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病着手防暑病,读经典,多临床

#健康一夏#《温病条辩》四一、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

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


故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是邪在气分而主以三石汤之奥义也。若邪气久羁,必归血络,心主血脉,故以加味清宫汤主之。内窍欲闭,则热邪盛矣,紫雪丹开内窍而清热最速者也。


三石汤方


飞滑石(三钱) 生石膏(五钱) 寒水石(三钱) 杏仁(三钱) 竹茹(炒,二钱) 银花(三钱,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冲) 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论〕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盖肺病治法,微苦则降,过苦反过病所,辛凉所以清热,芳香所以败毒而化浊也。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方论】本方为暑湿,热重于湿,病在气分而设,故治宜清热利湿,宣通三焦。方中杏仁宣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石膏、竹茹清泄中焦邪热;滑石、寒水石、通草清利下焦湿热,小便利则火府通而热自解,湿自去;银花、金汁清暑解毒。诸药相伍,清热利湿,宣通三焦,使三焦弥漫之湿,可以随之清彻。


【医论】本方证是由于暑湿弥漫三焦,邪在气分而病。临床以身热面赤,胸脘痞闷,下利稀水,小便短少而黄,舌红,苔黄滑,脉滑数为辨证要点。从其病因来看以暑热之邪为主,且夹湿邪为辅。证属邪在气分,暑热炽盛,湿邪未化,可用三石汤清宣肺胃之邪。因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故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而且肺经之药,多兼达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经;肺又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故治肺即是治胃与膀胱,这就是吴氏治邪在气而用三石汤的奥妙所在。若邪热稽留,出现舌绛苔少,此属热人血分,又非本方所宜。正如吴氏在其原著中云:“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故以急清三焦为主。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故肺金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 兼走肺也。再肺金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是邪在气分,而主以三石汤之奥义也”。


本方来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杨(二八) 暑热必挟湿。吸气而受。先伤于上。故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大凡暑热 伤气。湿着阻气。肺主一身周行之气。位高。为手太阴经。据述病样。面赤足冷。上脘痞塞。其为上焦受病显著。缘平素善饮。胃中湿热久伏。辛温燥烈。不但肺病不合。而胃中湿热。得燥热锢闭。下利稀水即协热下利。故黄连苦寒。每进必利甚者。苦寒以胜其辛热药味尚留于胃底也。然与初受之肺邪无当。此石膏辛寒。辛先入肺。知母为味清凉。为肺之母气。然不明肺邪。徒曰生津。焉是至理。昔孙真人未诊先问。最不误事。再据主家说及病起旬。从无汗泄。经云。暑当汗出勿止。气分窒塞日久。热侵入血中。咯痰带血。舌红赤。不甚渴饮。上焦不解。漫延中下。此皆急清三焦。是第一章旨。故热病之瘀热。留络而为遗毒。注腑肠而为洞利。便为束手无策。再论湿乃重浊之邪。热为熏蒸之气。热处湿中。蒸淫之气。上迫清窍。耳为失聪。不与少阳耳聋同例。青蒿减柴胡一等。亦是少阳本药。且大病如大敌。选药若选将。苟非慎重。鲜克有济。议三焦厘清治。从河间法。(初三日)


飞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大杏仁 炒黄竹茹 川通草 莹白金汁 金银花露


又 暮诊。诊脉后。腹胸肌腠。发现瘾疹。气分湿热。原有暗泄之机。早间所谈。余邪遗热。必兼解毒者为此。下午进药后。诊脉较大于早晨。神识亦如前。但舌赤中心甚干燥。身体扪之。热甚于早间。此阴分亦被热气蒸伤。瘦人虑其液涸。然痰咯不清。养阴药无往而非腻滞。议得早进清膈一剂。而三焦热秽之蓄。当用紫雪丹二三匙。藉其芳香宣窍逐秽斯锢热可解。浊痰不粘。继此调理之方。清营分。滋胃汁。始可瞻顾。其宿垢欲去。犹在旬日之外。古人谓下不嫌迟。非臆说也。紫雪丹一钱六分。


知母 竹叶心 连翘心 炒川贝 竹沥 犀角 元参 金汁 银花露


又 一剂后用。


竹叶心 知母 绿豆皮 元参 鲜生地 金银花


又 一剂后。去银花绿豆皮。加人参麦冬。


又 初十申刻诊。经月时邪。脉形小数。小为病退。数为余热。故皮腠麸蜕。气血有流行之义。思食欲餐。胃中有醒豁之机。皆佳兆也。第舌赤而中心黄苔。热蒸既久。胃津阴液俱伤。致咽物咽中若阻。溺溲尿管犹痛。咯痰浓浓。宿垢未下。若急遽攻夺。恐真阴更涸矣。此存阴为主。而清腑兼之。故乱进食物。便是助热。惟清淡之味。与病不悖。自来热病。最怕食复劳复。举世共闻。非臆说也。


细生地 元参心 知母 炒川贝 麦冬 地骨皮 银花露 竹沥


又 脉症如昨。仍议滋清阴分余热。佐清上脘热痰。


照昨日方去地骨皮银花露加盐水炒橘红。


刘渡舟有一方柴胡三石解毒汤大家先看一下: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黄芩各10克,茵陈蒿、土茯苓、凤尾草各12克、草河车6克,滑石12(包),寒水石、生石膏各6克,竹叶10克,双花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方解】面色黧黑而有油垢为湿毒凝结蕴蒸于上之征;臂背酸胀为湿郁少阳经脉不利之征。舌苔厚腻,难以脱落乃湿毒有根难拔之兆。可见,以上三征当为使用本方的重要指证。故在柴胡解毒汤基础上,加三石(滑石、寒水石、生石膏)和竹叶以增强清利湿热作用。加双花清热解毒以化湿浊。另外,滑石、寒水石、竹叶均有利小便作用,以期湿浊之邪由小便外排,湿热分消,凝结化解。服此方后以舌苔褪落为病减,臂背酸胀不发为病愈。故又是观察疾病进退,预后的重要参数。


【主治】急、慢性肝炎(证属湿热凝结不开者)。临床表现为口苦、口黏、胁胀痛、小便短赤、面色黧黑兼带有油垢、体重不减反增、臂背时发酸胀,舌苔白腻而厚,脉弦缓。


刘老这个处方就是小柴胡合三石汤加减而成的。他在研究这个处方时候曾经讲过,他治疗一例黄疸各种办法用尽效果不佳,晚上读书温病条辨,看到本方豁然大悟,因此创制柴胡三石汤而成。


临床应用:


一:婴儿腹泻:


本方主要用于湿热型婴儿腹泻。据《陕西中医》1988,(4):156和《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7):19李志山、陈盛林分别报道:以龙牡三石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1例和64例,并设西药对照组对比。中药治疗组:煅龙骨、煅牡蛎、生石膏、寒水石、滑石(包)各30克,加水300毫升,浸泡半小时后,用中火煎30分钟,取药液后再加清水300毫升再煎,2次药煎再服,但日量不超过2剂。根据病情,必要时做退热及适量静脉补液对症处理,疗程3天。西药对照以病毒唑肌注或静脉滴注,口服复方乙哌啶、思密达并对症处理。结果:中药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药组总有效率达90.6%。


二:流行性斑疹伤寒


据《陕西中医》1986,(1):9康日文报道:以三石汤合甘露消毒丹治疗流行性斑疹伤寒100例。处方:白豆蔻、木通、菖蒲、藿香、川贝、薄荷、寒水石、生石膏、滑石、茵陈、连翘、射干、黄芩、僵蚕、板蓝根。若舌质红绛加生地、大青叶、白薇,去板蓝根;大便溏薄者去生石膏、寒水石加黄连;恶寒甚加羌活;头痛加白芷。水煎服,每日1剂,消除余热用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加茵陈、通草;阴虚者给予青蒿鳖甲散加通草、生首乌。结果:痊愈86例,好转11例,无效3例,退热时间为16小时至7天,服药2~14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加味   竹茹   寒水石   生石膏   通草   知母   暑热   柴胡   滑石   太阴   湿热   竹叶   膀胱   杏仁   要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