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十人九湿,微习惯助你不做老湿机

都说十人九湿,微习惯助你不做老湿机

中医说,“怪病多痰”,好多疑难杂症的根源都在于痰,湿就是进入身体里的水分,过多的湿停留在体内,转化成了痰。湿气重的人,不仅水肿虚胖,还为病邪入侵提供了方便。

一、人为什么会“湿”

湿气如何而来,有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湿,内湿就是人体内的津液,也是西医说的体液。

人体中的体液约占人体体重的60%,这些体液中的主要成分就是水,不光是我们的脏腑、官窍等器官组织里有体液,就连细胞也被体液所包围。

正因如此,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很重视人体内的水液代谢。

像这些正常的、生理的湿,我们称之为湿气,但是当湿气太过,变成了异常的、病理的,这时候的湿就叫做湿邪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植物本来需要两天浇一次水,可我们若每天都浇上两三次,过不了多久,这些植物就会烂根软叶。

人体也是如此,如果水湿过剩,排不出去的湿气就变成湿邪,成为了致病的因素。

如何判断湿气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舌头。

第一,看舌体。

通过舌体的大小,可以判断体液的多少。水分越少,舌体越瘦;水分多了,舌体就会胀大起来。

舌头胖了、大了,但是口腔还是原来的大小,舌头就会顶上牙齿,时间长了就留下齿痕。另外,湿多了以后舌体也可能出现裂纹,像是泡发了一样,跟咱们洗澡时间长了手上起皱一样。

第二,看舌苔。

正常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而清净的,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达不到这个程度,出现了腻苔,那可能就预示着身体出现了问题。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比较滑腻的,说明体内湿气比较重或体内有寒;如果舌苔黄厚而且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舌苔薄说明病只是处于初期,病位浅;舌苔厚,说明病已经逐渐侵入体内,病位较深。

所以为什么会有湿气,其一是脾虚,其二是湿邪侵袭。

都说十人九湿,微习惯助你不做老湿机

三、“湿邪”看中了哪几类人?

1、脾肺气虚之人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体内湿气重的根源在于脾和肺。湿就是进入身体里的水分,如果身体脏腑,特别是脾的运化功能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体液过多,积聚在身体里,就叫水湿、湿气。

如果这时体内环境偏热,水湿在热环境里受到熬炼就会浓缩、变黏稠,这就是中医说的湿聚成痰。

2、过食寒湿、油腻之物

现在有不少人一顿饭都离不了肉,但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以五谷杂粮和蔬菜为主,已经习惯消化五谷杂粮的脾胃,现在变成以消化肉食为主,显然要消耗脾胃更多的能量。

当脾胃功能已经不能彻底将其消化、吸收、传输时,它就会积聚在经脉不顺畅的部位,久而久之就变化成痰了。

3、长期生活在潮湿,湿气大的地方

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

由于工作或其他的原因,有些人或住地潮湿,或以水为事,或淋雨涉水,时常会受到湿邪的侵袭。

中医认为湿性属水,其性阴寒,可导致体内阳气阻遏。一方面,水湿黏滞重浊,容易造成人头重如裹、身体困倦、四肢无力、胸脘满闷等;另一方面,水湿会困扰脾土,阻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令人出现食欲缺乏、大便溏泄、恶心呕吐。

4、忧思过重之人

中医说,“脾主忧思”。思虑过多,总是处于一种忧虑、压抑的状态,就会伤脾。我们平时都有体会,想事太多,过于愁烦,就会没有食欲,这就是忧思伤脾的结果。脾一受伤,运化功能就下降了,于是水湿和痰饮就产生了。

5、久坐不动的人

现代人有一个很不好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习惯,就是一天到晚坐着,不愿意动。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容易导致全身的气血经络受阻、代谢物质排泄缓慢,而且还伤“脾”。

都说十人九湿,微习惯助你不做老湿机


四、健脾祛湿小技巧


(一)食疗法

芳香食物化湿

中医认为辛香之物,气味浓烈、善于走窜流通,有行气除湿之效,所以脾虚湿重者,可将桂皮、大料、辣椒、香菜、姜丝、蒜泥、陈皮佛手等香料添加到食物当中,或将玫瑰花、佛手花、厚朴花、荷花、豆蔻花等加水,或直接饮用,或浸泡沐浴,以促进体内气血和脾胃的运行,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防止湿毒内侵。

苦寒食物燥湿

虽然湿性阴冷,但若是长期阻滞不化,也会郁而化火。另外,湿邪外感时常会夹热而行。而中医认为苦能燥湿、寒可清热,所以以苦寒之品,治湿热之症特别适宜。特别是对各种因湿热而起的食物中毒、胃肠疾病,可用蒲公英、荠菜、荸荠、野菊花等,制成菜肴或熬汤内服,以起到清热燥湿、化浊辟毒的作用。

清淡利水食物

湿者水也,很容易阻遏阳气,因此为了预防脾胃为水湿困阻,导致气机不畅,除了饮食要清淡,少食膏粱厚味、过咸之品,以防滋生痰湿、引发水钠潴留;还可食用一些诸如茯苓、冬瓜皮、红小豆、薏米、玉米须、白扁豆、鲤鱼等药食两用之品。因为中医认为,它们性味平淡,而淡者可通利水道、令小便通畅、尿量增多,水湿由此而出。

(二)中医养生法

1、“吞津法”

每天早晚,静坐,舌抵上腭,当嘴里的唾液满了以后,随着意念分三次慢慢咽下去。

唾液,叫“自家水”,本身就是药,可以帮助消化吸收,促进胃酸,胃液分泌,灌溉五脏六腑。我们吞食自己的唾液,既能滋补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又能固护肾脏这个“先天之本”。


2、拔罐祛湿

拔罐是祛湿比较好又比较快的方法,凡是跟湿沾边的病证,如痰湿、湿热、寒湿,都要拔罐。拔完后,罐体内的水雾就是从身体里面散发出来的湿气。

祛湿拔罐可以参考4个穴位:

【1】肾俞穴

“湿胜则阳微”,体内湿气重就会伤害阳气,在肾俞拔罐,能补阳气,帮助除湿。肾俞穴是膀胱经要穴,对因湿气重所致的小便不畅有改善作用。

【2】阴陵泉穴

脾不运化导致体内有湿,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腧穴,经常刺激具有调节脾脏、濡养四肢肌肉、除寒湿的功能,能清利湿热,健脾理气。

【3】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合穴,也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经常刺激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4】曲池穴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经常刺激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经上的湿气可以通过大肠经上的穴位排除,所以在曲池穴拔罐还能同时调节肺部的湿气。

3、穴位按揉法

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位于小腿肚子下方正当中,是除去人体湿气的比较有效的穴道。顾名思义,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们的人体,人站着的时候,小腿肚会紧张,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个纽结,是直接的受力点。

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承受的压力。当碰到潮湿或压力时,揉按承山穴,它就会帮我们负担压力,缓解疲劳。

揉按承山穴时,开始只能轻轻地按、轻轻地揉,以感觉到酸胀微痛为宜,逐步地可以加重手法,在能保障成效的情况下,应该尽量把疼痛减到最小。

也能够在每一天早上睡醒时,将两腿伸到床外,让承山穴恰好搁在床沿上,两腿左右晃动以推拿承山穴。

揉按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揉按承山穴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效用了,身上的湿邪,正跟着微微升高的身体温度向外逃逸。

4、穴位刮拭法

(1)肺俞穴

中医认为“肺为贮痰之器”,因此,湿气重的人可以经常刮拭背部的肺俞穴,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还有助于辅助治疗痰多咳嗽。方法:刮拭肺俞穴50-100次。

(2)脾俞穴

中医认为“脾是生痰之源”,所以还应经常刮拭背部的脾俞穴,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对健脾化痰、消除腹胀有一定疗效。方法:刮拭脾俞穴50-100次。

(3)按摩足部肺反射区、脾反射区

用按摩棒或拇指按揉足部的肺反射区和脾反射区,也能起到强健脾肺的功效。方法:按揉脾反射区3-5分钟。

都说十人九湿,微习惯助你不做老湿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曲池   燥湿   舌苔   阳气   湿气   体液   脾胃   湿热   穴位   反射   潮湿   体内   中医   习惯   身体   人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