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你未必知道的中医院成长之路

2015年8月,“纪录中医”大型系列纪录片第一季《千年国医》摄制组来到了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的广东省中医院,并采访了原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先生,吕院长为我们讲述了广东省中医院发展的始末,并描绘了自己的中医梦——中医未来的发展。

专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你未必知道的中医院成长之路

吕玉波

原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现任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终身名誉院长

视频加载中...

初创之难

当时到这个中医院的时候,第一印象,这是我们中国中医史上最早中医院之一。第二感觉,这个中医院当时跟县区的医院差不多条件。第三,当时在广州地区几个比较好的中医院里可能排在最末位。

那时候我是刚刚结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回城念书就刚好念中医,但很快不给我当医生,抓上来又当行政领导,从做团委书记开始,大概30来岁,就发现这个医院连工资都发不出去,每到要发工资的时候,院长就发愁,去筹资或者是找政府先要几万块钱,把这个难关给渡过。所以当时也想中医院怎么走下去。

后来逐步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对中医药的研究、把握不足,疗效不够好。

本来我们医院当时一些中青年业务骨干很想把中医院搞起来,想把一些中医特色的优势病种做起来。比如说中风,我们最先分出来的专科就是中风。中医药在治疗中风方面很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这里面也存在着不足。中风按现代医学分类,有脑血管痉挛引起的中风,有脑梗塞引起的中风,也脑出血引起的中风。那么病人来了,你诊断他是中风,但是到底是出血还是痉挛还是梗塞?这就需要先进的设备来给他做一个正确的判断。如果是脑出血还要进一步知道他出血,但出血部位在哪里,出血量是多少。如果中大量的脑出血就需要手术的治疗,先挽救患者的生命。

专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你未必知道的中医院成长之路

可是,因为我们当时缺乏现代化的大型设备,也不具备颅脑外科,没有办法把血肿取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借助附近的西医院来支持。那时我在办公室当主任,就带着他们到旁边的西医院,就是中山第二附属医院,我们两家结成友好医院,给我们开条绿色通道转过去了,先把病人都转到他那里去,希望能够借助他们的技术帮我们明确诊断和抢救危重情况。他们也非常支持我们。但问题是,眼看着很多病人,我们没办法给他解决问题,就这样转院送到别的医院去。作为一个医院,不能给人家解决问题,人家急诊来到你这里了,你要转走那怎么行。而且转的多了很多病人也不来我们这里,为什么?来到这里又转走了,人家还不如第一时间去那里去。

所以我们自己的中医特色优势都没办法发挥出来,这是对我以后整个建设思路的形成影响是最深刻的。中医院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当时就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

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是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你能不能为病人解决问题,当时得出的结论是,临床疗效不提高中医药事业没办法发展下去,怎么提高疗效这个题目就大了。我们在实践里不断探索,首先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我们就把队伍组织起来,送人去进修学习,想办法解决设备设施的问题,特别是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中医临床疗效怎么提高?当时首先跳到我们脑袋里第一个关键问题——是人才,你要把人培养起来,而且这些人是能够掌握到中医药精髓的人,对中医药非常肯钻研的人,在临床上有办法、有疗效的人。因为我们也不断接触到一些著名的中医,病人说我们这里开中药老吃不好,但是人家就能解决问题。同是中药,为什么他能解决我们就解决不了,不是中医药不行,是掌握中医药的这些人不行,所以要先把人才培养起来 。

专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你未必知道的中医院成长之路

我当院长我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做培训,把“二次教育”搞起来。不能说在职这些人水平不行就开掉,而且我觉得这支队伍是非常可爱的,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把他们培养起来,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成长。当时难度挺大,全国的医院都没有这样做。

一方面业余时间要占用的很多,要看书学习,另一方面很多学习是在工作中间的,病例讨论,老师带教也很重要。在研究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医院的专家大部分来自自己中医药大学培养的,他们的整个临床思维模式都属于岭南一派。岭南一派有它独到之处,但实质上我们中医博大精深,全国还有很多不同的流派,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安徽、江苏,还是成都,都有很多的中医高手。那能不能把这些行内公认的大家,把他们的治疗经验都引到广东来,落地生根不就更好吗?

专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你未必知道的中医院成长之路

邓铁涛在接受出师弟子的谢师礼

所以当时就萌发了要把全国的这些大家们请到广东省中医院来带徒的想法,但当时比较封闭,怎么去跟这些大家联系,而且能够感动到他愿意在这里带徒,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就去找了邓老(邓铁涛),因为邓老可以说在国内是公认的一个大家,邓老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他很支持我,就用他的号召力帮我集中了一批人。

体验来复之仁心

当时可能全国对中医药的支持和中医药的态势都比较低迷,所以这些老中医们都很急,怕中医发展没有后人,不能传承下去了,我们这个想法刚好跟他们的想法契合,说只要有人学我们的东西,都愿意倾囊相授。很快就把这个做起来了。

那些老人家热情特别高,觉得有人这么看得起我们,愿意去传承我们的东西,邓老当时还专门说,毛主席有一个战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把这个战略思想运用到了我们广东省中医院,集中全国名老中医的力量把广东省中医院做起来。

专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你未必知道的中医院成长之路

朱良春(左上)任继学(右上)颜德馨(左下)路志正(右下)

1998年左右就这样做了,当时还没那么大规模,主要是长春的任继学,还有北京的路志正老、南通的朱良春老、上海的颜德馨老,后来这个规模就扩大了。

把这些名医请过来,我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件事,他们都是大家,怎么接待,怎么给报酬,所以当时我就谈到这个问题,你猜他们怎么回答我?

“吕院长你不要侮辱我们了,我们来这里不是为钱的,我们一分钱不要,只要你们的人愿意跟着我们学就行了,就这么简单。”

这么多年,除了过节我们主动去慰问他们一下,老先生们没有要过一分钱。他们那种对中医药发展的强烈的愿望和追求跟我们是契合的,所以根本不谈报酬的问题。

第二件令我感动的事情是,这么多大家请来,一个人带两个徒弟,中医都讲究门派之别,你跟我就不能跟别人了,一般都这样。但他们主动对自己的徒弟提出来,不仅要跟着自己稳定地学,还要跟其他老师学,主动打破门派之别,形成集体带,带集体。

他们是大家,都是某个大学的教授,比如说任继学老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教授,颜德馨老就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路志正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他们还给我们推荐一些可能连职业医师执照都没有的,但有一技之长的人,没想到他们胸怀那么广阔,无论是学院派还是民间派,没有这一派之争,只要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有利的事情,把中医能够传承下去的事情,他们可以说没有任何个人得失和门户之别的想法。那时候来带徒的这些人都应该70岁以上,对于他们真的非常不容易。

守住中医的根本

从两个角度去考虑,第一从事业这个角度来说,中医院靠什么让中医延续下去,特别是现在科技高速发展之下,很多人看不起中医,以为中医像玄学一样,但我实践里感到它确实有疗效,有些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医就能解决,那为什么我们不把它发扬出来?而且我们临床第一线有很多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我们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积极性给保护好。

专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你未必知道的中医院成长之路

第二就从医院发展的角度,必须靠自己的核心能力,就是中医药。中医院引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去跟人家拼,显然是拿自己的短处跟人家长处拼。挂中医院的牌,很多病人还是要去西医院做手术,不愿意从中医院做,病人这种想法很普遍。要发展,不能光从眼前出发,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不忘初心

我们的一个梦想可以说希望我们医院经过三十年五十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成为中医临床疗效的佼佼者,中医魅力的展示场,很多特色疗法可以展示出来。还有就是名医名家的生长地,同时是患者寻求希望的目的地。

实际上我们省中医院一直没放弃的,就是围绕着中医药疗效的提高,来作为医院建设的发展思路。这个核心战略目标,一直都是这样做。所以我们不仅把全国这么多老中医请来,还特别注中总结和挖掘我们院内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我们同样重视。广东省中医院80多年的历史,在临床实践里面形成非常有效的一些经验与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所以我们一定要组织好,把他们自己在临床实践形成的一些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独门绝技传承下来,所以,我们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的两个文件要求,对名医工作室和流派工作室进行评价,支持他们去传承。

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中医才能发展

我们深深感到祖国医学是伟大宝库,具体表现出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拥有浩瀚的文献,临床医生怎样在其中汲取对他有用的东西,转变成临床疗效,对于单个医生来说难度太大,因为这些书一辈子也看不完,基本无法做到,所以当时就想,能不能用知识管理的办法,通过信息技术,把文献整理好。医生临床实践碰到问题,用搜索引擎就能把它调出来,把历代名医对这个病的认识,包括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甚至理法方药都整理出来,然后马上就查询到。

专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你未必知道的中医院成长之路

我们也争取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做这件事,把他们原来只是文献的整理,变成对临床有用的东西。他们做了一个文献的数字化技术系统,对推动中药临床疗效是非常有用的,而我们可能是第一个在用的医院。

还有很多的特色疗法,散在各地,能不能把这些特色疗法,非药物疗法都引进过来,希望这些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在我们医院展开,和方药整合在一起。还有单方验方等经验,我们通过验证确实有效,就不断地挖掘融合到我们的这个治疗方案中去,效果非常好。围绕一个病形成一个组合拳,效果就上来了。

我们的基本点是要传承继承名老中医的东西,继承中国医学这个宝库里面的东西。

但是任何一个学科发展不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怎么发展,中医存在的两大问题我觉得必须解决,传承是一个问题,发展不足也是个问题,你不能过几千年还是四大经典,要与时俱进的往前发展。

专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你未必知道的中医院成长之路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由于传承不足可能会断代,由于发展不足可能会被时代淘汰。这是无可回避的问题,所以既然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当然也不排斥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现代医学也只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刚才提到的知识管理,是现代信息技术里的理念,这个东西能够帮到我们的年轻医生在浩瀚的文献里面查找治病方法。

“师带徒”是个很好的办法,但它也有几个问题,首先名老中医的经验往往是只可以意会不可言传,从知识管理这个角度来说,隐性知识怎么显性化,老中医的思维模式,学术思想,都需要总结。在传承的问题上,还有徒弟的思维方法,徒弟的接受程度,都影响了他能否把老中医的东西原汁原味接下来了。往往因为经过他的思维方法的改造之后,也许发展了,也许丢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那我们能不能用信息技术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而且师带徒一般来说一老师带两个徒弟,多了带不过来,知识的传递速度受到很大限制,运用知识管理手段可以加快知识传递的速度。

所以我们觉得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排斥现代的科技,从实践也是这样,同样的在临床上,中医和西医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人的健康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各有长短,不可避免。

中西医在理念上越来越靠近

中西医是不排斥的,而且我觉得中医越发展,我们面对同一个人,同一个健康问题,研究的对象是一样的,只是走的不同路径。比如说中医的证候,现在我们就跟上海的标本库工程中心专门合作,证候为什么会变,舌苔为什么从黄到白,为什么从睡不着到睡得着,为什么有上火的感觉到没有上火的感觉,人体一定有他的物质基础,只是我们现在科技还没发展那个程度,你无法掌握它而已,只能用四诊的方法去辨别,但四诊的方法还有一个问题,有时候主观化的因素会干扰观察,人总有出错的时候。如果还有更多的客观指标能够去评价,辨证不是更准确吗?

专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你未必知道的中医院成长之路

比如说中医有两个很重要的特色,第一个是辨证施治,治疗的个体差异化,现在西医不也说精准医学吗?也搞个体差异化的治疗,从理论和思维上开始靠近了。

又比如说中医很重要一个特点,不像西医哪个局部病研究的很深很透,但缺乏对人体整体的把握,中医从总体去把握人的这个状态,来进行治病,但是西医也发现自己的弊端,提出了系统生物学,两种思维方法在靠近。

同样的中医为了自己的发展也必须标准化规范化,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规范化科学化有很多也是西医的思维方法,但要结合到中医,标准和规范的方法可以不一样。

我觉得这个新医学的出现,也应该是融合很多的医学,形成一个高于现在西医,高于中医的一个新医学, 我的想法是未来中西医越来越靠近,经过我们努力完全可以中医西医的融合,构建一个新医学。

纪录中医

纪录 · 故事 · 发现

微信号:jilu-zhongyi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广东省   中医院   院长   西医   徒弟   中医药   疗效   专访   病人   中医   想法   特色   东西   医学   医院   方法   吕玉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