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分享(上篇)


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分享(上篇)

两个常见病例

1月26日这一天,几乎是同时接到两个电话,都是小孩子病了。第一个是王某,五个月,因为支气管肺炎诊断,入住当地医院十天。但是出院后,小孩频繁呕吐,奶水不进。我电话告知用附子理中丸三粒,碾细,生姜汁调,填脐,上面盖上保鲜膜,然后用创可贴固定三个小时。自用上药以后再未吐。

第二个病例,男,四岁,他元月13号,下午4点,住在上海时,发烧40.4°C,到医院看病,诊断为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用了阿奇霉素、咳嗽糖浆、美林等,夜里体温还是39°C。元月15日,他们姥姥带着孙子,乘飞机。下飞机后的体温还是39°C多,所以元月16日他们就到儿童医院,拍了胸片,做了各种检查,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要求住院,或者是门诊输液至少一周。这几天,他的体温一直在38.5°C~39.5°C,这时孩子的父母打电话来,求中医治疗。元月16号,下午,奶奶和姥姥带着孩子来,后来给他用了麻杏石甘汤合桂枝,吃了半副,晚上烧就退了。姥姥发微信说,早上起来心情特别好,十二万分的感谢。

这两个小病人都是常见病,多发病。一个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合并一点气管炎。还有一个是支气管肺炎,过度治疗,造成了菌群紊乱和胃肠道的反应。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儿科又称为哑科,小孩病情变化快,家长焦虑万分,医生责任也很重大,尤其是在基层,儿科医生如何做到安全、简便、廉效治愈小儿疾病,并尽可能的,普及小儿防治未病的知识,是我们儿科医生的职责。儿科学是一门研究整个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和防治疾病的医学科学。因为小儿从出生起,一直处于一个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所以作为儿科医生,一定要熟悉小儿时期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小儿为纯阳之体。从生理上看,它表现为生机蓬勃,年龄越小,生长变化越快。从病理上看,热证、火证多见,同时小儿的再生与修复能力也特别强。说明小儿机体本属纯阳的变化。

第二个特点,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就是从生理上看,它是脏腑娇嫩,各方面均显得不成熟;从病理上说,表现为易于得病,易于变化,所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均说明小儿机体属于稚阴稚阳。

这个稚阴稚阳,和上述的纯阳之体可以互补,所以儿科医生必须要了解小儿的特征,认真观察病情、辨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儿科医生要细心查体、问诊,而治疗要果断谨慎。

小儿的第三个特征是表卫不固。小儿卫外机能明显不足,容易受外邪的侵害。肺主皮毛,外邪相克,首先犯肺。从生理结构看,小儿呼吸道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管道较短,相对又粗,均是呼吸道疾病在小儿易发的原因。

第四个特征,小儿脾藏不足。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属于中焦。小儿发育快,脾胃运化功能的负担相对较重,而脾胃本身又处于幼稚状态,所以出现脾常不足。而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脾胃,扶正治本为主,祛邪为辅。故用药尤当慎之,不可过于寒凉,因为苦寒伤脾,攻伐峻猛,容易伤正气。

小儿的第五个特点,肝常有余。小儿神志怯弱,受邪气容易深入肝木,内陷心包,出现风火痰热之证。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也不成熟,容易泛化兴奋,脑膜屏障功能也不完善,容易发生高热、惊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高热抽风多发生于发热的早期。

小儿的第六个特点就是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这和上一条讲的容易受邪,内陷心包都是相通的,由于肾常不足,所以六味地黄丸也是钱氏最早发明于小儿用的。叶天士在他的《幼科要略》中指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从纯阳之体来解释热病最多。因稚阴之躯,注意要护阴保精,用药要轻灵活泼,切合儿科特点。

小儿的护理要点

我主张小孩应该由父母亲亲自养带,这样的小儿从小就有安全感,父母亲也能静下心来观察孩子。对小孩要注意到背要暖,腹要暖,头要凉。“要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张景岳极重视乳母与婴儿之间的密切关系。说:“知母多火证,子亦如兹。即病则审其婴儿,也必兼治其母为善。”

我还常给病人说,母善心静知儿恙。因为只有心静了,你才能观察孩子,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病了。现在,年轻的父母经常给孩子吃垃圾食品、生冷食物,导致了伤冷食。出现这些症状的,用生姜、苏叶煮水以后热熨胸腹,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一定要问他的生活习惯。

小儿变蒸

再一个,在孩子的护理当中,对变蒸要妥善处理。感恩爱新觉罗·恒伟老师在2016年,在讲课中,传授“小儿变蒸千金方”,专题讲到了小儿的变蒸。在一个,在孩子的护理当中,对变蒸,要妥善处理。变蒸,我在临床中,也经常给家长讲,自己也用。

变蒸的原理,出于《易经》,肝木是天三生子,地八成之。在五行中,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在五行的五变中讲到,握忧哕咳栗。

肝之变为握,就是在小儿有病的时候,和他生下来的时候,小孩的拳头是握紧的。而这个握,从后天八卦来说,小儿大便属于卯,卯位于震卦之位,震属木,就是肝与大肠同属东方木,东方震字位。所以小孩如果他大便不通畅,就是他比较费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的两个拳头是握着,握紧的。如果你再把他大便,他手还没松开,就说明他还要拉。而在你病情观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小孩的手,小孩的拳头。

脾经的五变是哕,肺之变为咳,肾之变为栗,战栗、抖动。变蒸者,变其情志,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变蒸就是指小儿精神形体结的,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也就是说,变蒸一次,孩子就会聪明一些,就会个子长高一些。

《诸病源候论·变蒸候》的观点认为小儿初生之后,每三十二日(四八三十二,四为肺之数,八为肝之数,就是肝主筋,肺主皮毛,都在变化)一变,每六十四日(八八六十四,都是肝之数,肝木生长挺拔延伸)一蒸,经过十变五蒸(即三百二十日)之后,再经过三次大蒸(即六十四日后为第一次大蒸,又六十四日后为第二次大蒸,又一百二十八日后为第三次大蒸,共二百五十六日),这样十变五小蒸、三大蒸全部完毕(共五百七十六日,不到2年),小儿的脏腑气血、筋骨百骸方才生长齐备。

因为有变蒸,又是因为婴幼儿是纯阳之体,所以婴幼儿时期的小儿生长发育是最快的阶段。这才会有“三翻六坐八月爬,九站十学走,岁半脱开手。”这么明显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就是在变蒸期间。

在临床中也会发现,变蒸的时候,会有小儿体发热、微惊、脉乱,耳、尻发凉(就是耳尖、屁股发凉),身出微汗,不欲饮食等症状。一般一两天就过去了,所以医者、家长对此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不用吃药,细心护理即可。

《千金方》中,有治小儿变蒸的紫丸、黑散等。这就是说,在家长过于紧张,或者孩子反应比较大的时候,也是可以用的,是有用的。作为儿科医生,有很多很无奈的地方。比方说,小儿感冒,他的病肯定有一个过程,温度高家长就紧张。你如果不给他用药,家长就会说你,态度不好,不负责任。有的孩子摔过一次,家长也会到医院去,要求做CT、做断层、做各种检查。即使医生说不需要,他也要做,这也是医生很无奈的地方,有些事情真的不全怪医生。家长心不静,孩子也难安,医生也难做。教会了家长这个变蒸的原理,家长就不紧张了,医生也可以不用药。

当然,这个前提是信任。在给小孩看病的时候,因为我看病一般都是三代人,祖孙三代都是我看过的,所以说信任度相对是高一些的。告诉他们一些小儿常备的外用药。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百骸   千金方   儿科医生   脾胃   生长发育   支气管   肺炎   元月   儿科   病理   小儿   生理   小孩   家长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