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味药让人又爱又怕,但是驾驭好了有大用,一定要会!


这味药让人又爱又怕,但是驾驭好了有大用,一定要会!

附子在《本经》中列为下品,主要是因为有毒。其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是公认的扶阳第一要药。

回忆初入临床时,对附子的看法是“又爱又怕”,爱附子是因为它能治疗很多疑难重症;怕附子,是因为附子偏性大,又有毒,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副反应,甚至中毒而发生医疗事故。所以恽铁樵曾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作为中医,如果连附子都不会用,或者因畏其毒而不敢用,是一件不光彩之事,起码是业务不过硬,所以祝味菊说:“附子是心脏之毒药,又是心脏之圣药,变更附子的毒性,发挥附子之特长,医之能事毕矣。”用附子是衡量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张仲景是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21方,37条;《金匮要略》用附子11方,16条。附子性热,善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仲景为何喜用附子、桂枝、干姜等辛温药呢?有学者认为,与当时的气候环境有关,竺可桢在“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说:“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

附子的功效全面,用对了,确是保命之要药。汪昂总结其功效说:“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

当然也有畏附子为虎者,如《本草崇原》就有“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的记载,把附子说得太可怕了。其实,他说的是中毒、过用和用之不当的毒副反应。正确运用附子不仅安全,而且疗效很好。

附子在临床上应用很广,疗效特别好的适应证,首推阳虚火衰证和疼痛证,我们临证时不应忘记遣用附子。

一、用于阳虚火衰证

(一)亡阳证需要附子救命:代表方如四逆汤(《伤寒论》),方中附子的剂量特别重要,剂量小了坐失良机,达不到救逆的效果,剂量太大又有中毒之虞,必须经过医者的仔细权衡而定。山西老中医李可善用破格救逆汤,用附子3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山萸肉60~120g,治疗心衰垂危急证亡阳者。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学的方剂教材中,常用量为5~10g,该方超出常规用量很多倍,大家算一算,可知其剂量之大。笔者认为李可当时地处山西,又是农村,加上他亲自煎药,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不分昼夜频频喂服,掌控疾病发展的阶段,这些都很重要,现代城市门诊用附子时,应注意安全,不可孟浪。

(二)男子阳痿,性欲下降,女子宫冷不孕,附子可配伍熟地、山萸肉、肉桂、杜仲、炒菟丝子等,如右归丸。

(三)脾肾阳虚,久泻久痢,如附子理中丸。

(四)阳虚水泛而浮肿,如真武汤。

(五)黄疸久治不愈,呈深黄而晦暗,舌质淡者,如《医学心悟》茵陈术附汤。

(六)阳虚外感风寒,如桂枝加附子汤。

二、用于诸疼痛证

(一) 风寒湿痹,附子配乌头效更好。

(二)阳虚头痛。如《三因方》治偏头痛,年久不愈,用姜制附子与高良姜为末,茶调服。

(三)胸痹,胸痛连背。《金匮要略》薏苡附子散,用炮附子配薏苡仁研末服,治胸阳不足,阴寒阻滞之胸痛。

(四)腹痛:《伤寒论》少阴四逆,泄利下重,用四逆散,若腹中痛者加附子;《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配大黄、细辛,治寒实内结,胁腹疼痛便秘者。

(五)痛经属阳虚者,炮附子配伍当归,等量为末,称小温经汤。

附子是一味好药,但因其药性峻烈,不会用就会导致不良反应,传统就有一些禁忌,如《本草汇言》说:“若病阴虚内热,或阳极似阴之证,误用之,祸不旋踵。”因为有毒,孕妇当禁用;传统的十八反,附子慎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配伍,虽然历代有一些争议,但至今尚无权威研究推翻“十八反”,临床上仍应遵守。

关于应用附子的安全问题,这是大家关注的,十分重要。

首先是炮制的问题。这当中的问题很多,需要临床医生与药师交流沟通,了解附子的炮制水平与质量,尤其新到一个地域去临床,必须首先了解当地的用药习惯与注意事项。

其次是附子的煎法。

用于止痛的煎法:为了保存附子止痛的有效成分,建议将制附子捣为玉米粒大小的颗粒,加开水煮10分钟后,尝之不麻口,即可服用。

用于回阳救逆的煎法:现代有研究认为,附子的回阳救逆作用与其强心作用有关,而附子强心的有效成分之一的“消旋去甲基乌头碱”是一种耐热的物质,煎煮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用量问题:原则是先小量,渐增,一般来说,温阳用10g,救逆用20g,止痛用30g。

用附子的指征:“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可以总结为三字,即微(脉)、萎(精神萎靡)、畏(畏寒而怕冷),必须落实在临床严格按中医辨证才行,且要考虑环境、体质(患者年龄、肝肾功能等)、时令、地域等相关因素。

舌象是掌握是否用附子的重要和比较客观的指征。一般来说,凡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苔白腻、厚腻白滑,润泽者可用。经验表为,判断寒与热不取苔之黄与白,而取于舌质之红淡,津液之多少,舌质有无明显齿痕。质淡多津是水湿壅滞之铁证,可用;有瘀致舌淡紫、暗紫、深紫可用。

巧配伍,目的在减毒增效。配干姜,相须为用,“附子无姜不热”,二者能温中止逆,一走一守,可谓最佳组合。相使为用,配参芪治气虚欲脱,配白术治寒湿;配生地(大剂量30~60g),附子用3g,为“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绝”之意。凡用附子量超过60g时都应配甘草60g,或加生姜30g,或蜂蜜30g,可使更安全。

总之,附子之禁有五:即面赤、舌红,苔黄糙、谵狂心烦乱、尿短而赤、脉数而有力。此为阳热实,不可用。

用附子后应关注者三:首先了解睡眠如何?用后安然入睡者,吉;其次躁动心烦者,凶;第三是小便多者吉,小便少或无者凶;三症皆亢进,则表示附子量大,则应减量或停用。

值得说明的是,任何药物的宜与忌,都不是绝对的,当以证候为准。如火神派医家认为,在生理方面,阴阳之间,当以阳占主导地位,就病理而言,是以阳为主的阴阳二气遭到破坏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所谓阴虚,实则为生理本质的阳不足,阴之失常,仍不能脱离所重视的阳气不足的根本。故附子对阴虚证,只要配伍得当,不但不必禁用,反而有协同作用,这就是“阳生阴长”的道理。

当然,万一临床发生附子中毒,应及时采用中西方法结合抢救。中药可用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90g水煎,在洗胃以后服用;也可用生甘草60g,防风、黑豆各30g,加水1500ml,蜂蜜150ml,煎煮取汁,分次冲服绿豆粉30g。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本草   乌头   干姜   金匮要略   伤寒论   附子   胸痛   桂枝   大黄   风寒   山西   甘草   剂量   疗效   疼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