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食物”和“酸碱体质”之说科学吗?

身体有酸碱之分,大部分疾病由“酸性体质”造成,“酸性食物不能多吃”之说流传甚广,于是有观点称可以通过碱性饮食来中和人体多余的酸性,达到身体酸碱平衡。让人们不由得相信:“酸性”意味着“危险”,“碱性”意味着“健康”。那么,食物和身体到底有没有“酸碱性”?身体的酸碱性和食物的酸碱性有关系吗?

1 食物酸碱性是怎么回事?

如果把食物烧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会发现有些溶液是酸性,有的是碱性。这也是营养界人士区分“酸性食物”、“碱性食物”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那些灰分是酸性的食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之后,产物会增加血液的酸性;而灰分是碱性的食物,代谢产物则会增加血液的碱性。

“酸碱食物”和“酸碱体质”之说科学吗?

从理论上说,这种理论也能站得住脚。一般而言,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谢之后会生成酸性物质;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代谢产物的碱性较强。一定要按照这种标准把食物分为“酸性”和“碱性”,也可以自圆其说。

“酸碱食物”和“酸碱体质”之说科学吗?

2 酸碱体质是不是伪科学

我们先从人体的酸碱性说起。人的新陈代谢由无数生化反应组成,每一个反应都需要特定的酸碱环境。在科学上,酸碱性用pH值来表示。pH值在0~14之间,小的那头是酸性,大的那头是碱性。血液对生命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其pH值非常精确地维持在7.35~7.45之间。超出这个范围,不管是低还是高,生命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7.35~7.45这个pH值范围属于“弱碱性”,所以,如果说要维持人体体液的“弱碱性”,也没有什么不对。因此,便衍生出吃“碱性食物”来维持“碱性体质”的说法。

但“酸碱体质是伪科学”,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人体有强大的酸碱调节体系,生命活动过程中,机体不断生成酸性或碱性代谢产物,同时亦有相当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随食物进入体内,但正常生物体内的pH总量相对稳定(pH 7.35~7.45),这是依靠体内各种缓冲系统以及肺和肾脏的调节功能来实现的,难以被食物左右。

“酸碱食物”和“酸碱体质”之说科学吗?

在健康状态下,人体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导致酸碱性的改变,除非消化道、肾脏、肺脏等重要器官发生病变,造成人体代谢和酸碱失衡,但这与食物的所谓“作用”并无实质性的关系。1930年就有学术论文探讨过此事。橘子、牛奶、香蕉都是典型的“碱性食品”,一次性分别喝下1升橘子汁或者牛奶,或者吃下1斤香蕉,没有观察到血液pH值发生变化。而吃下近1斤肉,4位实验者中有3位的血液pH值没有发生变化,另一位发生的些许变化也很快恢复原状。简而言之,如果非要根据代谢产物的酸碱性,也确实可以把食物分出“酸性”“碱性”来,不过这种区分没有什么意义。作为“碱性食物”的蔬菜水果固然应该多吃,而“酸性食物”的肉类和蛋,也是均衡营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酸碱食物”和“酸碱体质”之说科学吗?

1.3 食物酸碱性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吗

目前确有大量证据显示,充分摄食蔬菜和水果能够预防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但这并非因为它们是所谓的“碱性食物”,而是因为它们富含各类对维护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大量进食动物性食物等所谓“酸性食物”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并不是因为其灰分呈酸性,而是大量吃动物性食物可能导致能量、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等摄入超量,使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不足,从而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性增高。

实际上,各类食物均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相互不可替代,食物多样化、荤素合理搭配才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及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并且可降低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是保障人体营养和健康的基础。一味追求所谓“碱性”食物,摒弃“酸性”食物,只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新的不平衡。长此以往,最终损害的还是身体健康。

“酸碱食物”和“酸碱体质”之说科学吗?


请关注[呲牙]请关注[呲牙]请关注[呲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酸碱   体质   弱碱   灰分   食物   呲牙   动物性   酸性   碱性   矿物质   产物   血液   身体   人体   发生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