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国家考试原题,看看你会几道?

在我国古代,中医也是有国家考试,而且困难程度往下看看就知道了。

古代的中医试题,你会几道?

古代中医国家考试原题,看看你会几道?


我国自宋代始,中医考试纳入国家计划,统一命题,三年一次,八月开考,中选考生来年春二月参加京城省试。


考试分为三科:方脉科、针科、疡科。
考试内容:方脉科以《素问》《难经》等为大经,以《诸病源候论》《眼科龙树论》《千金翼方》等为小经,针科和疡科则无《脉经》,增加《针灸三经》等。


试题的具体内容包括墨义、大义、脉义、假令论方义、假令法、运气等。
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标准为“十全为上,十失一为中,十失二为下,全愈不及七分,降舍;未及五分,屏出学”。


也就是说十分为满分,属上等;九分为中等;八分为下等;七分以下不及格,处以降级;五分以下为劣,处以退学。


以下试题来自于《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注释》这本书。该书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中医试题集,全面、完整,且附有详细的标准答案。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对我们研究古代中医教育、考试、选拔、任用等制度很有帮助。


墨义(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道

问: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按:按本题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即要求默写“天不足西北”至“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原文,所谓墨义即是默写题。


古代中医国家考试原题,看看你会几道?


脉义(脉诊)

第一道

问: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按:本题出自《素问•经脉别论》,但并非要求默写,而是要考试者自已理解和发挥。

大义

第一道

问: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按:大义也是考察对经文的理解,内容则涉及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要求用基础理论来解释上面的句子。

假令论方义(方药、伤寒)

第一道

问:《素问》所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皆以脏法五行,色通五脏。至于金石之类、草木之品,无非法象之相符也。

今观《神农本草·首卷》云: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是丹砂色赤,法南方之火,故丹砂之功,可以专主乎心也。如今之方论所载灵砂、桂心之属,皆能治心,亦赤色之类,如麦门冬、远志之辈,亦治心之药,而色不赤,何也?

按:本题专门讨论药性理论或处方方解,涉及《内经》《本草经》《本草图经》等多种著作,想答出此类题目,必须对中药理论有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逻辑思维也很重要呀。


古代中医国家考试原题,看看你会几道?


二道

窃详治伤寒之法,汗下之后,其脉静者为病已解。今云太阳病下之后,其脉促者,此为欲解。

复有太阳桂枝一证,“医反下之,脉促者表未解也”。

两证据属太阳,皆言下之脉促,一云欲解,一云未解,理何如哉?

由《本经》云:“阳胜则促”。此皆病脉也。大抵促非平脉。今云欲解者,必有说焉。

余者七脉,皆为下后之病脉,独以促脉为欲解者,未审立法之意何如?请陈其论?

按:本题考查的是对伤寒论内容的理解,涉及到了病症的转化、传变还有脉证的变化。

在太医局考试的影响下,宋金元时代医学界中《伤寒论》也形成了研究热潮,出现了一批研究专著。

如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韩祇和的《伤寒微旨论》、朱肱的《南阳活人书》、郭雍的《伤寒补亡论》以及许叔微的伤寒论著三种:《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金代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药方论》更是研读伤寒必不可少的名著。

这种繁荣的景象,与医学考试有关密切的关系。甚至张仲景为后人推崇,尊为医圣,也是在这之后开始的。

古代中医国家考试原题,看看你会几道?


假令法(临床辨证)

第一道

问:假令虚劳盗汗候,目即节气,当得何脉?本因是何脏腑受病?发何形候?即今宜用是何方药调理?设有变动,又当随脉如何救疗?

各须引本经为证及本草逐药主疗,所出州土、性味、畏恶、正辅、佐使、重轻、奇偶及修制之法、处方,进行对答。

按:本类假令题是综合性最高的一类题目,涉及到了病候、脉诊、节气(“目即节气”即按答题当时节气之意)、治法、变证、方药等多方面,需要引用《内经》《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诸多医书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本草   丹砂   中医   伤寒论   素问   方药   病源   本题   考试   赤色   伤寒   大义   节气   基础理论   试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