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医教材的态度及记忆中的马老师——我的中医之路之(4)

中学毕业后,上了中医学院,第一年我学了《医学生物学》,《针灸学》,《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学》。

我对中医教材的态度及记忆中的马老师——我的中医之路之(4)

中医基础理论


我对中医教材的态度及记忆中的马老师——我的中医之路之(4)

威灵仙

再接着讲故事。后来我就逐步学了《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课程,最后学的是中医内科学。但说良心话,上学期间,我下功夫最少的是中医内科学,基本上没看,考试的时候背背重点应付过去了。


下功夫最多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版绿皮的书,从前到后,当时是全文背诵下去的。为什么背诵,第一是因为书薄,第二是觉得里面的内容很经典,每一句话都很朗朗上口。事实证明,这个工作受用无穷,在我日后的临床、教学和应付各类考试中,这本背下去的中医基础理论帮了我大忙。现在新版的我看越来越厚,估计是背不下去了,而且新版增加了好多非原汁原味的东西,背起来也没有那么顺口。

方剂学我就背歌诀,五版教材后面附的那个歌诀,无论是否重点方都背,甚至大活络丹,凉开三宝都背下去过。这个方歌则是在临床中帮了我大忙。

中药,我是记功效,就那么几百味中药,把每味药的功效,大概最多也不超过十二个字吧,记下来。有了这个本事,我感觉神功大成了,大有读方三年,无不可治之病的感觉。

至于《中医诊断学》,还真没下太大功夫,反正遇到临床症状,就按中医基础理论推呗,所以也就没有把他当做一门专门的课程去学。

用这些知识治病,我觉得再学中医内科学简直多余,什么一个病分几型,每个型什么方,实在不知道意义何在。曾经见过一个人,一下拿了四个方子来抓药。药房的问她“你怎么一下抓这么多药?”她说:“有一个年轻大夫给我开的,说你的情况按书上有四个证型,所以开了四个方,让我每个吃三天,那个效果好就接着那个吃。”对中医内科教材的这一创造性的发现,令我佩服不已,同时也更使我失去了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兴趣。 但后来我还是终于把中医内科学的那种辨证分型给背下去了,五版教材是四十九个病,从感冒开始,到虚劳结束。同时背下去的还有历史沿革和结语里历代名家的论述。背这个也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如执业医师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乃至后来的博士考试,等现在背下去了,想想还是有用的,临证的时候还是能多点思路。而历代名家的论述,中医内科学节录的还是很经典的,在后来我广泛系统阅读历代著作的时候,帮了我不少的忙。

我对中医教材的态度及记忆中的马老师——我的中医之路之(4)

背书(场景配图)


所以,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说,中医教材对中医思维的培养,还是价值非常大的,我自己深受其益处,所以我一贯反对把它说的一无是处。尤其是第五版绿皮教材,非常经典!非常经典!非常经典!
我相信若干年之后,这部教材将象《医宗金鉴》,《寿世保元》等历代医著一样大放异彩。而后面的六版教材,是最糟糕的一版教材,学这部教材的人,也绝对是被祸害的一代。七版教材比六版强,但仍然不如五版教材字字珠玑。
这算是我讲给初学者的一点体会吧。

话说上到大二的时候,结识了两位老师,一位姓马,算是半个科班出身吧。因为马老师求医无望,后来就开始了自学中医的道路。他参加的是当时最早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函授班,至于他当时怎么学,怎么读,我估计肯定是认真刻苦的,而且是一边学一边拿自己和亲友练手的,这个就不细说了。我要说的是,他有一本压箱底的书,是七十年代发行的,这本书他视为至宝,而且对我影响深远,对他来说,一直是当做一辈子吃饭的宝贝来对待的,后来我也搞到了这本书,而且通过他,通过这本书,学到了好多,但后来,我还是转到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经方的正途上了。

我对中医教材的态度及记忆中的马老师——我的中医之路之(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中医学院   威灵仙   函授班   方剂学   中医   教材   歌诀   内科学   基础理论   论述   历代   名家   中药   态度   老师   经典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