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织一“剑网”,一人顶几个导弹旅长,女少将李贤玉的传奇人生

数十枚导弹同时升空,精准打击,谁在幕后操纵?千里之外的发射场景,尽收眼底,谁在运筹帷幄幄?

这蔚为壮观的场面背后,是她,和她的团队6年来,整理分析数万条信息数据,融入指挥体系,历经无数次试验后,打磨建成的“中国剑网”。

这张“剑网”也让这个能顶好几个导弹旅长的弱女子走到了荧幕前。

6年织一“剑网”,一人顶几个导弹旅长,女少将李贤玉的传奇人生

李贤玉

李贤玉,1965年生于黑龙江牡丹江市。黑龙江是个人才辈出的省份,建国之初有纪亭榭、李荆璞、徐明、曹孟朴等开国少将。新时代,又有翟志刚、刘伯明两位航天员少将接任。而李贤玉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庭组合还是很优质的。所以李贤玉自小教育环境也很好。

1982年,刚上高二的李贤玉就参加了高考。李贤玉这么自信的原因就是,在中学,她一直稳坐年级第一的宝座。虽然才高二,但高考的内容她已经都掌握学完了。想着横竖都是要考试,不如直接早点考完结束,于是这个17岁的小女孩以黑龙江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被北大无线电物理专业录取了。

6年织一“剑网”,一人顶几个导弹旅长,女少将李贤玉的传奇人生

属于全国重点大学中一流学府的北大,自然都是人才济济。李贤玉回忆自己来到北大后,感觉周围都是很厉害的人物,压力巨大,学习也没有那么轻松了。但四年后,21岁的李贤玉又以第一个获得本系硕士研究生保送资格的成绩,继续在北大读研。

虽然李贤玉自认为在北大没有人对她有啥深刻的印象。但学习成绩以及研究成果,还是让李贤玉深受导师的赏识。临毕业时,有的同学选择下海经商,有的选择继续出国深造,李贤玉也面临着学校挽留深造与外企高薪要职的两难抉择。

6年织一“剑网”,一人顶几个导弹旅长,女少将李贤玉的传奇人生

1990 年 6 月,李贤玉跟随导师,来到第二炮兵某部,拜访一位老专家。这位老专家,在得知李贤玉是北大电子信息专业的高材生时,满怀期许,激动地对李贤玉说:如果你选择导弹科研这个高科技领域,来第二炮兵部队,一定会大有作为!老专家发自肺腑的话语,在她的心头激荡起阵阵涟漪。

拜访结束后,李贤玉因为老专家诚挚的国防情,决定了自己的毕业去向。她选择了做一名飒爽英姿的导弹女兵。她的决定立马在周围人群中炸了锅,许多人不理解,不明白她去部队能图啥。虽然李贤玉是冲动下的决定,她也不知道成为导弹兵后可以做些啥,但她想的是导弹是国威军威的象征,导弹事业足可以发挥自己7年所学。

就这样,李贤玉在众多差异的目光中,踏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大门,成为了作战指挥自动化体系最小的成员。

第一年,她被安排到一个通信连。但进入机房,入眼皆是老旧设施,人工转接电话已经是最新潮的设备。这样的工作环境,不免让正处于大好年华的李贤玉倍感失落。

6年织一“剑网”,一人顶几个导弹旅长,女少将李贤玉的传奇人生

不久海湾战争爆发。正是这场战争,卷起了新军事武器的浪潮。战争中,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压制性的信息攻势,通过计算机病毒武器,攻击伊拉克的指挥控制信息系统,使其完全失效,整个伊军就像一盘散沙,任人宰割。信息战完全取代军队数量成为战争中的制胜权。

6年织一“剑网”,一人顶几个导弹旅长,女少将李贤玉的传奇人生

而当时,我国的军队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李贤玉所在的二炮兵连的作战指挥,还在沿用“口令式”的“靶场模式”。战场上的鲜明对比让李贤玉内心深受触动,坚定了留在炮兵营的心。她誓要改变部队无线电技术的落后现状。

海湾战争也让炮兵营开始筹建第一套作战指挥系统。那作战指挥系统是什么呢?指挥自动化系统就像人类大脑中的神经中枢一样,它是作战系统里的神经中枢。可以辅助指挥员思考,可以把指挥员的思考成果通过网络系统控制到每个武器系统,来达到作战目的。

二炮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28岁的李贤玉,是连这个“螃蟹“都没见过的人,却依然扛起了攻克实时数据传输,远程控制两项重任。

6年织一“剑网”,一人顶几个导弹旅长,女少将李贤玉的传奇人生

火箭

90年代的时候,国内连计算机都很少见,想了解国外的东西就更难了。李贤玉和她的战友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不断地设计又推翻方案,一步步重来,一步步成长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两年多的寒冬酷暑,数次失败实验。

1995年盛夏,第二炮兵奉命向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六只导弹,直顶苍穹,第一次实现把现场数据实现远程回传。这次训练成功让李贤玉觉得几年辛苦都是值得的,还立下了三等功。

2007年,二炮又面临了新的挑战,需要对多种型号导弹,实施一体化指挥的重任。如何将多种”方言“整归于”普通话“,一时间议论纷纷。李贤玉认为“信息化是高端技术的博弈,核心技术买不来,单纯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 率先提出自主研发指挥信息系统软件。

那指挥系统自动化是怎样的呢?指挥所内的指挥员轻点鼠标,一声令下,多支导弹部队,多种型号武器同时行动,对预定目标进行火力打击。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应快、精度高。对于战场上的瞬息万变,谁掌握了信息自动化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之后每年寒冬季节,李贤玉都在条件艰苦的深山中和战友反复练习。风沙,雷雨,暴晒都是日常。

某次军事演习中,李贤玉带着最新的成果演习。荣获二炮首长盛赞”了不起,别看一个弱女子,能顶咱们好几个导弹旅长!”这套新系统,让李贤玉立下二等功。

6年织一“剑网”,一人顶几个导弹旅长,女少将李贤玉的传奇人生

2013年,她带领她的团队,建成了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国剑网”,她也因此再度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最欣慰的便是自己的成果能在部队中获得。

2015年,李贤玉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了火箭军第一位女将军,也是火箭军唯一一位女将军。

6年织一“剑网”,一人顶几个导弹旅长,女少将李贤玉的传奇人生

回顾多年的军旅科研生涯,李贤玉对进入二炮,在二炮中完成从学生到军队科研工作者的转变感到非常荣幸。她还表示每一个科研人员都是给部队生产战斗力,生成里面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研制装备的过程就是参与战斗的过程。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是必须要完成的,这是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

6年织一“剑网”,一人顶几个导弹旅长,女少将李贤玉的传奇人生

在同事的眼中,李贤玉是一位严谨,求实的科研工作者;在官兵眼中,她是一位坚韧,执着的女军人;但在爱人孩子面前,她是一位贤妻良母。生活中李贤玉在家中就是一名勤劳利落的朝鲜族家庭妇女,爱烹饪,喜欢闲暇时候做饭,给丈夫熨衣服。

她时常觉得非常幸运,由默默支持自己的丈夫,由上进懂事的儿子,还有互相支持的团队;还遇上了蓬勃发展的时代,自己心爱的军事科研事业。她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满足。

6年织一“剑网”,一人顶几个导弹旅长,女少将李贤玉的传奇人生

继升为少将之后,2019年,54岁的李贤玉,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院士。从参加二炮到成为专业技术少将,李贤玉用了25年时间。网友也忍不住感叹:追星族应该追这样的星,李贤玉这样的星,在我国的天空中要再多几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旅长   少将   导弹   神经中枢   指挥员   作战   炮兵   黑龙江   火箭   北大   军队   部队   科研   传奇   人生   专家   体育   信息   李贤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