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陆羽,字泓渐,湖北天门人。在世界茶史上,不管是喜欢喝茶的人普通消费者,还是精研茶学文化的资深研究者,又或是茶行业从业者,都绕不过这个伟大的名字。就像国人在学习古代诗词文学时,永远也绕不开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唐宋八大家”一样。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在其21岁时,更是踏遍南方名山大川,寻茶问道,历时26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这本书系统的解释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可以说凭一己之力,将普通的茶事活动提升到茶道文化的高度,为后世名扬四海的茶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陆羽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茶圣。但纵观陆羽之一生,却是波澜坎坷,就像一片冲水入杯的茶叶,起伏飘荡,旋转浮沉,好在最终得到善报,光华四射,芳香溢室,成就一盏世上最好的茶汤。从父母遗弃的孤儿到庙里的杂役,从戏班的丑角到勤奋的门生,从皇帝诏拜的才子到游戏人间的隐士,从游历山川的寻茶人到隐居苕溪的著作者,陆羽一生何其多姿多彩,也正是这种智慧才华和人生阅历,才成就一代茶圣。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一、从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到不愿落发的寺庙杂役

不管是《新唐书》还是《唐才子传》,又或者是陆羽自传《陆文学自传》,都没有关于陆羽父母家族的确切记载,就连陆羽这个名字,也是等自己稍大时以《易经》占卦所得。换句话说,陆羽到底姓甚名谁,家住何处,无人知晓,只是被父母抛弃的无名无姓的可怜儿。至于为什么被抛弃,从历史资料分析,我们推测大概是父母嫌弃其相貌丑陋。《陆文学自传》云:“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陆羽不仅相貌丑陋,长大后还兼有口吃。这种外形特征,即使放在今天,也招人嫌弃,何况是重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公元735年,竟陵(今湖北天门县境内)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路过西门外的一座小石桥,巧遇被父母遗弃在那里的孤儿陆羽。许是我佛慈悲,禅师不忍相貌丑陋、衣衫残破,被寒霜冻得瑟瑟发抖的小乞儿饿死街头,将其带回禅寺收养。在龙盖寺,陆羽由僧人抚养长大。虽然寺庙清苦,粗茶淡饭,但好歹衣食无忧。原本按照常规的命运轨迹,陆游将剃度成僧,从此青灯古佛,了此残生,或许默默无闻,或许成就一代高僧。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但尘缘未了的陆羽并不愿削发为僧,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其时,正直儒释道三家并行时代。用现代话说,三教正处于争夺市场的关键时期。所以智积禅师听到陆羽不愿皈依佛门后很生气,就派他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希望通过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让他醒悟回头出家做和尚。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于是陆羽开始了对命运的抗争。他无意中获得张衡《南都赋》,无纸写字,默念有余,以竹枝在牛背上练习写字。老禅师见放任其在外,实属不智,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于是又把陆羽 抓回来,关在寺庙里,不准其外出,“令芟剪卉莽”,而且旁边时刻有人看管。但即使在这样的严密看管下,也没能让陆羽屈服。12岁时,陆羽趁人不备,偷逃出寺,从此踏上了寻茶问道的第一步。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二、从才华初现的优伶到邂逅贵人的书生

公元745年,陆羽从龙盖寺逃出以后,年仅12岁。为了养活自己,陆羽跑到一个戏班里学习演习。众所周知,戏剧发展到唐朝中期以后,已经成为一门专业的艺术形态,出现了质的飞跃。唐玄宗李隆基酷爱戏曲,不仅请专人教习舞姬学习,并且请当时的名人雅士编撰戏剧,像李白、贺知章等人都曾经写过梨园戏。所谓上行下效,因此民间的梨园戏班非常兴盛。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陆羽虽然相貌丑陋,而且有口吃之嫌,但毕竟为人幽默机智,擅长扮演丑角。再加上小小年纪就已经展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撰写出笑话书《谑谈》三卷,因此在戏班中颇受重视,并且遇到了他一生中的第二个贵人,如果说将他捡回收养的积智禅师是第一个贵人的话。公元746年,也就是唐朝天宝5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看戏过程中,看到了陆羽与众不同的表演,并且深深为此而吸引。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在李齐物的推荐下,陆羽跟随隐居的邹夫子学习儒学。在系统学习了7年之后,陆羽下山游学,偶遇被贬到竟陵司马的原礼部郎中崔国辅。可以说崔国辅是他的又一贵人。正是在崔国辅的帮助下,两个人经常结伴出游,谈论诗词文化,品茶见水。这是陆羽自幼年在龙盖寺煮茶以后,再一次与茶结缘。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四处游走之间,不知不觉中将陆羽的人生境界和视野大大开拓,从此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从现有的文件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自从陆羽被龙盖寺主持收养以后,他的人生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是吉人自有天相也好,说是命运眷顾也好,虽然幼年过得比较辛苦,但好歹一路遇贵人提携。不管是近邻太守李齐物,还是隐居火门山的邹夫子,又或是礼部郎中崔国辅都给予他无私的帮助和照顾,让陆羽在20岁出头的年纪成为了当时的饱学之士,腹有诗书,并且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确了人生追求。那就是既不是做一个常伴佛祖的生人,更不是一辈子当丑角的优伶,也不是出仕做官,或者给人当幕僚师爷,而是要与茶结缘,以茶为生,将普普通通的饮茶之事提升到文化道德的水平上,成就一代茶圣。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三、从踏遍山水的寻茶客到埋头著书的茶圣

在陆羽十九岁辞别邹夫子下山以后,就立志开始对茶事进行研究考察,这就是他人生的志向和奋斗目标。在收录于《全唐诗》里的陆羽著名诗歌《六羡歌》里,他曾经这样写道:“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要知道,在中国的古代,除了孔孟儒家经典学说以外,一切都是小道,都是杂学。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是论语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立志将普通的茶事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小道融入到释道佛学,融入到主流社会的价值观里,将生活提升到艺术文化的高度。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志向,更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安史之乱以后,陆羽开始出门游历,出游巴山峡川,寻访江南舒州,一路之上,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每到一处都与当地的茶农讨论茶叶生产种植经验,一边品饮一边记录,并且制作了大量的茶叶标本,为后来撰写《茶经》储备第1手实地考察资料。公元758年,也就是唐肃宗乾元元年,陆羽来到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将之前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进行整理。公元760年,陆羽旅居今天的浙江湖州,当时叫做苕溪,开始准备撰写《茶经》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从19岁下山出游到27岁正式开始撰写《茶经》,在近10余年的游历考察过程中,陆羽走过了32个州,基本上将当时唐朝所有茶叶种植区域走了个遍,获得了大量的一手实地考察资料。其实从他21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决定要写《茶经》这本书,所以才会在游历的过程中不断的收集资料。公元765年,《茶经》初稿完成。又经过了多年的增补修订,直到公元780年才正式定稿。此时陆羽已经47岁,这本书从一开始打算写到最后成书前后共历时26年。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要知道,在陆羽以前,中国没有任何一本关于茶学的专著,甚至可以说世界上都没有关于茶学的书籍。所以陆羽完全是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写作,没有任何经验和资料参考,全凭自己考察摸索修改。《茶经》问世以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世人皆赞他对茶叶有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做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3岁成孤儿,12岁逃离寺庙,19岁学成下山,47岁成就一代茶圣

可以说陆羽一生都奉献给了茶事,也正是他的努力,才让普通茶事成为高雅的文化艺术,才让茶道茶艺等茶文化发扬光大,从整体上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发展。陆羽自小被抛弃在荒郊野外,一生也多与山林接触,寻茶问泉,逍遥自在,颇得魏晋隐士之风。事实上,他有多次出仕机会,朝廷曾诏拜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等官职,但陆羽皆坚辞不受,以此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出世心态和醉心茶事的远大志向。也正是他的这种选择,让中国少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太祝,却多了一个史上唯一的伟大茶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太守   天门   竟陵   夫子   戏班   丑角   禅师   茶道   贵人   寺庙   孤儿   中国   相貌   公元   茶叶   成就   父母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