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是哪里出了问题,该做哪些检查、该如何鉴别诊断呢

现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食物的多样化,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增加,使心脑血管系统患病越来越多,造成了后遗症“瘫痪”的人群有所增加,文章将“瘫痪|”做一介绍,让大家了解“瘫痪”的病因及诊断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就医,减少“瘫痪”的发生的机率。

瘫痪:是指随意运动功能的减弱或丧失。支配随意运动的神经通路(上、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一旦病损即可造成瘫痪。自大脑皮质区至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神经通路的损害所造成的瘫痪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也称硬瘫。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自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至神经末梢通路上受损造成的瘫痪,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也称软瘫。表现为肌张力明显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神经肌肉接头以至肌肉本身的病损造成的瘫痪,称神经肌肉接头性瘫痪和肌源性瘫痪。瘫痪肌力的评定分为6级:(1) 0度。无肌肉收缩。(2) 1度。仅见肌肉轻度收缩,无关节活动。(3) 2度。肢体能移动但不能抵抗地心引力。(4) 3度。能克服地心引力活动。(5) 4度。能抵抗阻力的运动,但力差。(6) 5度。正常肌力。

【瘫痪的临床分类】

1.偏瘫: 表现同侧上、下肢体瘫痪较为常见,为一侧锥体束受损所致。病损部位可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内囊和脑干。大脑皮质损害时,偏瘫多不完全或呈单瘫形式,可伴有失语或癫痫发作。内囊病损时由于锥体束集中经过内囊,故偏瘫较为完全且伴有中枢性面瘫和舌下神经瘫。一侧脑干病损时,可出现病损侧的脑神经麻痹和对侧上下肢体瘫痪,称交叉性瘫痪。

2.截瘫: 表现双下肢瘫痪。病损多在胸段脊髓,多为痉挛性瘫痪(硬瘫),呈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截瘫患者常伴有病损平面以下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的脊髓休克期,截瘫可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软瘫),此时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要注意与腰骶及脊髓前角、前根及周围神经损害相鉴别。

3.四肢瘫: 最常见于颈段脊髓损害。高颈段脊髓、脑干和大脑的双侧损害,均可出现四肢痉挛性瘫痪;下颈段脊髓受损表现双上肢软瘫而双下肢硬瘫;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损、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则表现四肢软瘫。

4.单瘫:表现一个肢体的瘫痪。单瘫可以是硬瘫也可以是软瘫。脊髓局部的早期占位性病变可出现硬瘫;大脑皮质的局限性急性损害引起的单瘫可为弛缓性;单瘫属软瘫且伴有明显肌萎缩,腱反射低或消失,病变可在脊髓前角、脊神经根或神经干。

【诊断思路】瘫痪是神经系统损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受损部位不同瘫痪的表现也不一样,病变的性质,发病原因较多、必须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有关检查资料,得出明确判断。

1.病史: 注意现病史的特点,尤其是起病的形式、瘫痪的部位及伴随症状,病情进展情况。急骤起病,短时间内达高峰多为血管性和急性感染病变;瘫痪缓慢出现,进行性加重多为占位压迫性病变或变性退行性病变;重症肌无力表现晨轻晚重波动现象;伴有发热等感染征象考虑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螺旋体等) 感染性疾病; 脑血管意外尤其着重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病等过去史的了解; 疑有家族性遗传病者更应了解家族及婚育史。

2.体检:一般体检与神经系统检查。尤其神经系统检查在对判断病变部位极为重要。要注意观察一些具有特征性的异常体征为:疱疹、血管瘤或痣、结节、蝶形红斑、咖啡斑或皮下结节、平底颅、弓形足、脊柱畸形等,往往这些异常体征有助于分析病因。神经系统检查要特别注意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脑神经受损、运动、感觉、反射系统及自主神经功能的情况。如:出现病理反射的瘫痪很可能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伴有明显肌肉萎缩的瘫痪,则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或肌病的可能性大;截瘫或四肢瘫而无脑神经受损时,其病灶可能位于脊髓。如同时伴有病变平面以下有深浅感觉障碍及二便潴留,提示脊髓横贯性损害;若一侧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对侧下肢痛触觉减退,提示脊髓半切损害。若痉挛性偏瘫的对侧伴有周围性脑神经麻痹者属交叉性瘫痪,提示病变位于脑干; 若偏瘫伴有同侧脑神经瘫痪者提示病变位于内囊或内囊以上。属于下运动神经元性的,不伴感觉障碍的单瘫或某组肌肉瘫痪,其病变是在脊髓前角; 伴有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的四肢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最可能是多发性神经炎; 逐渐出现的上眼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或咀嚼无力及吞咽困难,症状晨轻晚重的肌无力患者考虑重症肌无力; 突发四肢无力,有过度疲劳及暴食暴饮史,既往有类似发病更能证实周期性麻痹的诊断;缓慢进行的四肢肌肉萎缩无力,以肩胛带及骨盆带显著者伴有腓肠肌假性肥大,很可能是肌营养不良症。

3、实验室与器械检查:各项辅助检查对判断瘫痪的部位、性质和原因有帮助,临床上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如简单的X线平片可发现异常钙化影、平底颅、颅内高压、脊椎畸形或骨质破坏、颈肋等;脑脊液的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对判斯病变的性质与原因有帮助,血钾低见于周期性麻痹或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血清酶增高多见肌病; 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对多发性肌炎、大动脉炎等诊断有价值;血清抗体滴度升高对病毒性脑炎有意义;血清凝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有帮助等。(1)中枢性瘫痪(硬擁); 考虑病变属于脑部的,首选脑CT或MRI.结合技术条件的情况可选择X线平片、脑超声波、脑血流图、脑电图、脑血管造影(核素或DSA)、脑室造影等。考虑脊髓病变的可行X线平片、螺旋CT、椎管造影、腰椎穿刺检查(动力试验及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等) 以及脊髓MRI。(2) 周围性瘫痪(软瘫): 肌电图检查对于肌病、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元病的判断有帮助; 肌肉活检、血清酶检查对肌病有特殊意义。

关注天天医学,了解更多医学知识,你的健康是我发文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单瘫   脑干   大脑皮质   神经元   造影   脑神经   脊髓   血清   神经系统   病理   肢体   反射   肌肉   部位   神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