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医杨少山擅治脾胃病,学术经验概览

一、用药轻柔,顾护脾胃

脾胃者,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矣。《医宗必读》云:“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脾胃属土也,生万物而法天地,治中央,为人身之枢纽,灌溉四旁。老年患者常有多个脏腑功能衰减、易正虚邪实的病理特点,使得诊治疾病头绪繁复,难以入手。因此,调理好脾胃,疏通一身之枢纽,是治疗老年性疾病成功与否的关键。良药下咽,胃即纳之。若脾胃虚弱,不但不能操纵使药行,反而会使服下之药不治已病反生他病,所以有“脾胃亏损药不运,纵有名医陷入坑”之说。

杨老临证时注重顾护脾胃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慎用苦寒伤胃之品,即使必须要用也比常用量偏小;其二,泻实补虚均不忘顾护脾胃,常常在方中加入炒谷芽、炒麦芽、炒神曲等健脾消食之品,以助其健运。

二、药味难服,调之以甘

中药汤剂大多味苦,气味难闻,口感较差。若老年患者脾胃功能不好,或需长期服药,药味难服,常常会使脾胃更伤,甚至出现服药后即感恶心、呕吐、食欲更差等一系列问题。杨老认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使胃能纳药,因此,在处方用药时尽可能选择一些性味甘淡或纯正之品。另外,在药味剂量搭配上,尽可能突出甘味药的剂量如炙甘草、九制陈皮、金橘饼等,以胃能纳、脾能运为第一步,不求速效,先巩固好脾胃,为进一步治疗打好基础。

杨老曾治一位患者,呕吐腹泻不止,四肢冰冷,舌红、苔少,诸药不纳。他取乌梅丸化裁,重用乌梅、炙甘草,而黄连、黄柏、干姜等药只用几分,再以灶心黄土煎汤代水熬药,缓缓送服,突出酸甘之味,患者喜纳药而获效。此案值得学习和体会。

三、运补兼施,动静结合

杨老认为,老年脾胃病纯虚者有之,但多为虚实夹杂,即使属纯虚证,治疗时也不可妄投补剂,否则可致气机壅滞,而生中满、溏泻变证。用药应运补兼施,动静结合,方可补脾而不碍运,攻邪而不伤正。如在补气养血滋阴之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当归、阿胶、熟地黄、麦冬等药中,适当佐以运脾、消导之茯苓、陈皮、制半夏、麦芽、神曲等,在理气导滞运化方中,又佐以补养脾胃之品,以防其耗气伤阴。只有补中寓消,消中寓补,动静结合,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四、老年脾胃病用药禁忌

1.防苦寒败胃 苦寒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的作用,若属胃火蕴结而致脘痞呕逆,阳明腑实之腹胀便秘,正宜用苦寒的黄连、大黄之属,以清胃降逆,泻热通便。左金丸、泻心汤、三承气汤则为常用之剂,但用苦寒须谨防苦寒太过,败伤胃气,化燥伤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故仲景在小承气方后注“若更衣者,勿服之”,大承气汤后注“得下,余勿服”。杨老认为临床上如遇脾胃有热者,清热不能过用苦寒药。如应用大黄、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草等苦寒之品时要特别小心,应注意时时顾护胃气,防苦寒败胃可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等清热而不伤胃之品。如舌质红、舌苔黄腻之湿热为患者,可用茵陈配伍法半夏、藿香、佩兰、白蔻仁等芳香快胃之品,以助药力。

2.忌辛散耗气 辛味药物善走散,一般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若属脾胃气滞、血瘀、湿阻、食滞之证,用之虽然对证,但过用、久用、重用则辛散过度,必然耗伤正气。而胃气虚、胃阴虚之证,就更忌辛温香燥之品,非但耗气,更能伤津。杨老认为于辛散药中适当配伍酸敛药,可除辛散耗气之弊而专事行气之功,他常以广木香、春砂仁、台乌等辛散药配合白芍等酸敛之品。如出现血虚、血瘀之证需要补血、活血时,杨老也少用当归,认为当归太过辛散,即使要用,也要与白芍配合使用,以防当归辛散太过而耗伤气血。

3.慎甘温滞中 甘温可补脾气,但太过甘温则易滞中。杨老认为在甘温药中可少佐行气药以消滞。他常用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方中配升麻、柴胡以升举清阳,陈皮以理气助运;升阳益胃汤中加羌活、防风以鼓动胃气;异功散用陈皮以理气健脾;六君子汤中用陈皮、法半夏以健脾理气化痰;七味白术散中用木香以行气导滞;参苓白术散中用砂仁和胃醒脾、理气宽胸;归脾汤中用木香健脾理气等。杨老以上用药方法均深得脾胃用药须补而勿滞之奥妙。

五、补脾健胃,醒字当先

老年患者易脾胃受损,气机不畅,湿邪内聚,往往有脘腹胀满、进食无味、纳呆纳差等症。虽然健脾和胃除湿等治疗较为稳妥,但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在治疗上述疾病时若以醒脾为关键,则可较快恢复患者的食欲,从而提高疗效。杨老在处方时常取炒香瓜仁、炒香枇杷叶、九制陈皮、金橘饼、玫瑰花、代代花、甘松、绿萼梅等清香灵动之品。如其自拟的醒脾流气饮,以冬瓜仁、九制陈皮、玫瑰花、甘松、白蔻仁、乌梅合方,用以治疗老年脾胃疾病,多获良效。

江南名医杨少山治脾胃病常用药对整理

一、党参配白芍打底方

党参味甘性平,有健脾益气、补生津之功,是杨老治疗脾胃病特别是慢性脾胃病中最常用之药。杨老曾说:治慢性病若懂培土一法,常可峰回路转,得心应手。他认为慢性脾胃病的病因多为脾气亏虚、无力运化,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病日久,病人气血多不足,因此治疗慢性脾胃病需以扶正为主,不可一味攻伐。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木不疏,则最易横逆犯脾胃而发为嗳气、胃脘疼痛。白芍柔肝和血、缓急止痛,配伍党参,最适用于肝气犯脾、久病胃痛之症。临证中,若病人纳食不馨、大便溏薄,杨老多加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炒白扁豆增强健脾化湿之功;若病人口苦嗳气、大便不调,杨老则多加柴胡、香附、郁金、佛手片增强疏肝理气之力。

二、槐米配无花果愈溃疡

槐米即槐花未开之花蕾,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之功。《本草纲目》中记载:无花果气味甘平,主开胃、止泻痢、治五痔。两药均为植物之花果,质虽轻味却厚,杨老认为两药都有促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愈合之功,两药相合而用效果更佳,且二者均入下焦,有止血之功,尤适用于溃疡伴出者。

三、八月札配九香虫治胃痛

杨老认为:胃痛者纯虚者有之,但多为虚实夹杂,其中实证以气滞、血瘀者多见气滞作痛者,柴胡疏肝散主之。但有胃痛日久、缠绵难愈者,病多已入血分,加八月札、九香虫愈之。八月札性平,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九香虫味咸性温,《本草用法研究》中述其“能理滞宣胸膈,咸温之物又能流通血脉耳”。两药相合而用,共奏理气活血止痛之效,但两药性偏温燥,用量不宜过大,以不超过15g为宜。

四、代赭石配姜半夏降逆气

嗳气一证,在慢性脾胃病中很常见。杨老认为此证的病因病机多责之于肝胃气机不和,治宜左金丸加紫苏梗。但临床上也有嗳气顽固不除,甚则呕吐难止者。遇此,杨老多投代赭石合姜半夏,每每获效。其中代赭石质重苦寒,能平肝降逆、凉血止血;半夏性味辛温,能消痞散结、降逆止呕。两药相伍,一寒一温,一入血一入气,药专力宏,能通降肝胃上逆之气。

五、葛根配乌梅止泄泻

目前临床急性泄泻多归于肠道门诊,求助于中医者多为慢性泄泻或腹泻后脾胃功能失调。杨老认为慢性泄泻虽有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之分,但证型之间多相互错杂,而成本虚标实、中寒下热之证。在治疗上杨老多投升阳止泻之葛根,配伍敛阴涩肠之乌梅,两药一升一涩,阴阳相用,有升清生津止泻之功,投以慢性泄泻病人中常可一剂知二剂己。

医案一则

吴某,女,41岁,工人,2011年3月15日初诊。

现病史:半年前始中脘胀痛、嘈杂不舒,日渐加重,现症见嗳气胸闷、口苦纳减,二便正常,查见舌红苔薄白,脉弦。3月11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幽门螺杆菌(-)。

中医辨证:脾胃不和。

治则治法:健脾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四君子汤合左金丸加味。炒党参15g,杭白芍15g,炙甘草6g,制香附10g,佛手片6g,炒川黄连3g,吴茱萸2g,紫苏梗10g,乌賊骨15g,煅瓦楞子15g,槐米15g,无花果15g,绿梅花10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佩兰10g,大枣1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胃胀减轻,胃纳好转,时有胃痛,胸闷较舒,舌红苔薄,脉弦,脾胃功能渐调。原方去制香附、佛手片,加八月札10g、九香虫10g、川楝子10g、延胡索6g,继用7剂。

三诊:胃痛减,大便成形,效不更方,守上方14剂巩固疗效而收功。

按:脾胃同为后天之本,需协调而用。杨老在临证时始终强调和法为先,分清标本虚实辨证施治他对于药对的配伍组合和临床运用都有自己独到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脾胃   乌梅   赭石   白芍   半夏   白术   党参   陈皮   苦寒   黄连   当归   江南   甘草   胃痛   名医   老年   患者   学术   经验   杨少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