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汗源于肝,虚汗源于肺,冷汗源于肾

​俗话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汗可以调节体温、体液,排泄体内废物,还可使皮肤表面保持酸性,防止某些细菌对人体的侵袭。但是,如果出现这几种“汗情”,你就要注意了,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需要额外注意!

臭汗源于肝,虚汗源于肺,冷汗源于肾

一、这些部位出汗异常,身体可能有问题:

1、臭汗源于肝:如果出臭汗的话,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肝脾湿热的问题了。也就是说,臭汗,源于肝脾,尤其是和肝关系密切。比如,一个人总是七情不畅,心态抑郁,日久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就会产生内热,同时,脾胃之气也会失于健运,就会产生湿热困阻中焦。

这样一来,肝脾湿热内蕴,熏蒸肌表,就会出汗。由于这种汗是湿热之邪蕴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秽。肝脾湿热偏于肝经湿热者,臭汗容易循肝经所及之处而外渗,此类患者多有口苦、舌苔黄腻、小便色黄等问题;肝脾湿热偏于脾胃湿热者,往往手脚心特别爱出汗,因为脾主四肢。

2 、虚汗源于肺:一般情况下,虚汗主要指肺气虚。肺气衰弱,就特别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诸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常见的肺系疾病,这是因为肺卫不固,病邪就会袭表犯肺而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艾灸一些宣肺固表的穴位,比如:大椎、风门、肺俞、膏肓(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肾俞等,这样不仅能有效缓解虚汗症状,还能增强免疫,避免惹上一些肺系疾病。

3 、冷汗源于肾: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常常会出冷汗,因为惊恐会令肾气下趋,肾阳内郁,就会手脚冰凉,汗出不温。此外,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冒冷汗,首先也应考虑是不是肾阳虚所致。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虚弱,就会导致一身阳卫之气衰弱。

而卫气有固摄津液的作用,阳卫之气衰弱,津液就会外泄,导致多汗。同时,由于肾阳不能温煦,所以汗是凉的。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温补肾阳,建议艾灸:命门、肾俞、神阙、关元、涌泉,或者直接灸督脉(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臭汗源于肝,虚汗源于肺,冷汗源于肾

二、如何改善多汗的问题:

糖尿病、心脏病、甲状腺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多汗,要及时就医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气虚导致的自汗,以及阴虚导致的盗汗,可有针对性地进行饮食、按摩、艾灸调理。

1、改善自汗(多补气):自汗多为气虚不固,建议多食用山药、扁豆、栗子、核桃仁等补中益气的食物,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改善气虚症状。在选穴上,推荐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

气海穴是大名鼎鼎的「补气穴」,前人有云:「气海一穴暖全身」,意在强调气海穴有温阳益气、化湿理气之功。关元穴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是统摄元气之所,能培元固本、补气益精。俗话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按足三里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是补益气血的要穴。

2、改善盗汗(要滋阴):盗汗的主要原因是阴虚内热,阴阳不调。平时饮食可以多吃些有滋阴功效的食材,如枸杞、桂圆、阿胶、麦冬、山药、百合、银耳等。出现阴虚盗汗的人,可以通过揉按,或艾灸阴郄穴、后溪穴、三阴交穴来改善症状。

阴郄穴是调理盗汗的特效穴,《百症赋》曰:「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阴郄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而汗为心之液,阴郄配后溪,有清虚热、敛阴液之效。三阴交为脾经、肝经、肾经的交会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揉按或艾灸三阴交穴相当于对这三条阴经都做了调节,能促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温馨提示:体质不同,出汗原因也不尽相同,艾灸作为养生保健之道,重在改善调理。使用期间应避免烟酒生冷等禁忌事项,以免出现不适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虚汗   冷汗   艾灸   后溪   督脉   气海   津液   补益   补气   内热   阳气   湿热   穴位   衰弱   症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