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节俭破由奢

刘悦

电视剧《以人民的名义》有一个“穷怕了”的贪官。从小穷,发奋到当了“处长”。一个“贪”字,断送了前程。

悯农诗人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传世经典,因为通俗易懂,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珍惜粮食的心声,引起世人的共鸣,被称之为千古名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的李绅,事实上一点都不“悯农”,他官做大之后,非常奢侈腐化,家里妻妾成群,吃穿用度也都非常铺张豪华,与悯农诗人的形象判若云泥。丧失了诗歌里的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腐官酷吏。随着官职的升高,李绅“渐次豪奢”。当淮南节度使时,对百姓疾苦极为漠视。百姓,终日惶惶不安,纷纷渡江淮而逃难。据传,李绅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

奢侈就像是一种毒药,一旦沾染,就会不断蔓延开来,当满足了生理需求及社交需求以后,就会发展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就被当做一种满足社交需求,满足虚荣的手段。这是一种不正常的价值观。

李绅请刘禹锡到家赴宴。李绅招来歌妓在席上歌舞助兴,其中一个女子非常漂亮,深深地吸引了刘禹锡,让他心生向往,于是就写作此诗表达对这个歌妓的倾慕。李绅家里美女如云,这样的女子见得太多了,早就不当回事了。所以,看到刘禹锡这首诗,二话没说,很豪爽地就把这个家妓送给了他。这首诗因此催生了一个成语“司空见惯”。“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李司空就是李绅,苏州刺史就是刘禹锡。

奢侈是过度消耗,超过应有的能力是耻辱。节俭是减少,或不付出应有的消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人要用内在的修养,提高自己,赢得别人的注目和拥护。

明朝皇上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小葱豆腐汤宴请官员,规定不准摆宴席,只准四菜一汤。这为了是什么?就是为了节俭,给群臣做个表率。

明朝之前,茶叶交易以饼茶和团茶为主。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三点原因:因为龙凤团茶这种制茶法工艺复杂,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被朱元璋斥之谓“奢侈”。它只满足少数人的享乐,大部分人或者说平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翻开李绅的历史和朱元璋的历史对比。李绅6岁时,他随母亲颠沛流离之时,目睹到农民朝不保夕的生活,于是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千古名诗《悯农》。为了出人头地,发愤用功,苦读诗书。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就是不中。但他没有放弃,而且屡败屡战。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到27岁时,中了进士,授翰林学士,后来一路顺风,平步青云,从右拾遗到司马、刺史,再到节度使,直至宰相之位,可谓位极人臣。

朱元璋出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

俩人的共同点都是穷苦人,通过个人奋斗而成功。一个奢侈淫意,一个勤俭节约。

李绅死后被“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从最开始的“悯农”,到为官后的鱼肉百姓,因犯“六宗罪”,死后还连累到了子孙,黑暗的坠落也因此成了反面教材。

朱元璋成了统一中原的开国皇帝,驱逐胡虏拯救汉民族,虽然传说残暴私欲,但不妨碍评价他,为三百年明朝及以后的中央集权国家,打下基础的丰功伟绩。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人,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坚持勤俭节约、抵御奢侈浪费。

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节俭   判若云泥   明朝   节度使   勤俭节约   刺史   苏州   司空见惯   子孙   千古   社交   奢侈   需求   农民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