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手法处理肩关节前脱位体会


中医骨伤手法处理肩关节前脱位体会

在处理“肩骨脱臼”伴有筋伤时,尝试针刺对侧阳陵泉,数分钟后,再行手法复位。运用手牵足蹬法复位时,将棉垫置于腋窝下保护神经、血管,同时将脚稍偏向胸壁一侧。看到这篇投稿的时候,心情有点激动:我们中医千万不要丢了骨伤科阵地。

中医骨伤手法处理肩关节前脱位体会

临床中,肩关节脱位较多见,前脱位占大多数。该类患者多有外伤史或陈旧脱位史。

骨科医生大多采用手牵足蹬法或椅背复位,对于部分瘦小老年患者,亦有取坐位屈肘下压法,多可取效。

多年工作中,笔者一直习惯用手牵足蹬法,偶有复位失败后麻醉下手法复位的病例。后来笔者思索,患者“肩骨脱臼”时,事实上还伴有筋伤(西医骨科认为存在肩袖损伤),故又尝试针刺对侧(左病治右,上病治下)阳陵泉,取“筋会阳陵泉”之义。嘱患者放松,约数分钟后,再行手法复位,对于其他医生复位失败的患者,多获成功。

除了复位失败的情况,后又遇到复位后短暂性的神经牵拉伤,虽经针灸、活血通络中药、营养神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这2例患者均在短期内痊愈,但笔者进一步反思手牵足蹬法中的细节及利弊,并查阅文献发现,手牵足蹬法,较易发生臂丛神经损伤。因为要对抗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等力(脱位后肌肉持续痉挛),故而需较大的牵引力(粗略估计一般要至少15Kg以上的力)才可复位成功,对于青壮年患者(肌肉发达较难复位)尤其如此。

同时教科书中讲足蹬是蹬在腋窝内,而部分观点(具体文献笔者未再找到)认为复位足的支点应在腋窝下胸壁一侧而非腋窝正下方,以胸壁为支点进行杠杆复位,后来笔者在复位时将棉垫置于腋窝下保护神经、血管,同时将脚稍偏向胸壁一侧,个人体会此法可较好保护神经、血管,更为合理。

近日,笔者收治一位57岁的壮年男性,体型高大,从事工地工作,此次在工地上不慎从1.8米高坠落,以“高坠伤致左肩、左胸部疼痛、活动受限1小时”为主诉就医。急诊X线及肋骨CT提示:左肩关节脱位;左侧肋骨骨折。后收入院。笔者欲采用上述方法,但患者同侧有肋骨骨折,不便于操作。笔者尝试文献上的另外一种零度位复位法[1],具体操作如下:笔者握住患侧手腕外旋,外展约90°时交于助手继续牵拉(因为单独值班,无同事在场,故请患者工友帮忙),此时笔者在患肩腋下仅用约2.5Kg左右的力推顶肱骨头即复位成功。

笔者认为此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的保护了肩袖结构且省力,同时避免了神经、血管损伤可能,值得推广。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肩关节   阳陵泉   手法   中医   腋窝   再行   针刺   骨科   肋骨   损伤   血管   笔者   文献   患者   神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