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面对乙肝歧视,我们应该了解这些

#乙肝#

肝炎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乙肝是由于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导致的,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乙肝病毒,每年约65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肝衰竭,肝硬化,肝癌。

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地区,在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下降,由1999年的9.75%下降到目前的5%-6%。

「科普」面对乙肝歧视,我们应该了解这些

谈到病毒性肝炎闻者色变,病毒性肝炎往往意味着具有传染性,而传染性意味着疾病有可能给周围的亲人朋友带来风险,也有可能会让自己受到歧视,因此,传染性往往比疾病的严重程度更让人恐惧。

误解是造成乙肝歧视的根源,在此,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病人两者是有区别的,携带乙肝病毒并不等于乙肝发病,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身体里存在乙肝病毒但持续肝功能正常,没有明显肝脏损害的一种病毒携带状态。

乙肝病毒携带者虽然只是携带病毒并没有症状,但是不代表没有传染性,其仍有可能传染其他人,慢性乙肝患者,甚至乙肝病毒已经造成了一定的身体损害,比如肝功能反复异常,病毒复制活跃等情况具有传染性。

「科普」面对乙肝歧视,我们应该了解这些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乙肝的传播途径,乙肝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

例如,进口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纹身、穿耳等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械等。与感染者共享剃须刀和牙刷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携带病毒的孕妇会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注意,一般的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共餐,是不会传染乙肝病毒的。

「科普」面对乙肝歧视,我们应该了解这些

乙肝容易转为慢性,目前还没有彻底消灭乙肝病毒的有效药物。

但经过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后,可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预防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在中国,新生儿免费接种。

除新生儿外,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的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职业创伤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家属等成年高危人群应接种疫苗。

「科普」面对乙肝歧视,我们应该了解这些

除了接种疫苗外,在生活中还需要注意,要做到作息时间的规律,做到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避免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工具,纹身,纹眉,穿耳洞,修脚等。

避免和他人共用容易被血液污染的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

遵守信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杜绝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戒烟,戒酒。最后,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心情放松对肝脏的健康同样重要。

反“乙肝歧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它需要我们去消除误解与偏见,克服恐惧,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彼此照亮前路,愿世间少些歧视,多些温暖。

#乙肝科普##乙肝##乙肝如何预防,如何防止传染##认识乙肝,消除歧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乙肝   肝功能   肝硬化   传染性   剃须刀   肝癌   肝脏   新生儿   牙刷   疫苗   乙肝病毒   血液   病毒   血液制品   乙肝病毒携带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