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 阳极之至阴始生,养生要点


夏至 | 阳极之至阴始生,养生要点

夏调心,食杂粮,勿大汗,补津液,忌生冷,少肥腻,避风寒,慎血压,食酸咸,敛心气,缓锻炼,睡午觉,找神门。

夏至调养身心,睡好午觉精神足

【黄帝内经夏至养生经】

夏至节气在每年公历的6月21—22日。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三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夏至与心气相通,因为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中医又有“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耗损的就是心气,因而中医有“春养肝,夏调心,秋养肺,冬养肾”的四季养生学说。精神养生方面,切忌懈怠厌倦,恼怒忧郁。《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立夏日,吃补食”。可见,夏至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气候炎热也使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这个季节的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有目的地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夏至节气的气候变化】

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夏至时,雨量增加。中国的主要降雨地区仍在江淮流域。有时暖湿空气抵达华北,冷暖空气相遇,午后到夜间时常出现雷雨、大风,有时甚至产生冰雹。夏至末期,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华北大地由南至北开始进入雨季。

【夏至节气的人体反应】

易患上各种疾病:在夏至节气中,尽管天气炎热,可是阴气已经开始有所生长。由于阴气的生长,使人体在此节气中便显得极其脆弱,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冬病极少发作:一些因寒冷而发的疾病到了夏季开始慢慢转轻,如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这些疾病在冬季发作频繁,而到了夏天则发作较少或不发作。

【夏至节气的养生原则】

调养心脑:中医理论说“心主血脉”。心脏通过血脉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许多心脑疾病,其治疗也先从“心”的调养开始。

控制血压:夏季气温高,心脑血管疾病不会像冬季那么容易暴发,但易直接影响血压波动,因为高温酷暑容易使人烦躁不安,大量出汗又会导致血液浓缩,进出空调房间又会受到不断的冷热刺激,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引起中风或心肌梗死。

及时补充水分:天气炎热使人体排汗量增加,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泌尿系统内便会有结晶物产生,进而形成结石。多喝水能预防结石。

运动调养: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黄汗等多种疾病。

【宜酸味和咸味食物】

适当多吃酸味和咸味食物:夏季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不宜多吃过寒食物:从阴阳学说的角度看,夏季体外越热,体内越冷,因此饮食不可过寒。

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宜少不宜多,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按中医学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从中不难看出心、肾之间的重要关系。

【宜用滋阴养心的药膳】

荷叶灰方:取鲜荷叶洗干净,剪去边缘及蒂,晒干后将其撕成块,放到锅中,在锅上盖一只口径略小的锅,两锅交接处用盐水调黄泥封固,在小锅上再贴一张白纸,以判断火候。然后点火煅制,以白纸变成焦黄为度。待冷后取出,研成细末备用。

米汤调服,每次6克,每日3次。此方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的作用。

清暑利湿茶:将白头翁、葛根各20克,马齿苋10克,厚朴9克,薏苡仁30克,一起用清水煎煮,每日1剂,早晚分服。此茶具有清暑利湿,止泻的功效。要注意素体阳虚、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老年病找神门穴】

穴如其名,神气出入之门。心藏神,神门穴实为心气所出入之门。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神门穴可以说是人体的安心枕,特别对经常失眠的老年人,此穴非常重要,平时可用大拇指指腹缓慢、轻柔地按摩神门穴。有条件的也可以艾灸,直接灸1—3炷,温和灸10—15分钟。有心绞痛、冠心病的老年人,可针刺神门穴,刺法为直刺0.3—0.5寸,可改善冠心病,缓解心绞痛。

【中医小偏方治疗暑热痱子】

痱子又称汗疹、热痱,多发生于暑热夏季大汗之后,是因汗腺周围发生炎症而致的皮肤病,也是夏季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炎症。中医认为痱子是由湿郁腠理、热蕴肌肤,肌腠不得发泄所致。

当外界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出汗过多而不易蒸发时,堵塞了毛孔,就容易生痱子。

中医治疗暑热痱子的方法,可用金银花6克,沸水浸泡约1小时即可,以棉签或纱布蘸金银花浸泡液轻抹患处,每天3次。也可用败酱草9克,把药放入沙锅中,加水约500毫升,先用大火煎开再用小火煎5分钟即可,以棉签或纱布蘸败酱草煎出液轻抹患处,每天2次。或者用鲜冬瓜去皮切片外擦患处,每天3次。

【多午休可防止“夏打盹”】

老百姓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现代医学认为,夏季中午1∶00—3∶00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动就会因出汗多消耗体力,极易疲劳。由于出汗多散热的缘故,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或者当午饭后,消化道的血液供应增多,大脑的血液供应就更少。同时,夏至时,白天最长,天亮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容易造成睡眠不足。

中医学认为,夏至时,湿邪弥漫,脾被湿邪所困,脾又主肌肉,人体四肢就会倦怠,人也会感到浑身乏力。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午休,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

【要调理夏天容易得的胃肠炎】

胃肠炎以上吐下泻、脘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在中医属于“呕吐”、“泄泻”范畴,认为该病的发生,是受暑湿之邪或贪凉感受寒湿所致。夏至时节,气温高,湿度增大,容易受暑邪、湿邪。

另外,在这个季节,不宜多食冷饮,以免损伤脾胃而致病。

在湿度大的季节,细菌容易繁殖,饮食要卫生,少吃隔夜饭菜,碗筷要洗涮干净,不吃路边摊的食物,以免染上肠炎、痢疾。体虚的人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夏至   黄帝内经   暑热   痱子   患处   心气   阳极   咸味   酸味   脾胃   节气   气温   夏季   要点   血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