,鼓肠较剧,微热。拟方二陈汤加莱菔子、大腹皮、柴胡、桃仁、益母草等,服后即减轻。又治一例产后鼓肠,审证系瘀血,拟归、芎、桃仁、乳、没、腹皮、台参,亦治愈。因无明显寒热,故药亦不用温凉之品。总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用药恰如其分,自然见效。

治法撮要

52.治病必须找到其根源,不能头痛医头,足痛医足。如一人舌质红,用滋阴之法而不愈。诊之脘腹拒按,并无其他阴虚症状,以消导之法即愈。一月经闭止者,曾用大承气而愈,一神昏谵语者,亦以承气而愈等等,均是认定病因均在肠胃,所以取效的。

53.对一个症状的治疗,必须了解它的产生原因。如治疗发烧,不能单纯退烧,要了解烧是怎样发生的,如系表热,则予解表即愈,如系阴虚,则必须滋阴才会取效。假如一味地退热,不究其原因,就达不到治愈的目的。《内经》言:“治病必求其本”,即是这个意思。

54.治病要结合病机,关注病变趋势。病情向纵深发展者,可以阻截之;向愈的阶段,可以诱导之。如肝炎久治不愈,即有向肝硬化转变的趋势。为什么会硬化呢?因津液受伤,脉络阻滞的结果。如何阻截呢?滋阴养血通络等法是也。考虑其肾虚者,更当滋肾,当然亦须避免色欲,戒酒,以免重伤其阴。

55.治病当结合气候环境不同而施治。例如在久旱无雨的干燥气候下,明明需要宣透,但用药就不能过分温燥;反之,在淫雨缠绵的湿润气候之中,纵然需要滋阴,用药也不必过度濡润,否则对于疾病是有害的。

56.表证,遇有表寒、表热不明显,或似是而非之际,用药宁可偏其凉而不可偏其温。

57.温病邪在卫分的主要治法是辛凉解表,但在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舌苔白、口渴不甚的情况下,亦有用辛温解表的时候。例如春温之用荆防解表汤,阴暑之用三物香薷饮,凉燥之用杏苏饮等。

58.表证汗解是千古不易的定法,但不管内部有无兼证,片面地进行发汗,不但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有汗不出或使病情加剧的可能,所以发汗之法也必须根据一定法则,不是随便使用的。

59.伤寒病愈后气虚津液未复,余热未尽,而有喜冷、少气、欲呕等现象吋,最忌一般温补药品,如人参、黄芪等药。因为这些药品虽能补虚,但不能清热,最易留邪为患。

60.伤寒病解后,周身发热,汗出即解,须臾又热而汗,如此多次,汗出如洗,目上窜不露黑睛,寒热往来,气喘,怔忡,气虚不足以息,以及左脉微细,按之即无,乃肝胆虚极,肝风将动,元气欲脱之证,药重用山萸肉30~60克,方用来复汤。

61.治内伤时要考虑到有无外感,治外感时要考虑到有无内伤。如有夹杂,要考虑其孰轻孰重,孰宾孰主,治法上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兼顾。只有辨清夹杂,审清其主次量比,对症下药,才能得当。

62.甘温除大热,其热为内伤热,而非外感热,内伤与外感之区别,均可作为其鉴别的依据。又,甘温所除之热为虚热,而非实热,其脉象以虚而大为特点,手心烧(应与阴虚、停食之手心热相区別),伴有倦怠(须与清暑益气汤证区别,从时令上区别)等特征。须综合分析,细心体会,方不致误。

63.滋阴剂应用一个阶段后,须回头用补阳之法一二次,然后再继续用滋阴,则阴复反能增速。同理,回阳剂用一个阶段之后,改用滋阴剂一二次,再接着用回阳之法,则阳升更旺。此阳生阴长、阴阳互根之意也。

64.热自足直冲股内,上入腹中,为肾经火旺证,治宜滋肾丸或知柏地黄丸。

65.气有余便是火,故理气可治火证。

66.眼花,两目干涩,属肝伤血少证者,治宜和肝养血,方取逍遥散。

67.高血压,肥人,可考虑痰的一面。遇有热象,用寒药而无好转者,应考虑滋阴的一面。肺气清肃,肾水充足,方能涵木,肝火之逆自可好转,故治之之法,当滋肾水、平肝木、利肺气。便秘者,须兼泻法,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之品。

68.治痢久滑脱,脱肛,虽有脓血,但无里急后重者,治宜温中补虚、涩肠止泻,方用《局方》真人养脏汤,很有效。但对初期之痢,不宜早用补涩,应推荡之,同时要注意表证之有无,如有表证,必须先解表。治白痢须从气分用药,治赤痢须从血分用药。

69.脉与证不合,而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中绞痛剧烈者,委中、曲池放血,放十宣,很有效。

70.痹证当早治,不当迟治,迟则易成为入脏之死症。

71.痹证初起,三气未行热化者,仍按治三气之法治之。治行痹,以散风为主,御寒利湿辅之,再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以散寒为主,疏风燥湿辅之,再参以补火之剂,盖非大辛大温之品,不足以释其凝寒也。治着痹,以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仍不可缺,再参以补脾补气之剂,因脾强可以胜湿,气足自不顽麻。

72.痹证失治,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又当于通经活血疏散邪滞剂中,再参以降火清热豁痰之品。

73.治痹总以通经活血、疏散邪滞之品为主,随所感之气、邪之轻重及见症之寒热虚实,而加以对证的药品。

74.虽云痛无补法,然病久痛,伤及元气,非补气血不可。参芪术地,随证用之,不必拘于痛无补法。

75.初潮提前属先天禀赋薄弱,血未充盛。气不摄血者,用人参养荣丸。

76.产妇乳头生疮,汗出疼痛难忍者,名垢乳,用鹿角9克,甘草3克,共为细末,用鸡子黄和之,置铜器内炙热,敷于乳头并固定,每日2次。

77.治产后青肿,以干漆、大麦芽等份为末,铺于青瓦中,干漆一层,麦芽一层,如此重复至满,盐泥封瓦,煅赤。研末,酒送服6克,并治产后诸证。

78.产后血晕预防:妊娠五月、七月服安胎饮,至八月、九月再加大腹皮、黄羊脑,元气虚弱者服八珍汤,临产服保生无忧散,或预烧红炭投醋内置产床,以醋涂口鼻。

79.久病有邪者正必有虚,不攻其邪正气必伤,故攻邪为治久病邪实者之要法,然攻之太过则正必不支,故攻邪时应务求其缓。如气虚而有风邪外客之久病者,欲用防风3克时,只可用至0.6~0.9克;大便秘结者,若欲用大黄9克时,只可用至1~2克。否则非但邪气不除,亦且正伤,病邪难除耳。所以,治久病邪实者,只可求其缓。

80.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故湿邪为病在妇科可见带下量多,经前泄泻,经前后浮肿等。湿证与热证兼见者为湿热证,其治法为清热除湿,分别湿与热之轻重主次不同,清热除湿偏重不同。除湿有健脾燥湿、温阳化湿、利水渗湿之分,温阳化湿为寒湿证治法,然对于湿热证之湿邪偏重者,以祛湿为主,清热为辅。祛湿之中温阳化湿不可或缺,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况清热药必寒凉,而温阳化湿则有助于湿祛从速,并可防寒凉太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大腹皮   痹证   燥湿   外感   津液   寒热   寒凉   桃仁   滋阴   主次   呕心沥血   内伤   元气   产后   有无   气候   心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