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泡茶是否有专门的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时穿着有什么要求?

众所周知,茶是中国的国饮,历史源远流长。在茶叶被发现和利用的最初阶段,主要是以其药用和食用价值为主。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靠生嚼茶叶而解毒。春秋战国时,在《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子在齐国当上大夫的时候,为人非常节俭,吃饭时用茶叶煮成的茗菜为食。一直到秦汉时期以后,茶叶的饮用价值才逐渐被开发出来。正所谓茶之为饮,始于秦人取蜀之后。在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时才茶叶逐渐成为老百姓的日常饮品。后来又经过宋朝大力推广和发展,喝茶从日常生活的解渴之水升华成修身养性的精神享受,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重要分支之一的茶文化。

古人泡茶是否有专门的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时穿着有什么要求?

在现代茶文化中,茶艺茶道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而茶艺茶道又有自己独特的流程和礼仪。从茶席的布置、茶具的摆放、冲泡的方法和技巧,到冲泡人的礼仪举止、妆容和穿衣打扮,都有一定的要求。今天的茶艺表演,会穿着专门的茶服,那么在古人泡茶的时候他们会穿什么样的衣服呢?历朝历代的服饰变化又有哪些呢?今天,予言茶事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古人在进行茶道茶艺表演和泡茶时会穿什么样的衣服?

一、秦汉时期饮茶服饰发展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我国老百姓衣冠服饰主要采取的是上衣下裳制度。上衣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5种为原色。下裳用上衣5种颜色为基调,调配而成混合色,古人称之为间色。男士服饰主要是有深衣、袍、孺三种,而女士穿衣主要有曲裾深衣、袍、禅衣等形式。总体而言,基本上夏商周三代属于男女同服时期。根据《周礼》记载:“享先王则兖冕”,说明当时在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的时候,君臣都需要穿冠冕堂皇的礼服,以示隆重其事。

古人泡茶是否有专门的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时穿着有什么要求?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昔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而当时的巴国上贡给周王室的贡品中,就有“丹漆 、茶 、蜜 … … 皆纳贡之 ” 。但是此时茶叶并不以饮用价值为主,所以哪怕是王室也没有多少饮茶之事,也就无从谈起茶艺茶道和泡茶时的穿衣打扮问题。但是秦朝统一六国后,茗饮之事开始在上层社会盛行。

秦朝服饰在前朝基础上有了很大改进,可以说奠定了后来汉服的基础。根据《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秦始皇在冠服制度上,废除六冕,只采用一种祭祀礼服,也就是黑色,并且规定黑色在所有颜色中最为尊贵,绿色次之,三品以上官员可穿,而白色最次,是老百姓日常所穿衣服的颜色。

古人泡茶是否有专门的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时穿着有什么要求?

到汉朝时期,统治者在秦朝服饰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改良,第一次出现了汉服的概念。《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这就是华夏说法的由来,章服指的就是汉服。汉服设计的领口为大交领,开口低,会露出里衣,其主要特点是右衽、无扣、系带、宽衣大袖、在袖口镶边。民间女子常穿的衣服是上襦和下裙设计,跟战国时期的曲裾深衣一脉相承。

在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曾记载过遣仆人“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事实,这说明汉人已经开始饮茶。而此时茶叶仍然主要在上流社会传播,普通百姓没有饮茶的习惯。此时喝茶并没有专门的茶具,而是多用食器和酒器替代。饮茶人的衣物多以当时人所穿的曲裾深衣为主。这种服饰男女皆可穿着,男士曲裾下摆较大,利于活动方便,女士曲裾下摆收紧,类似喇叭花形状,可长曳拖地。

二、唐宋时期饮茶穿着情况

茶叶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唐朝时期开始兴盛,尤其是唐朝中期以后,逐渐成为老百姓主要的日常饮品。唐装与汉服一样,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服饰。这种服饰的样式设计跟当时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有直接的关联。李唐本身就有少数民族血统,受北方游牧文化影响,服饰方面带有一定少数民族特色。统一中原以后,李唐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进步,对外交往频繁,从而促使服饰空前繁荣,在传统汉服的基础上,吸收西域、吐蕃等民族服饰的特点以后,在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了公服、圆领袍、半臂、衫裙、帔等丰富多采的服饰设计。

古人泡茶是否有专门的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时穿着有什么要求?

自茶圣陆羽《茶经》问世以后,普通的茶事活动终于上升到茶文化精神享受的层次,茶艺茶道开始萌芽和发展。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宫廷茶宴开始盛行。根据历史资料研究表明,唐代宫廷贵妇煮茶饮茶时主要穿着裙襦装,整体风格华丽绚烂,典雅奢华,衣服上通常会装饰精美刺绣。裙襦装的特点是上半身穿戴襦或者衫,襦不过腰,下半身穿长裙,上襦短小而裙长拖地。这种饮茶服饰在《唐人宫乐图》《调琴啜茗图》中可见一斑。

古人泡茶是否有专门的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时穿着有什么要求?

盛唐以后,袒领、披帛逐渐流行,女子服饰更加多样,形成内穿抹胸外戴披纱的整体穿着样式,“翠霞裙”、“碧纱裙”、“石榴裙”是其中典型代表。而男子则以礼服和常服为主,礼服主要是重大活动时穿着,一般茶饮时多穿常服。皇帝的常服主要是窄袖、圆领袍衫。《旧唐书 . 舆服志》记载:

“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自贞观已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己。”

而唐代百官常服基本上承袭前制,多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不论皇帝还是百官,在茶宴时,皆穿常服。

宋代服饰在唐装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袖口宽大,袖边、领口、衣裾镶黑边的对襟长衫,称之为“直裰”,另外还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的“袍服”。在女子服饰方面,宋朝设计出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褙子”的服式,有向对称均衡方向发展的趋势,并且为后世元明清多朝采用。

古人泡茶是否有专门的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时穿着有什么要求?

在茶文化的发展方面,宋朝是历史上的一座高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爱茶。皇宫内院、达官贵人、市井街巷有大量的斗茶饮茶活动,茶文化风气十分盛行。由于统治者对茶的偏爱,导致宋朝饮茶礼仪和习俗日渐增多,形成了形式多样的茶文化形态,并且真正将茶文化提高到与传统文化并列的高度。宋朝人斗茶时喜欢穿宽袖广身的袍服,服饰整体风格清秀俊逸、高雅大气。这在《文会图》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总体而言,在唐宋时期,饮茶时衣服穿着十分讲究,有着特定的服饰要求。虽然没有达到专门茶服的要求,但因饮茶人士多为上流社会阶层,所以仍然具有纷繁复杂的程序。

三、明清时期饮茶服饰变化

宋朝灭亡后,元朝统一中原地区。由于其采取不同的民族政策,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但饮茶活动则成为一股不可阻挡之势,向民间继续深入。老百姓饮茶的风气更加盛行,茶成为百姓不可或缺之物。元朝饮茶逐渐摒弃宋朝复杂的点茶法,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约化和常民化,茶事活动时穿着打扮随意自由,主要以对襟长衫和宽大袍服为主。

到了明朝时期,茶叶生产和制作工艺有了极大的改进和突破,原来的蒸青团茶和龙团凤饼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制作程序更加方便、制作成本更低的散茶。人们饮茶的方式也由宋代的点茶法改成与现代类似的冲泡法。这一时期,随着茶叶冲泡方式的简化,更是刺激了饮茶在民间的盛行。

古人泡茶是否有专门的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时穿着有什么要求?

明朝饮茶文化在前代积累基础上,形成了“清、雅、静”的典型特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个人精神层次的提升。文人墨客举行茶事活动时,多穿圆领大袖衫,与唐宋时期的常服有类似之处,但也有一定改动。比如衫的形制虽是交领,但大衫的衣袖宽大,长过膝盖,交领右衽开襟,更加豪放自由和洒脱,不似宋人服饰拘谨规矩。在《惠山茶会图》、《品茶图》中,就是明朝文人雅士喝茶场景的真实描绘,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多穿圆领大袖衣衫。

明朝女子样式也是从唐宋女子服饰发展而来,主要有衫、袄、霞帔 、褙子、比甲及裙子等等,但是相比唐宋时期,明朝女子服饰更加简约实用,低调保守。这与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发展和文化风气有着很大的关联。唐人开放,而自宋以后受陈朱理学影响,更加规矩。

古人泡茶是否有专门的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时穿着有什么要求?

清代服饰变化很大,在吸收了汉族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对原有满人服饰进行重新设计和完善,从而形成的旗袍,影响深远,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女性喜爱的传统服饰。总体而言,清朝女装设计具有圆领,右衽,捻襟等传统服装元素,衣裾、袖摆一般有“镶滚”特色,图案精美华丽,繁缛精巧。清代女子通常穿着上袄下裙的服饰泡茶饮茶,这种服饰腰身肥大,袖口平大,流行衣袖里装假袖口,走路随风摇摆。

古人泡茶是否有专门的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时穿着有什么要求?

清朝入关以后,在顺治九年颁布了《服色肩舆条例》,制定了满清的服饰穿着要求,废除明朝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是在设计中同样也吸收了以前汉人服饰的特点。男子平日生活所穿常服,多为长袍和马褂,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且短。茶事活动中,皆以常服穿戴为准。

古人泡茶是否有专门的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时穿着有什么要求?

总之,在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虽没有出现专门的茶艺服饰,但茶事活动中,人们对穿着仍然有着内在的要求和讲究。也正是这样一种内在的文化传承,才在更加兴盛的今天出现专门的茶服,让茶文化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灿烂无比,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茶艺   袍服   明朝   服饰   秦朝   圆领   茶道   袖口   唐宋   宋朝   古人   茶叶   茶文化   穿着   时期   女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