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探访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时偶遇南京杨子江朗诵艺术团诗歌朗诵会解振华老师(科博志愿者),解老师博学多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解老师朗诵照▲

明远楼前和解老师合影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江南贡院南院大门(检票口)

牌坊上有两幅对联,出自李渔

中间对联

圣朝吁俊首斯邦,看志士弹冠而起;

天府策名由此地,喜英才发轫而前。

两侧对联

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

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江南贡院牌坊背面(检票口)

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地处核心区,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包括南院和北院两个景区。牌坊背面有“龙门”二字昭示龙门之地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远楼前水池及寓意

博物馆主体长36米,宽36米,高20米,采取下沉式设计,整体沉入地下20米,上部为方形水池,其形如砚,其状如镜,“镜”“鉴”相通,意在“以史为鉴”。水池面积刚好1300平米,寓意1300年的科举历史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连中三元”牌坊

穿过连中三元牌坊,进入景区入口。地上有“连中三元”四字。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三元释义

解元:唐代诸州县送举子赴京应礼部试称解,州县试称解试,名居第一者称解元。宋代沿用此称。明清两代用以称乡试第一名

会元:科举时代,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状元: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唐代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人。宋代主要指第一名。元代以后限于称殿试一甲(第一等)第一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迎宾大厅

该厅以“村童闹学”、“贡院赴考”、“号舍百态”、“鱼跃龙门”为主题的多媒体短片,生动展示古代读书人从幼学启蒙到金榜题名的生活画卷。迎宾大厅木墙上“中国科举博物馆”四周的塑料盒代表“号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下行坡道

博物馆从地面下去,整个坡道共130米,一米抵十年,刚好再次寓意科举1300年的历史

两侧墙体上一面镶嵌着片片黛瓦,另一面则是数不清的竹简。瓦片堆积的形状,如同鱼鳞,寓意着古代无数仕子通过科举考试完成“鱼跃龙门”的转变;竹简则是暗示,若想实现“鱼跃龙门”,唯有辛勤苦读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十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铅字墙

一路而下,到达主馆的路上有很多文字,在左侧高达八米的壮观墙面上,镶嵌着铅字版的“四书”、“五经”,象征学海无涯。并运用铜色的经书文字,勾勒出满腹经纶的考生影像,呈现出赴考场景,游客犹如与考生结伴同行。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进入科举博物馆主体后,自下而上参观(步步高升)。站在地下负4层,犹如身处一座“庭院”,周围水池环绕,从环形的“天井”向上望去,清楚地看到星空粲然。庭院中央是四层通高的魁星堂,在魁星点斗四周,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在灯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象征着科举考试的最高目标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科第世家”府邸牌坊

首先到达的地方是科第世家的牌坊,这个是比较有分量的镇馆之宝,是明朝廷奖励给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牌坊。吴伯宗在洪武年间参加科考,乡试、会试和殿试均得第一,“连中三元”,被称为“明开科第一状元”,这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牌坊采取典型的明代石雕工艺,讲述当年吴伯宗中状元后,府报、省报、京报一路喜报绵绵的热闹景象,隐喻普通人通过科举考试就有机会出类拔萃、光耀门庭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该牌坊长7米,宽0.75米,高4.1米。牌坊上刻有寓意四季长青的忍冬纹、牡丹纹以及状元仪仗等图案。该牌坊保存至今已有650年历史。它与南京明城墙建于同一时期

牌坊,又称牌楼,是带有一定纪念性质的建筑物。始于汉,历经唐宋发展,明清时鼎盛,被广泛用于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人物或者事件等。以科举为主题的功名牌坊往往建于祠堂、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成为该地区科举荣耀的永久性纪念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科第世家”府邸牌坊▲

“科第世家”府邸牌坊介绍

此牌坊由吴鸣先生所赠。据藏者称,该牌坊得自江西金溪新田,为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族故居之物。

吴伯宗(1334-1384)名祐,明初金溪新田人,明洪武四年(1371)状元,天文学家,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曾祖吴可,南宋登仕郎,漕贡进士(举人)。其弟吴名扬参与文天祥勤王军;祖父吴泰运;父吴仪为元代乡贡进士(举人),时称“东吴先生”;伯宗之弟吴仲实亦获功名,并任三河知县。由此可见,吴伯宗家族确系名副其实的“科第世家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四层 百家姓水幕墙】

水幕墙为序厅背景墙,墙面上显现百家姓氏,每一位进入负四层的游客,都会自此与博物馆产生情感连结。

在姓氏之后会呈现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名逆流而上的场景,象征成功名人“逆流而上”的努力与奋斗。

再与重要文物“科第世家”牌坊相配合,让观众依序穿流而过,隐喻通过科举考试就有机会能出类拔萃、光耀门楣。

水幕墙下方则运用铜色镜面勾勒入仕官员人影,观众穿越牌坊门洞后,自己的身影就会自然地与文武百官重叠,十分有趣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千年科举梦

该区选取历史上对科举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八位帝王,以历史文物为主体、通过艺术品、多媒体等方式,阐述科举从诞生到鼎盛直至衰落、废止的历史进程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中心展区

整个博物馆除去序厅、尾厅外,中心展区为5个展区、33个展厅。

参观动线为:序厅;第一展区“为国求贤”;第二展区“鱼龙变化”;第三展区“金榜题名”;第四展区“金陵佳话”;第五展区“源远流长”;尾厅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第一展区:为国求贤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在第一展区的起始,以周文王求贤、汉光武帝访严光、刘备三顾茅庐等三个典故布设场景,呈现古代君王“求才若渴”的殷切之心,突出选才制度重要性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商末周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江山八百年)求得姜子牙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周文王求贤▲

汉代光武帝礼贤下士亲访严光、卓茂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汉光武帝访严光▲

三国刘备为求诸葛亮三顾茅庐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刘备三顾茅庐▲

随之以编年史方式,通过展现科举千年发展历程,在介绍科举渊源基础上,完整呈现中国科举制度从创立、完善、到改革与废止的全过程,凸显科举在君王求才、士人求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呈现出科举制度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演变,朝向“至公之制”目标迈进的过程

本展区展陈设计为单侧安置展柜布局,参观动线单一而明确。在展柜上方以各朝镂空窗格,暗示着时间流变。

展柜相对一侧,布设自隋朝之后的各朝代表性图像与科举故事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天子门生,三年大比

宋太祖时形成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即州试(由地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宋英宗时确定了科举考试时间为“三年一贡举”,此后成为定制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宋太祖像▲

“天子门生”匾

天子门生,汉语成语,是指由皇帝亲自考试录取的或殿试第一名者。出自《桯史·天子门生》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国子助教匾

国子助教匾立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长196厘米,宽77厘米,边框是红底绘有深色万字纹、双铜钱纹及寿字纹。题匾时间和“圣旨”二字可以看出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国子助教”指的是国子监中辅助教学的官员,品至从八品。

授匾人吴伯宗(1334~1384年),籍贯江西。吴伯宗为人温厚、外柔内刚,不苟阿谀奉承、仕途多舛。洪武六年,因弹劾乱臣胡惟庸,获朱元璋嘉赏,后曾出使安南。归国后,授国子助教,入东宫为太子讲学,不久便改任翰林典籍,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专司翻译《回回历》、《经纬度》等书。著有《吴伯宗集》24卷传世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太祖朱元璋”云锦(馆藏)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在位期间,通过反复比较荐举与科举的优劣,确定明代取士的基本制度,并颁布科举程式,为明清两代所沿用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王杰书法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王杰八岁丧父,家境贫寒。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在江苏巡抚陈宏谋门下当幕僚,被陈器重。后以陕西会考第一(解元),探花进呈乾隆皇帝殿试。时逢乾隆欲在北方选拨人才,见王杰字迹(书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拨为第一,成为清朝第一位陕西状元。据传王杰中状元后,山东学子不服,认为选拨不公,便出对联考王杰,上联是:“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王杰立即对答:“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山东举子由此态度一变,对他十分尊敬,反映了王杰的文才确有过人之处。王杰中状元后,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出任东阁大学士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第二展区:鱼龙变化

在高13米的长廊上方,悬吊鱼跃龙门作品。整个展区综合展现科举精神,串联出一条丰富精采的时代长河,赋予观众在知识面、视觉面、空间感上,全方位的经验体会与情境感受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鱼龙变化厅”以贡院号舍为依据进行场景设计,通过播放多媒体影片、珍贵文物展示等形式,让我们如同当时应试的考生一般,经历入场搜检、得题答题、号舍生活等过程,体验古代考生九天六夜的艰辛考验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四层 乡试】

乡试是明清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试,改变士人命运的关键点。

通过互动装置与文物,介绍考官在内帘、外帘的诸多任务,并呈现士子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后身份、地位转变等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清代各省夺魁人数表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武举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武周,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开设“武举”,选拔有武艺的人,是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弓(馆藏)、武科乡试用箭(借展)▲

各种“武举”石

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举制度也是她执政时期开始的。武举主要选拔将才,与文举比较,其重要性不及文举,武举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举的进士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鳌头”武举石(清·馆藏)

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但清朝只设武举而无武学,可以说为近代中国军事落后埋下了祸根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琼林恩宴日”武举石(清·馆藏)

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虎榜冠群贤”武举石

武周创始:武周长安二年(702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

本次武举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材的重要制度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得意青云路”武举石

宋代完善: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

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孙子、吴起)等。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徽宗授武状元)等等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状元及第”武举石

(清·馆藏)

元代废止:元代武举废止不行。

明代兴盛: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到了明朝时武举考察内容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但明代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圆顶”武举石(清·馆藏)

清代兴衰:清代制度上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

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清代武举制度与大清帝国相始终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武举重刀(清·馆藏)

清代武举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五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进士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武举各种兵器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当时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雍正五年(1727)规定,一等侍卫武状元授御前,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守备等营职。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文昌书院寿山石雕

(清·馆藏)

寿山石雕,是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其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其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2006年5月,寿山石雕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中国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对世界制度文明的重大贡献。

唯贤举才、公平公正、学而优则仕的选材制度打破了封建世袭的落后选才制度,为世界向现代制度文明过渡奠定了基础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人文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覆盖了东亚诸国,并启发了西方文官制度,被称为中国在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之外,对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唐代完备,宋代改革,元代中落,明代鼎盛,至清代灭亡,在中国前后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而南京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岁进士”匾 (清·馆藏)

此匾为清光绪七年(1881)冬月,皇帝命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江西学院为岁贡生罗琦所立。“岁贡生”是“贡生”中的一类。明清按期选拔各地府、州、县学的“生员”,将其送入中央国子监,称之为“贡生”。此匾额上的“岁进士”是对于“岁贡生”一种雅化的别称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捷报及介绍(清·馆藏)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父子贡元”匾

(清·馆藏)

此匾为清光绪丙午年(1906)四月尤溪县正堂为傅绍芳和其子傳云钟所立。贡元是对贡生的尊称。科举时期,文人以读书入仕为荣,很多家族世代都有科举高中者,此匾额是为了纪念傅氏父子皆高中贡元而立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儒学正堂”堂牌

儒学正堂也被称为教谕,为正八品级官员。教谕,正式教师之意,宋代开始设置,负责教育生员。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膏火清单(清·借展)

膏火释义:1、照明用的油火。2、特指夜间读书用的灯火。因亦借指勤学苦读。3、指供学习用的津贴。

旧指学校、书院发给学生的津贴费用。清制,国子监及各省府、州、县学并各地书院,都按时发给学生一定的膏火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秀才薄底鞋(清·馆藏)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官吏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雀顶 (清·借展)

雀顶,是清代生员的冠顶饰品,是生员(秀才)的功名标识。清朝规定,举人公服冠顶,用镂花银座,上衔金雀;生员镂花银座,上衔银雀,俗称雀顶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奉旨以教职用”匾额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馆藏

此匾是拔贡生朝考后被朝廷授职的历史佐证。

张昭芹,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 举人,初选阳春训导,不久升为四川德阳知县。民国以后,历任大名、龙图、 濮阳等县知县。民国成立后,任国民政府司法部总务司科长、直隶督军公署秘书长、广东高等法院书记长、省高等顾问、国民革命军第七战区司令部少将秘书长。民国 35 年(1946)11 月 15 日,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民国 36 年 9 月 30 日,任国民政府考察委员会委员。民国 37 年任乐昌县“戡乱救国委员会”委员。同年 7 月去台湾,1962 年卒于台湾。著有《薪梦堂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贡监生考试试题

(复制)

(原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这是道光年间的一份贡监考职的试题,分为四书题和判题两道。贡监考职,是清政府测试贡生、期满监生,并按等级授予官级的制度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宾兴礼

宾兴礼是盛行于清代全国各地的一种科举典礼,主要是指府州县级别的地方官举行宴会送别科举生员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江南贡院著名考官与场官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浙江乡试中式考生金圣培捷报(借展)

此为光绪丁酉科浙江乡试中式第五十七名举人金圣培的捷报。古代考生科举中式后,官府就会组织专人将写有考生姓名与名次的捷报送往考生家中,以表彰考生举业有成。捷报不仅是考生考试成功的象征,也表达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无比崇尚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四层 会试】

各省举人皆有资格到京城参加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并拥有参加殿试的资格。本展厅以古代北京正阳门外观作为场景设计依据,区域内布设考生进京中途歇息的场景,通过窗格与灯光的安排,呈现热闹市集、人声鼎沸的情景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举人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此区还安置了生动的人物雕像以及公车文物,使游客犹如回到当时的时空情境之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们一同赴京赶考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赴京赶考▲

公车 (清·馆藏)

早在汉代,我国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的传统,统即由各地举荐给朝廷的士子,可以乘坐公家的车马赴京城,并给予相应的优待。公车也就成了应试举人做代称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公车图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会试盘费介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江昌燕捷报及介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四层 殿试】

殿试是科举中的最高一级考试,本展厅以紫禁城保和殿为设计依据,展出殿试考卷及题目等文物,通过以表情生动的考生塑像重现殿试场景,使观众感受殿试的严肃及皇帝“临轩策士”的意义,凸显历代君主对遴选人才的重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保和殿及介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状元刘福姚殿试试卷刊本

(馆藏)

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十五年(1889)任内阁中书,十八年(1892)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广西最后一名状元。其性刚烈,为人正直,不阿权贵,故仕途不畅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状元及第”匾

(清乾隆三十年1769)复制件

陈初哲(1736-1787),乾隆二十五年江南乡试举人,与弟弟陈希哲以词赋闻名江南,号称“二陈”。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状元,授翰林院编修(编修,官名,始置于宋,主要负责文献修撰工作)。官至道员,两次担任会试同考官。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榜眼及第”匾

(清道光九年 1829) 复制件

钱福昌(1801-?),浙江平湖人。清道光九年(1829)己丑科进士,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江西乡试副主考、广西学政、江西道监察御史、贵州道监察御史、河南学政,颇有政声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探花及第”匾

(清同治七年 1868)复制件

王文在(1834-1889),山西稷山县人。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探花,钦点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一年,任云南大主考、湖北学政。后回乡,先后在河东书院、晋阳书院、山西令德堂任教。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官帽(仿制)

盘金绣进士服(馆藏)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展厅特别设立殿试卷区,展示了清嘉庆二十二年进士庄瑶的殿试卷, 文中提出“上正”、“选善”、“吏治”、“民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并提出选人用人之“法”,提出“以廉治吏”的具体标准,以及扬善除邪的重要作用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庄瑶殿试卷▲

考官及皇帝如何评阅试卷及钦定进士名次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四层 中厅 魁星点斗】

位于整个负四层的中央核心,本展厅是参观科考历程后的结尾。

在挑高12米的空间里,博物馆充分运用四面高耸的墙面,放置四书五经与科举相关书籍,传达出读书人准备科举应试,必须读万卷书的涵义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墙壁上方布设环形屏幕,将天顶设计为星罗密布的夜空,并结合魁星点斗的典故,呈现出北斗七星的主景,参观者在此可以欣赏精采的“魁星祈愿”到“衣锦还乡”的完整场景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各朝舞弊案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由此上负三楼金榜题名展区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金榜题名是科考过程中最荣耀的环节,是“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的重要时刻,体现出整个社会对进士的钦佩与赞扬之情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三层 传胪大典】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公布榜单是一项繁复而隆重的典礼,因此此厅围绕这一主题,选择将典礼仪式的动态画面缓缓地投影在一幅艺术画卷上,远看是一幅优雅的长卷,近看则是栩栩如生的典礼仪式展现在眼前。请看视频

09:18

【负三层 大小金榜】

“金榜题名”这一成语来自于科举发榜。公布进士名次的榜单用表里二层的黄纸书写,故称黄榜或金榜。由于是以皇帝名义进行颁布,又称“皇榜”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大金榜▲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小金榜介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三层 观榜大发现】

仇英的《观榜图》是描绘发榜场景的知名画作,它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争相观榜以及皇宫内举行相关庆典礼仪等情景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本展厅便是基于仇英画作《观榜图》而创作的科技技术互动作品,其运用了影像感测、可触握媒介等多种先进展示技术,可以使观众在互动体验中了解观榜图精粹,加深对我国科举文化的理解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三层 入仕之途】

本厅以翰林院大门为入口景象,使用玻璃材质大门佐以灯光来营造空间的穿透感,门中隐约露出的光辉更是象征读书人通过层层考验,即将准备迈入仕途,尽心尽力为国服务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在经过殿试的考验后,朝廷会再次通过朝考制度对新科进士进行选拔,其中的佼佼者将进入翰林院学习为官之道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状元陆增祥朝考图(清·借展)

科举制度是朝廷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因此进士是唐、宋、明、清各代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甲申十同年图及介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三层 社稷栋梁】

唐宋以来,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结过缘,都有过读书应试的经历。

他们之中有的通过科举考试跻身社会上层,作出卓越的贡献而名扬后世;有的却科举落第或无意仕途,但都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本展厅内布设了栩栩如生的科举名人雕像,诉说每位科举名人的生平故事与著作,体现出科举选才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状元曹鸿勋“耕读以本”匾(馆藏)

该匾由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殿试状元曹鸿勋于光绪甲辰(三十)(1904)所立

曹鸿勋(1846年2月3日—1910年9月9日)清代官员。字仲铭,又字竹铭,号兰生,另号铭帛,室名益坚斋。山东莱州府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南关新巷子人。

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状元、历任修撰、湖南学政提督、云南永昌知府,调云南府,授迤东道,官至陕西巡抚,为官清廉。任上开办延长油厂,打出中国陆地中第一口油井,史称“老一井”。

曹鸿勋还以书法名世。北京故宫、颐和园及潍坊等处都留下不少墨迹石刻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清代科举家族地理分布图

科举制度唯贤举才、公平公正、学而优则仕的原则突破了讲究门第出身的封建世袭选才制度,促成了社会基层的阶级流动。1300年间产生进士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上百万人,为传统社会行政体系的正常运转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三层 科举世家】

通过科举考试改变社会、经济地位,实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梦想,是士人借以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径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本展厅高达7米,运用挑高二层楼的空间优势,将象征世家荣耀的匾额悬挂于半空,观众进到展区,即可看到壮观匾额群列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科考及第不仅使士子个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为家族提供了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为子孙后代读书应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环境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此厅还配置了许多与科举教化相关的家具与摆饰,使参观者得以了解科举制度在古人日常生活中影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除此之外,围绕俗称小登科的婚庆主题,通过洞房空间的布置,致力于呈现科举对民俗生活的影响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第四展区:金陵佳话

“金陵佳话厅”将“十里秦淮”具体而微地纳入展厅,并将实景转换成中国绘画氛围,让我们仿佛步入画中,看到当年的茶舍、试馆、江南贡院、书坊、河房、名人故居等,看到明清时代南京市街的繁华景象,意在说明科举制度是如何塑造了南京的人文景观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由此上负二层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二层 科举之殇】

本厅展示了科举制度走向废除的历程,叙述清朝末期的中国在社会、经济、思想上的变革冲击下,如何对国家的取士制度进行逐步调整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此厅充分利用紧凑的空间,布设鸦片战争、戊戌变法、废除八股、停废科举、出国留洋等主题串连的历史场景,通过一幕幕历史事件中的片段纪录,展现动荡远的清末变局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二层 民国考试院】

“民国考试院”以民国建筑作为布景,透过橱窗中的文物,了解到中华民国设置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其与古代科举考试在考选原则、形式上的继承、相似之处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二层 高考教室】

“高考教室”旨在展示中国现代高考制度以及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通过还原20世纪70年代中国高考教室场景,唤起观众当年辛勤苦读、奋发向上的记忆,并借由多位名人回忆这段考试历程,展示高考对于科举精神的延续性,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性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二层 世界影响】

科举不但在唐宋时期吸引了诸多外国考生应试,日本、朝鲜和越南还仿效中国建立起科举制度。到了十九世纪,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了该国文官考试制度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本厅欧洲部分采用西方传统罗马建筑为设计元素,透过穹顶拉高观众视角,打破原有建筑空间的限制,塑造出一个圆形的空间以象征寰宇全球之意,并展在柜内布置官员办公桌,营造出西方文官制文化之氛围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本展厅以“海上交流”为设计主调,在中央圆柱型多媒体以传教士为主角,展示科举制度的传播与文化交流,柱面后方安置中西文官制度发展年表,使观众能够得以一窥中西方大事记与选官制度的时间性对照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尾厅

进入展览尾声,当观众进入较昏暗的尾厅入口后,心情自然会沉淀下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古代考生徐徐前进赶考的剪影群像场景,沿着时间的轴线,渐渐演变为现代的考生循着科举制度公正的精神步入考场的场景。

本厅在入口处的右侧墙面上布置了1300年科举制度发展的结语板面,其上汇集了整体展陈内容的精髓;在尾端右侧,则呈现出历史名家对科举存废的正反论调。

本厅左侧放置若有所思的孩童雕像,象征当代人对古代科举制度、现代考试制度价值的思考,而答案正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由此上负一层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负一层 文创纪念品区

“让游客离去的一刻,把文化和记忆带回家”,这是博物馆文创精品店的初衷。别具一格的书签、“萌萌哒”小状元人偶、状元郎笔袋、明远楼钥匙扣……一件件带有浓浓科举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让观众得以用另一种方式记住科博馆,回味特色文化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远楼】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位于江南贡院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朝,复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虽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但仍保存完好,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清道光年间重建。平面正方形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远”二字,取自于《论语》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的含意。此楼高三层,底层四面为门,楼上两层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在当时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自1905年废科举后,贡院即闲置无用。民国7年(1918年)决定拆除贡院,开辟市场,只保留了明远楼、飞虹桥和明远楼东西少数号舍及明、清碑刻22方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民国16年(1927年),南京市总工会成立,会址设在明远楼。民国16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明远楼作为南京市市政府所在地,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止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考试期间,监临、巡察等官员登楼监视,“白天摇旗示警,夜晚举灯求援。”以防止考生骚乱、作弊。开考前三天,照例便有僧道在“明远楼”上设坛打醮三昼夜,以祈祷上界、阴间,并立“祭旗”,令士兵日夜更番摇旗呐喊:“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其目的在于告诫应试考生平日里要行善禁恶,不然考场中必得报应。此外,每逢中秋佳节,监临、提调、巡察等官员还可登楼赏月,品茗行吟,凭窗眺望那名闻遐迩的秦淮灯火。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远楼夜景▲

【青云楼】

“青云楼”据《同治上江两县志》所载:于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十二年皆重修,本三重(三层楼),以邻贡院,故改二重(二层楼)。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青云楼内现留有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渔(李笠翁)所题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遗。”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御制宸翰碑

康熙四十一年(1702),有感于科考舞弊案时有发生,康熙帝在南书房召见江南学政张廷枢等10人,手书五律一首,训导考官士子以理学大师为楷模,规范科考行为。张廷枢于次年6月刻石立碑于江南贡院,并作跋刻于碑体下部,以记其事。此碑见证了执政者对规范考试制度、公正选拔人才的重视程度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御制宸翰》碑,上书五律一首:“人才当义取,王道岂分更。放利来多怨,徇私有恶声。文宗濂洛理,士仰楷模情。若问生前事,尚怜死后名。”下题:《为考试叹》

“御制”是表明帝王所作,指帝王所作诗文书画乐曲等;“宸翰”是专指帝王墨迹等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号舍】

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至今仍屹立于南京秦淮河畔。它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鼎盛时期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号舍20644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科举考场。明清时期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比比皆是,被人们称为“古代官员的摇篮”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从世界范围来看,江南贡院无论从历史地位还是从作为中国科举制度独特的历史见证来看,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江南贡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规模宏大的考场,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仅明远楼及南京中医院内的飞虹桥,尚为当年旧物。夫子庙及江南贡院历史街区传统文化产业衰弱严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严重不足,急需整顿改造。

因此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乡试的时间是八月初九日第一场,而实际上考生需要在初八那天就要进场,初九凌晨开始考试,初十才能交卷出场,也就是说考生第一场考试需要在里面待上三天两晚,三场考试下来,考生在号舍的时间为九天六夜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考生们在号舍里一呆就是九天,想来也是极其难熬的。那么号舍究竟有多大呢?明清时期,每间号舍宽三尺,深四尺,后墙高八尺,前檐约高六尺,清代每尺相当于31.1厘米,如此算来,则每个号舍的建筑面积只有1.16平方米。明清时期的每个举人、进士都曾在这样的小空间里苦思冥想、奋笔疾书过,这里是他们人生走向辉煌的起点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可以想象,1.16平米的空间,连坐着都不舒服,可是考生们还要在里面睡觉,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里就必须要感叹古人的智慧了。他们在号舍里面两边的砖墙上离地47厘米高和78厘米高的地方分别留了一道砖托,用于搁号板用,号板由两块木板组成,如果将这两块号板都放在下面那一道砖托里面,合起来能够铺满号舍,就变成了一张床。如果考生需要答题写字,就将靠外面的号板挪到上面的砖托上,里面的号板不动,这样就组成了一套桌椅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每排号舍都会编上一个字号,但不是用数字而是用《千字文》编列,在巷口门楣上书写“某字号”,比如“出字号”,这是古代编列顺序的一种方式。每一排号舍多少不一,有的50间,有的60间或一百多间,都向南排成一条长巷。巷口配备了号灯及水缸,每一排号舍的末尾设有一个厕所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游过江南贡院北院后再游南院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南院大门对联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江南贡院分南院和北院,门票联票50元。南院古色古香,傍着秦淮河,基本上也是展览为主,边走边看,非常写意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江南贡院以刻满历代状元名录的魁星堂为核,以刻满经史子集文字的石墙为皮,以科举的历史变迁分层,将科举的千年历史收藏其间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贡士

贡士,是中国古代会试中考者之称。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明代,贡士分两种情况:一为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一为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清朝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但由于殿试不黜落参试人员,因此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进士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一座有趣的博物馆

为使博物馆展陈变得生动有趣,打破科举制度的枯燥乏味,科博以相关文物为展示核心,在主题典藏量充裕的区域,以文物为传达知识与信息的主角,布设生动场景呈现相关主题,来辅助文物展现无法表达的时代情境;

而在缺乏文物传达的主题区域,则以多媒体深入浅出地说明历史事件、应考程序、趣味故事等,来延伸展陈内容的深度;或以互动装置让观众亲身体验,使其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如今像“观榜大发现”等多媒体互动项目,已成为科博馆人气最旺的地方。同时,伴随着展览开发的多种社教和体验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参与其中,使科博真正成为了一座“有趣的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一座有使命感的博物馆

科举博物馆建设之初的展陈规划是将中国科举制度的价值加以客观呈现,因此以“认识科举制度”、“探索科举制度的功能”、“体会科举制度的影响”、“启发观众的思考”四大主题为基础框架,以10000余件馆藏文物、互动参与的展陈设计、数字化的多媒体设备、高度还原的场景设计为有力支撑,将千年科举历史尽收其中。

在向观众展示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的同时,也在引领观众重新思考科举制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一座专业的博物馆

作为一座专题性博物馆,重中之重便是体现展陈主题的专业性。

科博馆以制度、空间、文化、遗址为四个切入点,进行专业论述,以情景式设计创造具有时代氛围的叙事展演舞台,以多元展陈的互动手法使观众体验科举全貌,以江南贡院遗址为依托将南京打造成科举文化的历史传承者、科举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者。

科博馆致力于将科举制度的传统价值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再现金陵风华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一座“勤奋”的博物馆

科博馆力争以观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展陈布局与展陈内容,在大力征集、研究相关科举文物的同时,并定期对文物进行更换、维护,使观众在不同时期内得以一览不同文物风貌。

除此之外,在常设展的基础上,科博馆还以南京及科举文化为主题,利用专业的展陈空间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共策划完成了《“殿撰墨翰”——长乐阁藏明清状元书画展》、《甲骨春秋书画展》、《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国学文化万里行展览》、《“古韵新姿”——六朝春书画院书画暨收藏作品展》、《林风眠的CHINA艺术精品展》、《郎行天下、武场夺魁——郎红天工与武举珍奇特展》等10次临展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科举与建筑装饰▲

清代科举考试考官、场官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科举考试分级取士图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魁星阁又称奎星阁、文星阁。魁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科举时代是士子们“夺魁”的象征,很富时望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魁星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时期曾重修,咸丰时毁于战火,同治年间再度重建,抗战期间日军侵占南京时再次被毁,后又重新复建。过去古老的南京城无高楼大厦,因此方圆数十里内外都可远望到这一秦淮名胜,是秦淮名胜之一,夫子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相传,魁光阁的顶部原为红色,后改为蓝色,至于换色原因,据说:魁星阁的顶部原是红色的,由于夫子庙地区经常遭雷击,死人很多,百姓对此束手无策。有一天,一位“风水高人”对当时的两江总督说,这红顶不好,触犯雷公,换成蓝顶就不会再遭雷击了,但风水一破,南京从此再也不出三品以上的大官。两江总督说,为了一方百姓安宁,南京人不出大官也罢。于是将红顶换成蓝顶,说来也怪,换顶后,夫子庙一带再也没有雷击失火。在乾隆、咸丰、太平天国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夫子庙曾四次毁于战火,其历史时期的旧貌无从考证。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据古书记载,“奎星”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一,最初在汉代《孝经援神契》纬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东汉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划。”由此后世把“奎星”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为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之神

历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奎星”,所以奎星阁总是建在文庙之旁,南京夫子庙在当时的江南贡院之侧,也是南京地区的文庙,所以奎星阁就建在了夫子庙大成殿之前,后又把“奎”化为“魁”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魁星阁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科举时代,据说“魁星点斗”为文运兴旺之兆,于是取“魁”字字形的会意,在阁内塑造了这么个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争往不绝

明、清两代一半以上官员的产地——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贡院   江南   科举   中国   牌坊   武举   殿试   魁星   乡试   会试   举人   进士   状元   产地   博物馆   官员   制度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