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中医认同的阴阳论观点!读懂这个你将超越99%的人

90%的中医认同的阴阳论观点!读懂这个你将超越99%的人

(本文针对初学者叙述阴阳的属性及特点)

课堂上,学生问:“老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

老师笑了笑,指着阳光,说:“这是阳。”

又拿了本书遮住阳光,指着书后的阴影,说:“这是阴。”

然后老师一把把书扔掉,指着空荡荡的讲台,说:“这是什么?”

学生们摇了摇头。

“这啥也不是。阴阳本一体,有阴才有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中医阴阳学说源于《易经》,成熟于《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虽古而不朽,虽古而归真。

阴阳的属性

中医阴阳可以表示不同属性特征之 “象”,阴阳属性概念源于中医哲学思维的象思维,中医象思维又包括物象与意象两个方面,而就意象而言阴阳当属观念意象范畴。

依据阴阳属性划分标准,凡是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属性的物质和功能等属于阴; 凡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属性的物质和功能等属于阳。阴阳的这种属性范畴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结构划分、生理功能阐述、病因分析、病证诊断以及中药性味功能概括等方面。

关于阴阳在组织结构中的划分,《素问· 金匮真言论篇》曰: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 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 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 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阴阳涵盖了人的各脏器、组织即阴阳属性,并认为其普遍存在,无器不有。

关于阴阳在生理功能的划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阳化气,阴成形”。 另外,就病因而言,阴邪一般指内伤饮食和内伤情志,阳邪一般指外感六淫之邪,如《素问·调经论篇》中病因分类之论述: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关于于阴阳病邪致病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了 “寒伤形,热伤气”的观点,指出寒为阴邪既伤人体之阳也伤人体之阴 ( 津液) ,即 “寒伤形”; 热为阳邪既伤人体之阴亦伤人体之阳 (气) ,即 “热伤气”。

关于阴阳在诊断而言,四诊都有阴阳可辨,如色泽之明暗、声息之高低、脉搏之强弱、征 象之寒热等,其中诊脉之阴阳尤被重视,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指出: “脉有阴阳,去者为阴,至者为阳; 静者为阴,动者为阳; 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后世王叔和在 《脉经·辨脉阴阳大法》中将其进一步归纳为 “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 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

关于阴阳在药物性味功能而言,四气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五味之中,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益气,故辛甘属阳, 如桂枝、甘草等; 酸味能收敛,苦味能泻下,故酸苦属阴,如芍药、大黄等,正如 《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篇》所云: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秦臻等概括了气味厚薄与四气五味及阴阳的对应关系,认为 《黄帝内经》中有关气味厚薄的描述,主要是基于药物的阴阳属性,含纳了四气五味理论。


90%的中医认同的阴阳论观点!读懂这个你将超越99%的人

阴阳之间的关系

阴阳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辩证法范畴,其关系主要表现为阴阳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等。阴阳的制约、互根、 消长转化关系被广泛应用于人体生理阐述、病机分析、治法制定等方面。

首先,阐述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所谓 “阴在内,阳之 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这是根据阴阳互根关系阐述阴阳二气的生理。另外,如《素问·生气 通天论篇》云: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 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是依据阴阳消长关系阐述阳气的生理变化。

其次,分析病证病机。一方面依据阴阳制约关系分析虚实寒热病 机,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是指邪气亢盛而致实热实寒病机,而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则是指既有邪气亢盛又兼有正气损伤的虚实夹杂病机。《素问·调经论篇》曰: “帝曰: 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此处 “阴虚则内热”实指内伤脾胃发热,即气虚发热,乃补中益气汤主治病机。

另一方面根据阴阳互根关系分析阴阳两虚病机,阴虚则 “无阴则阳无以化”,可出现 “阴损及阳”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虚则 “无阳则阴无以生”,可出现 “阳损及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再次,制定治则治法。一方面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制定阴阳偏胜的治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所谓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另一方面依据阴阳制约关系制定阴阳偏虚的治法,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篇》中所谓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同时 《素 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提出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冰注曰: “夫如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 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从而提出了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大法, 被后世视为圭臬。

由此可见,中医阴阳概念既源于哲学又源于中医临床实践,并且在医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90%的中医认同的阴阳论观点!读懂这个你将超越99%的人

关于阴阳特点个人赞同的三个论点

1、阴阳是和谐而非平衡

“平衡”,即指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 也指对立的各方在数量上相等。而所谓 “和谐”, 则是并列式 “和 + 谐”,即和睦、和洽之意。中国古代的 “和谐”理念是 “和而不同”,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且统一共存。

阴阳的本质多是一种属性关系,虽然也包含有实质内涵。因此,由 “一分为二” 的阴阳双方有数量 “平衡”而 “和谐”者,也有数量不 “平衡” 而 “和谐”者,生理状态下多是指一种和谐、协调, 如脏与腑、气和血等。

阴阳和谐与阴阳消长转化密切相关。阴阳的消长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当阴阳消长变化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阴阳正常消长的 阈值,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阳的转化。阴阳就是在这样不断消长过程中维持着阴阳的和谐, 从而维持着事物正常的发展变化。

2、阴阳是对待而非对立

《汉语大词典》释义 “对待” 有四: 一是对立、对抗,二是相对,三是对偶、对举、对付,四是以某种态度、行为加之于人或事 物; 释义 “对立” 有三: 一 是相向而立、并立,二是敌对、互相抵触,三是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斗争。

传统的阴阳理论并不主张对立斗争的观点,太极之负阴抱阳,既不排斥,也不斗争。同样中医 “阴阳” 也不等同 “矛盾”,它强调的是阴阳和宇宙万物之象相通、相应,其对立关系并不存在于阴阳所规范的所有事物之间。

在中医学概念中,很多情况下阴阳关系是指一种相对、对举的关系,而不是排斥、 斗争,如气与血、气与精、脏与腑等。 “对立”强调的是事物的斗争性,而 “对待”强调的是事物的和谐性,阴阳和谐和阴阳对待是中医整体观念阐述生命健康的基本观点。

3、阴阳既相对又是绝对

阴阳是相对的,所谓相对,一方面表现为在一 定的条件下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自然界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如以昼夜分阴阳,则昼为阳,夜为阴,而昼夜可再分阴阳,如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所云: “平旦至 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 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 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阴阳又是绝对的,所谓绝对,是指不受任何限 制而言,阴阳属性具有不可变性,不可反称。这与“矛盾”不同,矛盾双方无属性规定,可反称。如 水属阴、火属阳,水火阴阳不可反称; 四时之中春 夏属阳、秋冬属阴,也不可反称。如以一昼夜分阴阳来说,则昼为阳,夜为阴,这是绝对的; 又或者从性别来分阴阳,则男为阳,女为阴,这也是绝对的。阴阳的相对性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如只有在以 昼和夜、男和女分别作为一个独立层次的时候,才能作进一步的阴阳区分。

不理解这个理论,学中医到老也只是门外汉

学中医不注意这三点,再努力也入不了门

40岁开始学中医还不晚,如果悟透这个道理你将领先别人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黄帝内经   阴阳   日中   中医   素问   内热   阳气   意象   病因   对立   伤人   属性   事物   观点   和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